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式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14徐静
在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的运用价值,其中比较式阅读教学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比较,更易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区分与掌握,并得到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见解。比较式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应用,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实现。在进行比较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为教学的具体内容、比较方式以及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方向。高中语文教材中引入了多种体裁以及其他的文学鉴赏,教师必须具备重组课文的能力,以主题与题材内容为中心,重新编排授课的顺序,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学习中通过比较深刻理解知识。
一、同中求异
在学习李白的《送友人》以及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时,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比较,实现阅读时同中求异的目的。送别的题材在高中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是常见的,《送友人》中的点睛之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一挥手从这里离去,连马儿也在嘶嘶悲鸣。除了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以外,还渗透了更多对人生、友谊、前景的祝愿。在《长亭送别》中,“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尽管表达的是与《送友人》相似的离别,但情感、场景与心态都各不相同。在这两者的比较中,学生不但能同中求异,同时又增添了关于离别写作中另一种蕴含其中心境的表达技能。学生在人生阅历较浅的学习阶段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意境,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或今后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异中求同
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之进行比较,两者共同表现的主题是美景畅饮的盛会与欢愉。在《滕王阁序》中,作者将山水之美、宴会之乐写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由辽阔的天地描写表现其吞吐万象的气魄,同时引出滕王阁的雄伟壮丽。继而作者又转向了内景的描绘,如桂殿兰宫,滕王阁聚会,高朋满座的景象,在这种良辰美景当中,引发作者的感叹。而在《兰亭集序》里,作者则先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如清流映带,风和日丽,宇宙无穷,万世之繁华,于是“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景色完全满足了人们视觉与感觉上的需求。而在群贤举杯畅饮之中,又为美景平添了几份情感,于是“畅叙幽情”。两者一经比较,学生能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中感受到美景与人情。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详细讲述两篇文章展现的不同意境。王勃的文章将自身融入于美景天地之下,感受的是自身的渺小,与其创作背景相连,“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表达的是不平与抑郁之感。而王羲之的文章感叹人生苦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表达的是幸福终有破灭之日,生命终有走尽之时。这两篇文章都有乐极生悲的情感。在比较过程中采用异中求同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比较间掌握其中蕴藏的规律以及相互结合的共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能力。
三、横向比较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很多评价历史人物的文章,有的观念表达不一定公正甚至有失偏颇,比如针对曹操,通常会在正面描述上表达曹操在政治、军事以及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但具体到很多课外阅读的小说形象的塑造方面,曹操却被文学性地进行了二次加工,摇身一变奸臣。那么学生在展开阅读的时候,就要全面掌握相关的历史情况以及人物的全方位剖析,既要看到后人对历史人物的各种评价,又要深入分析主人公自身的作品,以横向比较的形式真正了解历史人物,对人物的理想、文采和胸怀等以及所要学习的语文内容有充分的认识。
四、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侧重在文章创作的文化、时代背景以及政治等因素进行比较,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梅兰芳画传》一课,叙述了梅兰芳先生事迹,如在香港沦陷前后大家面临断粮困境时,梅兰芳先生是如何成全大家,冒险让自己的儿子偷运粮食解救危机。也提到了梅兰芳先生“蓄须”和以打针发烧的方式拒绝演出的佳话。抗战时期,艺术家担负着比艺术更为重要的民族责任。阅读梅兰芳相关事迹的文章时,学生可充分结合创作背景以及人物的爱国精神,由外而内地了解一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高超艺术素养和深入人物精神与意志,从而被一位由内而外散发艺术气息的中国人而折服。在这样的情境下展开文章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人物,且在伟大榜样面前,更加发奋图强,努力上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使教师在诸多文体的教学中应用自如,同时也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下深入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主题思想,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徐静,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