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
2016-05-14袁瑞兰
袁瑞兰
高中阅读课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文学素养和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课程,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同时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阅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成为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阅读教学应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领和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而阅读中的对话教学作为一种灵活的方式,自有其独到的妙用。
对话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话是学习的一种副产品,更重要的还在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理性和对话能力的人。在对话策略下,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在合作氛围下构建自己的认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更要做知识的生成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对话教学要加强交流、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文本在互动过程中,进行着多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学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克服各种认识偏见,并产生新的见解,深化对教材课文主题的认识。教学双方只有加强沟通与合作才能体现对话的精神,在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在情感和思维上进行对话,才可以促进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对话教学就是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或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生生平等,相互尊重、信任,通过活动、言谈、倾听、反思等形式来进行多向的沟通合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生本对话,其实就是学生阅读教材课文的过程。阅读教材课文前,学生在导读的指引下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比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忘却”和“记念”本是一对反义词,既要“忘却”,为何又要“记念”?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寻找答案。接下来,在阅读中,文本会为读者解疑,做出回答,当然这种回答是无声的,是通过文本呈现出来的。最后,是融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通过提问、假设、回答、反驳、肯定、否定、补充、延伸等方式展开的,从而实现作品在当代的价值,学生在接受的同时也要敢于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很少的,而且互动方式也只是提问和回答这么一种简单的模式,学生没有自主权,完全被客体化。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主主”关系,双方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互倾听和讨论,基于自身原有的文学素养就教材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情感进行分享、交流。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听的客体,而是在对话中共同成长。
比如《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思考关于死、为什么出生、怎样活的问题。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让学生明白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教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感受父母的无私之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品质。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传统教学方式中很少有学生之间的这种横向联系,这样就会忽视和浪费掉学生间对话中产生的教育因素。而对话教学方式则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对话,鼓励学生之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个体间会存在差异,在交流、对话中,不同个体的思维、经验、知识、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情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学生间对话的策略有:一问答,针对复杂问题通过问答方式厘清问题脉络,在问答中相互启发、补充。二质疑,面对新观点,学生提出疑问并释疑。三证伪,对明显偏颇的观点进行求真式对话。四辩论,对存在分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辩论来开展相互驳斥的对话。五探讨,就文章中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讨,各抒己见,相互促进。
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一开始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中有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学生带着“为何会不宁静”“为何我没有热闹”这样的疑问展开讨论。从创作背景可以知道当时朱自清面对黑暗现实,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心里何来宁静?通过讨论学生也明白作者借描写乱世下的荷塘月色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围绕文本开展的多重对话活动,包括了师生各自与文本主体间的阅读对话。也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教材课文所展开的教学对话。这种多重对话促进了学生阅读的深化,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2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