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方式在法学专业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2016-05-14廖晓语
廖晓语
摘 要:法学专业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研究性学习有着独特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对其实施模式进行探讨极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提出了法学专业基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及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以期对相关理论的完善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法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224-02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其更为开放、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有效方法。在美国,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将传统的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自发地参加到问题的解决中,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最早发源于美国,1985年,美国实施了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2061计划”,这一计划强调:学生要学习科学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取得上佳的学习效果,教师不应把注意力放在充满科学术语的教科书上,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小学二年级学生就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
对我国法学教育来说,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资料搜集、文献查阅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及司法案例,运用理论分析或实践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专题开展研究,从而主动获取、运用知识。最后通过论文、研究报告、成果汇报等形式,将学习成果加以展示,获得教师的评分。这种学习方式将极大激发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提高实践技能,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个人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两种形式。所谓小组合作研究,即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活动。由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研究方案,自行分工,独立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讨论中获得解答问题的思路,形成共识。合作研究不仅使学生不断掌握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还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相较于个人独立研究这种没有交流与协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无疑具有更大的优点,因此各国都将合作学习作为法学专业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美国科学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头二十五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个二十五年中,这一比例上升至65%;在第三个二十五年中则高达75%。这一趋势表明,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合作研究。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只是自己埋头钻研,视野不开阔,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难免有局限性,还容易产生偏差。”
鉴于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培养法学专业学生解决案例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出更适用、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学习方式,对法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法学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的特点
根据合作学习理论,在法学专业教学中可将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计分为多个研究专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中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分工、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专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充分沟通,共享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实践研究去深刻认识法学理论,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一)合作学习在法学教学中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知识传授相较有很大的区别,各有其教学价值,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合作学习不宜取代传统授课的主体地位。鉴于法学本科授课知识量大,在课时紧张、学生无基础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不宜占过大比例。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个人学习为辅。
(二)研究方法灵活多样
研究性学习中的各个合作小组,可围绕教师选取的研究主题,以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成果汇报等形式反映学习水平。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自行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查阅资料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还可利用各种校外资源,如邀请校外导师提供指导等,多样灵活的形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注重合作与互动
合作与互动在学生之间表现为,同一小组学生共同制订研究计划、方案及措施。为达到研究目标,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分配到不同的任务,承担不同的责任,并随时沟通和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并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教师应处于辅助地位,表现为提供指导及建议,在了解、指导的同时,要一同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交流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不应对学生的具体研究进行干预,以保证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四、法学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一)基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构建
根据法学研究性专题的特点,合作学习的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
1.预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教师应结合研究内容,考虑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知识水平、性格差异、性别搭配等因素来进行,使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及水平大致相当,且小组成员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分组之后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选定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目标及最后应达到的结论程度,并设定明确的评分标准。这一阶段最后应对学生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教授学生课题研究及合作的技能,使学生顺利开展专题研究。
2.实施阶段。合作小组在确定研究目标后,制订研究计划,进行讨论并分工。各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收集研究资料、调查取证、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进行论文写作或成果汇报。
3.最终评价。该阶段由合作小组展示、汇报专题研究情况,对研究过程及各成员完成情况做出评价,最后由任课教师对该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应结合学习过程、合作程度、研究成果等做出综合考评。
(二)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
1.注意分组策略及培养助手。学习小组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异质性,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并在各小组中选出一个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由教师加强对各个组长的培训。由于本科学生初、高中缺乏实践锻炼,缺乏处事经验,教师应引导他们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及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各合作小组间力求能力无过大差异,以保证最后成绩评定具有公平性。教师可在研究过程中密切观察各小组表现,引导小组成员团结友爱、民主平等地表达意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
2.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明白研究应达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研究方法完成目标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没有科研的思路,不知道以怎样的手段完成研究,这时需要教师教授学生一套小组学习的方法。在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后,各小组用怎样的方法、计划来达到研究目标,可由学生自己选择,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
3.重视合作学习时间的分配。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保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研究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思考、交流。不宜一次课就让学生草草讨论、草草汇报结果。依照研究工作开展的复杂程度,一般应给予至少一周以上的时间来完成研究工作。教师应灵活把握合作学习时间的分配,既要充足,也不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4.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法学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授课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主观意志下开展。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再是研究行动的绝对领导者,而是组织者、观察者、指导者、参与者。虽然教师处于辅助地位,但不可怠于指导,太过放任,应对每个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走访,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在了解、指导的同时,要一同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及时纠正研究活动的偏差,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5.重视结果评价。在研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听取各小组的研究情况汇报。一般由合作小组推荐一人展示汇报,其他成员补充,汇报时要说明研究方法、结论、不足以及收获和感受。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可组织其余各组学生对该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客观,对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小组间和教师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在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依赖于研究计划的有效制订和实施、研究过程中合作意识的建立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专题研究进行指导,也要对学生的非专业因素进行观察和引导,如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等,唯有同时掌握好专业与非专业因素,才能使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易凌峰.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J].上海教育科研,2000(1).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7-58.
[3]罗伯特·E.斯莱文.合作学习与学习成绩:六种理论观点[J].王红宇,译.外国教育资料,1993(1):63-67.
[4]朱宁波,张萍.组织合作学习教师该做什么[J].人民教育,2003(9).
[5]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
[6]崔允榔.研究性学习案例——创新思维的助推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