APP下载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适切性分析

2016-05-14陈逸平李鸿杰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发展甘肃省

陈逸平 李鸿杰

摘要:“十二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进入了内涵建设时期。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不切合现象。文章以甘肃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战略为依据,通过专业布局分析,提出了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策略、现阶段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调整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发展;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9-0032-04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历史形势下,进一步提高质量与社会贡献度,仍然是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1 321所,全日制在校生7 746 879人;甘肃省高职院校数量达到23所,在校生达12万以上。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在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换的过程中,显现出毕业生本省就业率较低、专业就业率差异大、就业质量不高的状况。笔者通过对2015年全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甘肃省主导产业的分析,对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调整建议。

一、甘肃省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概况

(一)“十二五”末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甘肃属我国西部不发达省份之一。“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依“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优化环境”的思路,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0∶48.7∶37.3调整到2015年的10∶50∶40;三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修复。

(二)“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

甘肃省依据所处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战略定位,实施“十大战略工程”,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煤炭和煤电化、石油化工、直流输变电等传统能源建设,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设,有色冶金新材料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水利和农田基本设施、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此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力争到2020年,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生物和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以上十大战略工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一带一路”甘肃段战略的主要内容相一致。

二、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就业率现状分析

至2015年底,甘肃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5所(含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2所,独立学院5所),成人高等学校6所,其中本科22所,高职高专院校23所(其中民办2所)。2015年8月底,甘肃省22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设置290个专业,其中有在校生的专业大类19个,涉及256个专业,专业总布置点828个(含专业方向),在校生136 364人。

(一)专业大类及在校生分布

19个大类包括制造、农林牧渔、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生化与药品、土建、资源开发与测绘、交通运输、财经、材料与能源、公安、轻纺食品、水利、艺术设计传媒、旅游、环保气象与安全、法律、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等。其中,制造、农林牧渔、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生化与药品、土建、资源开发与测绘、交通运输、财经、材料与能源等大类在校生数量大,平均在4 000名以上。公安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水利大类在校生较少,平均每大类约为2 000人。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旅游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法律大类在校生人数较少,平均每类约2 000人。文化教育大类在校生人数达12 000名,但就业率低。公共事业大类在校生人数少且就业率低。

(二)分产业在校生分布

二产所属专业在校生达到7.713 1万名,其次为第三产业所属专业在校生为4.695 4万名,第一产业为1.227 9万名。第一、二、三产专业在校生比例为:1:6.28:3.82。

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行业学生最多,为9 977人,水利行业为2302人;第二产业中制造业20 499人,财经17 197人,土建13 680人,资源开发与测绘业9 605人,生化与药品业9 554人,材料与能源4 971人,轻纺食品1 625人;第三产业中文化教育12 497人,医药卫生11 597人,电子信息7 991人,交通运输3 939人,环保气象与安全业2 883人,旅游业2 726人,公安2 046人,艺术设计传媒1 641人,法律1 190人,公共事业444人。

(三)专业人数分布

256个专业总人数136 364人,各专业在校生数分布差异大。在校生5 000人以上的为会计电算化专业;3 000—5 000人的专业有护理、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造价等7个专业;1 000—3 000人的专业有22个;500—1 000人的专业有42个,100—500人的专业有133个专业,100人以下的专业有51个。

(四)专业布点

甘肃省高职高专290个专业及其专业方向的总布点为828个,其中有在校生的专业(包括专业方向)总布点710个。不含专业方向的专业总布点为680个,其中有在校生专业总布点643个、未招生专业总布点37个。

5个布点以上的专业有33个,在校生58 677人,占所有在校生的43.03%。每校平均学生120人(每级40人)以下的专业有: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动漫设计与制作、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9个专业,其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两个专业的平均在校生不足50人。

2至4个布点的专业有113个,在校生56 52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1.45%。除物联网应用技术、通信技术、航空服务、供用电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舞蹈表演等近两年设置,还没有毕业生的专业外,有安全技术管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印刷技术、汽车整形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计算机信息管理、艺术设计、城镇规划、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软件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39个专业在校生人数均较少,每校平均学生120人以下。

1个布点的专业共有110个,共21 163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5.52%。有59个专业每校学生在120—800人之间。每校学生在120人以下的专业有50个,其中在校生不足50人的专业有检测技术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商务管理、音乐表演、会展策划与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国际金融、项目管理、农村电气化技术、金属压力加工等,共20个专业。

三、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重点产业适切性分析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甘肃省“十二五”期间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0∶48.7∶37.3调整到2015年的10∶50∶40。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专业在校生比例为:1:6.28:3.82,约为10:63:38。可见,在校生专业所属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例太大,而第三产业比例较低。从201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来看,第二产业专业就业率比三产专业高出近两个百分点。一方面反映出三产专业学生数量相对较少,专业改革建设滞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三产发展不够,岗位需求不足。

“十二五”以来,新兴战略产业主要有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与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从专业二级分类在校生来看,化工技术类、计算机类、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在校生在5 000—10 000名之间,市场营销类、能源类、机电设备类、矿物加工类、矿业工程类、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环保类在校生在1 000—5 000名之间,药学类、制药技术类、生物技术类在校生500—1 000名之间,经济贸易类、通信类专业在校生500以下。在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新医药与生物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不足。参考201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自动化类、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环保类就业率在70%~80%,经济贸易类、通信类就业率在60%以下,从侧面说明这些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接现象,这些产业的发展还不足以接纳较多数量的高职毕业生。

“十二五”期间,除了新兴战略产业外,甘肃省重点发展的产业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传统能源、水利和农田基本设施、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特色文化旅游等产业。水利工程与管理类、能源类、气象类、土建施工类、测绘类、农业技术类、建筑设计类、林业技术类、旅游管理类、电子技术类在校生约在1 000—500人之间,而石油与天然气类、建筑设备类、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市政工程类、城镇规划与管理类、农林管理类在校生人数在500名以下。参考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这些专业中除农林管理类就业率在60%以下外,其他专业类就业率均在70%以上,说明重点产业发展与学生培养适切性较好,农林管理类专业要依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规格改造,提高专业适切性。

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建议

“十三五”期间,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中长期发展战略下,重大产业发展将会进一步深入。结合“十二五”末的产业发展趋势,笔者对甘肃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加大服务业专业建设

经过“十二五”以来的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重点产业与高职专业设置及专业规模之间的适切性较高,但从专业所属的三次产业比例来看,近几年总体上保持第一、二产业类专业的规模,增加服务业类专业,提高服务业专业规模,特别是要加强现代服务业、新医药与生物产业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实力与水平,提高专业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的适切度。

(二)加强专业分类调控

对就业率较好而在校生规模小的餐饮管理与服务类、石油与天然气类、卫生管理类、房地产类、公安技术类、广播影视类、药学类、建筑设备类、城市轨道运输类、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专业应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就业率低、在校生规模较大的教育类、旅游管理类、法律实务类应减少招生数。对就业率低、在校生规模小的经济贸易类、包装印刷类、通信类、公共事业类、表演艺术类、公共管理类、民航运输类、农林管理类、公共服务类、体育类、港口运输类等专业可通过“关、停、并、转”,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切合度。

(三)做好重点专业调控

对就业率较好而在校生规模小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等专业应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护理、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造价等在校生规模大的专业,要控制招生规模或区分专业适当减少招生规模。对就业率较低、在校生规模较大的文秘、数学教育、初等教育应减少招生计划。对就业率低、在校生规模小的选矿技术、地理教育、中草药栽培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化学教育、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心理咨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经济信息管理等22个专业要进一步开展市场调研,对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接轨的专业,及时进行专业改造与建设,部分短期人才市场需求量极小的专业可以暂缓招生。

(四)做好专业布点控制

布点2个以上、平均每校学生120人以下的48个专业,在校生总规模小,如果排除招生部门对招生计划的控制等可能情况,说明学生的报考意愿低,近年不宜再增加专业布点,应加强行业发展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部分专业及时进行改造或停招。对20个1个布点、在校生不足50人的专业,近年不宜增加布点。对于新开设的专业、新兴产业专业,要加强专业建设,并通过订单培养提高学生的认可度,逐步扩大在校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职院校数据监测中心[EB/OL].[2016-03-01].http://crpdc.gzvtc.cn/xin/show/web/country/mapMain.aspx?area=620000&number=1&year=2015&month=12.

[2]年度数据[EB/OL].[2016-03-01].http://www.gstj.gov.cn/www/HdClsContentMain.asp?ClassId=9.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发展甘肃省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