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与民间实践

2016-05-14杜永军马培芳朱成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内陆地区共同体一带一路

杜永军 马培芳 朱成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得到了国际社会和沿线国家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所倡导的是开放性与联动性,不仅需要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深化合作,而且需要从人文交流开始,教育、文化领域先行,从而为增进相互理解和实现具有可持续性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一、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时代背景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主席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自此,着力推进“共同体”建设,成为世界考量中国的新视角,也成为中国显示大国担当、履行大国责任的新亮点。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六个方面,对开放发展进行了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基于如上部署,如何均衡优化教育领域的开放布局,实施教育共建,打造区域特色,提升层次水平与合作质量等,成为当前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核心课题。

二、内陆地区院校在教育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独特优势与局限性

“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简而言之,是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互联互通优质教育资源,共育经济、政治、贸易、外交等领域所需要的通用型人才的过程,最终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而这种通用型人才的培养,又要以“加强与有关国家语言人才培养合作,培养各类非通用语种人才为”首要工作。

内陆地区院校在教育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优势在于地缘相近、民族相通、文化相似,有过历史交往,而这种优势又包涵自我封闭的局限性,如缺乏沿海、沿边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外向型教育资源;缺乏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注入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客观需求;相对封闭滞后的思想观念,导致教育自身的改革开放受到循规蹈矩的保守意识的束缚;区域内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故有的封闭性与延续性,使得当下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思想、文化、价值观仍受到负面影响。

本世纪初,改革开放的思想潮流和沿海、特区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意识流,一波一波冲击着内地思想敏感的年轻一代,促使学校教育的思想观念、形式内容开始呈现出中外文化交融、思想撞击、观念更新的开放、灵活、多样的特点,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内陆地区院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正视并敢于打破局限性,通过转换角色,把视角从紧盯欧美转为兼顾全局,把单纯的推动“走出去”转变为通过打造“留学中国”的品牌,吸引更多学生来华学习,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促进国际学生双向均衡流动,创新来华留学人员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国际学生在中西部地区的承载量,是 “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构建进程中内陆地区院校所要抓住的重要机遇之一。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工作处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前来中国学习的国际学生人数达到了377054名,这些学生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学生人数最多,达62923名。从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排名前10位的省份里只有湖北属于内陆地区。2014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数约为46万人,超过来华留学人数近10万人,处于一种“顺差”状态。按照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要达到50万人。为此,内陆地区院校应抓好这一机遇,发挥固有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克服在教育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局限性,积极转变角色,通过利用地缘优势,找准合作区域及领域,从多个角度扩大教育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从地缘优势而言,与中国中西部地区毗邻的中亚、东欧地区,随着中西部地区国际航线的陆续开通,相互往来将会更为便捷。中亚、东欧地区的学生来中国内陆地区学习,无论从宗教信仰方面,还是从生活成本方面,都较东部沿海地区更为便利。比如中亚五国,其国民多信仰伊斯兰教,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中国内陆省份所独有的文化氛围及饮食习惯,将为来自中亚五国的留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较好地融入中华文化圈。

在合作领域方面,同样以中亚五国为例,由于其原先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很多重点领域都依靠苏联进行整体规划和投资建设。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加盟共和国各自独立以后,不管是资金支持还是技术保障,其发展都明显陷入了困境。中亚地区自然环境极好,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开发利用较为缓慢,截至目前,其国内产业大都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仍以轻工业为主,如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政府2016年最新发布的20个招商引资项目,近3/4为轻工业项目,如牛奶加工厂、果制品加工厂等,那么,中国内陆地区的农业类院校即可与对方大学合作,先期开展农林类及农产品深度加工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为后期开展其他领域的合作积累经验。

三、“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构建的民间探索

作为一种顶层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要求从包括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多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那么,在该进程中,通过联合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利用地缘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如向内陆地区院校适量增加国际学生奖学金名额划拨指标),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不失为内陆地区一种整合资源的新尝试。

关于“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陶西平先生的建议是中国应深入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多边教育行动,加强对各类国际重大教育规则的研究,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中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推广我国教育评估和认证标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强化我国在国际教育治理中负责任的形象。

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言,其不仅是当今世界最权威的国际型非政府组织之一,对全球治理发挥着重要的智库作用,还有规模庞大的民间组织体系,为推动教育国际化,构建教育共同体而开展着积极的探索性运动。例如,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的探索主要表现为如下5个方面。

第一,在参观考察中感受异国文化。近3年来,经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协调组织,先后选派了50余所学校的1500多名优秀学生代表,先后赴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参观考察。学生们在校园里、课堂内与外国学生一起体验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充分感受异国校园的教育与文化氛围。虽然他们之间尚且存在着语言沟通的障碍,但通过孩子们之间特有的交流方式,彼此都能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孩子们缔结了纯真的国际友谊,为跨区域、跨时空的交流搭建起情感桥梁。

第二,在教育教学交流研讨中,认识文化教育的差异,推动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把认识引向更深领域。在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的“中韩基础教育比较体验”系列活动中,韩方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与生活技能教育课程,使参与师生大开眼界。首尔成均馆大学的儒学系,现已发展成为全球大学中开设此类专业历史最悠久、学术积淀最深厚的院系之一。如今,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盛大的祭孔仪式,深刻地影响着韩国青少年一代对儒学、儒礼及华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韩国的小学课堂,富有特色的生活技能课程注重让孩子们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从小学会生活技能和生存本领。众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教育、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教师们在相互研讨与交流中,各自从细微之处发现差异,得到启迪,并将所获经验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使学生受益。

第三,在参与国外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感知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与科学性,激发互相学习的兴趣。基于近年来中国内陆地区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条件,经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牵线搭桥,甘肃省庆阳二中与新加坡辅仁预科学院确立了“新庆班”合作实验项目。作为项目方之一的新加坡辅仁预科学院是“剑桥A-Level”和“新加坡剑桥O-Level”考试体系在亚洲地区的执行机构,通过与该机构的联合,充分利用其在国际考评组织的相关优质资源,针对内陆地区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与学习技能,开发出适用于内陆地区学生平等参与“剑桥A-Level”和“新加坡剑桥O-Level”考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使内陆地区学生有机会获得世界名校的青睐。自该项目确立后,庆阳二中已派出首批教师团队,前往辅仁预科学院、新加坡辅仁学院福州教学点等地进行实地研修、专业受训,并将“新加坡剑桥O-Level”考试教育教学体系成功引入庆阳二中;新加坡辅仁预科学院通过视频等方式,指导庆阳二中教师开展有效教学,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通过该项目,甘肃学生可以凭借“剑桥A-Level”的考试成绩,申请到世界名校接受高等教育。

第四,推动留学生教育,加深对异国文化教育的认识,取长补短,探索教育国际化渠道。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世界的发展越发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更离不开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当代留学教育,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步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象征。留学生群体不仅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和交流的纽带与中介,也成为推动中国科学、文化、教育、经济乃至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内陆地区,囿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学生完整接受国外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机会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经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考察确立,率先在西部地区引入一年制“中美交换生项目”“中德互惠生项目”“中吉奖学金项目”等,在兰州的发展前景良好。兰州五中作为最早参加该项目的学校之一,已陆续选派中学生300多人,接收国外学生20余名。在该项目的推动下,兰州五中的其他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项目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学校搭建起教育国际化的“立交桥”。

为了帮助中国内陆地区学生争取更多国际教育资源,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本着为工薪阶层学生服务的理念,先后和一些公立高等教育免学费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低学费的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和提供奖学金项目的国家(如新加坡、美国)深度合作,为中国内陆地区学子争取奖学金名额,近5年来先后推荐优秀学生近3000人,分赴上述国家接受高等教育。这些学生将作为联系中国内陆地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桥梁和使者,担负起接受、传播、传承世界多元文化的使命。

第五,引导家长参与,共同助力教育国际化进程。相较于沿边和沿海地区,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学生家长对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理解与认知还不深刻。而教育共同体计划要得以实施,教育国际化要得以真正实现,离不开家长在经济层面上的投入和支持。为此,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每年组织若干批次家长代表团,分别去新加坡、韩国、美国、欧洲等地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色,逐步引导他们学会为孩子规划未来成长方向。这种家长代表团的赴外考察与交流,促进了他们本身对世界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现状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同时,帮助他们确立了对下一代的培养目标、定位和方向,为下一代走向国际,享受世界教育资源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改善了教育国际化的社会环境。

当然,如上这些民间层面的探索实践,截至目前大部分都属于自发、自愿的行为,是单一的,不成系统的。在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计划和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将民间力量进行团结和整合,以此增加同国际社会或有关国家对话与交流的渠道,对新丝绸之路的复兴而言,将是一件幸事,意义久远,作用巨大。

编辑 潘雅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内陆地区共同体一带一路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中部内陆地区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及信贷风险管控
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论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