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解读的三个层面
2016-05-14余宏辉
《老王》是杨绛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怀念与敬重。
对此文的解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老王的解读
从文章的标题看,老王是作者难忘的对象,有“命苦”的一面——住所之陋: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几间塌败的小屋”,并且还“住那儿多年了”。身世之孤:老王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职业之难:只能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贫困的深渊里苦苦挣扎。身体缺陷:他只有一只眼,而且祸不单行,因为“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这导致他的生意寥落,因为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如果上述的境遇是“命”,老王只能认了这个“命”。然而,还有比“命”更惨的“运”落在老王的头上。他因为“脑袋慢”,“没绕过来”,“就进不去了”组织,成了单干户。在那个年代,单干户是排除在组织之外的,没有组织保障,就意味着被孤立,被排挤,所以,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雪上加霜的是,不久这人力三轮被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的车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但“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他几乎被逼上了绝路!
老王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
可是,老王又有“善良”的一面。
杨绛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事情,可以概括为“三送”——送冰块,送病人,送好香油大鸡蛋,这“三送”,折射出老王身上的人性之光。
“送冰块”, “车费减半”,而且,他送的冰块“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是知恩图报,因为“我常坐老王的车”,因为“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因为“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送钱先生看病,老王“坚决不肯拿钱”,善良、淳朴的本性昭然于我们面前。
送好香油和大鸡蛋,那是老王在行将就木之前,挣扎着送出的最珍贵礼物!
在那样一个病态的社会里,如此不幸的人却还保持着如此善良的美好品质,多么的难能可贵。
二、对作者杨绛的解读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也有一段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从这些语言中,我们明显领会到作者在散文中的重要性。
在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老王》一文的解读中,我们知道,他们只是关注老王,而忽视了作者,这种解读是不完整的。
杨绛在“文革”中遭受了非人的遭遇,与老王的接触,也正因为此,老王的命运与作者的命运在当时可以说差不多,但是,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中,能够关注杨绛的人不多,因为他们怕连累、怕迫害,人人都有自保的思想,只有命运多舛像老王一样的人才敢伸出援助之手。因此,作者对于老王的善良,哪怕是点滴都会铭记于心,因为那是作者最困难的时候,老王给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文章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是发自作者内心的精神灵魂的拷问,是对正义良知的呐喊。在“文革”时期的作者夫妇也是不幸者,只是后来他们挺过来了,过上了比老王幸运的生活,对于一个过上幸运生活的人,她不忘对自己有过恩的人,尤其是像老王这样在自己最苦难的时候,时刻帮助自己的人,作者对于老王的愧怍,主要是对于这样一位恩人,无时间无机会再来报答,心里想一想,觉得对不起老王,所以作者非常的“愧怍”。文章写老王的苦与善,都是作者勇于反思、敢于自责的表现,是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自己灵魂的谴责,是对自己没能照顾好老王的愧疚和忏悔。
三、对比解读
通过对老王、作者的解析,我们知道老王和杨绛的身份、时运、身体、住房、亲人、婚姻、层次、寿命、族群、时代都有不同,通过比较,一个是下层命苦善良的人,一个是后来生活在上层长寿的教授,“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正是作者内心愧疚最真实的表现。
“文革”时命运的不幸,是老王和杨绛在那个时代的共同点,同样的命运,他们都有一颗善心;而后来,一个命苦善良的老王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开了人世,作者呢,渡过了难关,成为了一个幸运的人,正因为作者幸运地生存下来,而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才会出现对老王的更加怀念和敬重。
余宏辉,教师,现居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