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2016-05-14李鹏鹏王聪
李鹏鹏 王聪
摘 要:在当前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旅游发展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立足西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调查基础上,主要对西藏山南桑耶镇文化创意旅游进行分析,为西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提供发展方向,结合西藏现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模式,提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旅游;文化;宗教;旅游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120-02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是推动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标志符号化必然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标志符号足够的出名或是有影响力,必然成为该地旅游兴盛的重要条件。构建西藏国际旅游目的地势必离不开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与挖掘,结合当地民族宗教文化是西藏旅游发展的根本。
一、西藏山南地区桑耶镇旅游发展问题
(一)桑耶镇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活动单一
桑耶镇的旅游项目相对较少。来到桑耶镇的主要目的是看桑耶寺,其他的一些项目也是与桑耶寺有关的宗教文化景点,像青朴莲花生大师修炼场所、敏珠林寺、古建筑等。桑耶镇往往作为一条旅游线上的一个景点出现,游客只需要短暂停留就会匆匆到下一个景点。对于西藏的旅游存在时间段、消费大的特点,这样的安排是比较经济的,但对于桑耶镇景区的发展是不利的。
桑耶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宗教文化遗迹吸引的还是藏族同胞,对于第一次或是很少接触藏文化的内地游客不是很有吸引力。本次调查也看到桑耶镇进行的整体规划,桑耶镇的建筑风格都是进行统一规划的,都带有藏族风格。一楼经营商店,二楼居住或是后院居住,这种规划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建筑结构几乎一致,除了带有的藏族装饰和藏族特有的建筑风格。桑耶镇的建筑规划和它未来想要发展的桑耶古镇还是有好处的。
(二)桑耶镇旅游基础设施短缺,旅游服务较低
桑耶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这也成为旅游发展的拦路虎。对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景区发展的重点,西藏整体旅游景区,特别是一些处于偏远的旅游景区会出现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举个桑耶镇的例子,桑耶古镇的公共厕所特别少,整个桑耶镇中心只有桑耶寺宾馆一个公共厕所,就连桑耶寺内部的公共厕所也只有一个,还在桑耶寺的门口。这对于在桑耶寺游览的游客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头疼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还只是一个小的方面,但就从游客体验角度来说,会对景点的开发造成负面影响。公共厕所的问题不仅仅在桑耶寺存在,山南的大部分景区都存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桑耶寺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这仅仅是一个小的方面。桑耶寺的宾馆、饭店、商店等也是应该随着景点整体规划以后必须考虑的。
桑耶镇的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必然造成桑耶镇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桑耶寺宾馆作为桑耶镇最好的宾馆,还是缺少很多必备服务,那里只提供住宿没有餐饮服务。可想而知周边的家庭旅馆的服务,缺少必备的服务标准,从而造成游客匆匆浏览匆匆离开。
(三)桑耶镇旅游经济模式特殊,旅游活力不强
就像我的访谈对象谈到的,桑耶寺宾馆的经营模式还是寺庙管理。连周边的商店的房屋也属于桑耶寺管理,桑耶镇有很大一部分财产属于桑耶寺所有,这个特有的管理模式也是桑耶镇的特点。造成这种管理模式是有历史原因的,自古以来桑耶寺的周边经济收入就是为了供养寺庙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特有的经济模式也成为现在桑耶寺的经营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方式目的单纯,但是会造成桑耶镇经营模式过于单一,经济发展缺少活力。桑耶镇的旅游发展一直都是围绕桑耶寺的发展展开的,周围的百姓也是为寺庙服务,这种方式对寺庙的发展会有强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建设乡村小镇的旅游景区可能会造成限制条件。举个例子,桑耶寺的前台,一个月的工资不高,但是她还是依然在前台工作,甚至身兼多职,多部门服务。在我们看来这样她的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她却认为是在为寺庙做贡献。这种观念不在少数,这也为我们开发桑耶镇的旅游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处理好寺庙与景区的关系,如何兼顾当地百姓与寺庙关系,如何为游客提供高标准的服务,都将成为桑耶镇旅游开发的思考角度。
二、西藏山南地区桑耶镇旅游模式构建
(一)旅游文化创新基本理念——丰富旅游项目
旅游是一种享受过程,主要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的过程当中。文化旅游更多的应该是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渗入,使得游客或是旅游的主体可以在过程当中体会到与旅游客源地不一样的文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就使得传统文化得到升华和凝练,也就是我们一直研究的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资源禀赋加上旅游目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的旅游吸引力,成为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调查的旅游目的地多是拥有这样的旅游资源,如山南地区的桑耶寺、山南的雅拉香布雪山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是区别于它地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传承创新就是这样将这些旅游文化延伸,使得这些旅游景区留住客人,并且将当地现存民俗文化注入旅游活动当中,使得单一景点与文化结合提升自身文化创新力。
将当地文化特色产品变为旅游产品,深挖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山南地区的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等主要是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藏家乐的资源,将传统文化内容注入旅游体验项目。山南地区主要是人文风光为主,当地有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深挖林芝传统工艺、饮食成为下一步发展目标,同时注重地方特色民俗体验场的建设,使得民俗文化产品成为旅游产品。
(二)旅游文化创新内涵表现——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涵主要体现表现在形式和体验形式上。文化的表现无处不在,西藏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锅庄舞、藏服、藏餐、建筑、节日、生活方式等都体现自身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锅庄舞适合西藏独特的高原气候,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就起到健身养生的作用。藏服的独特的造型,既可适应早上严寒又可适应中午的炎热。藏餐的制作工艺也体现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气压低沸点低的问题,会使用传统的石锅来起到保温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到藏族的建筑也是有其独特性,墙体厚实,窗口窄小都是为了保暖御寒。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反映了西藏文化的独特性,也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主要动力。
旅游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旅游文化体验形式上,我们目前看到的西藏旅游分为团队游、自驾游、骑行等。团队游的游客大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自己在浏览过程当中也会有不舒适感,但是花了很多钱以后会有物超所值的感觉。自驾游的相对来说会时间充足,但是旅游流程会比较松散,体验效果也会美中不足。骑行的大多追求的是身体和心灵的锻炼,对于旅游资源不是太感兴趣。所以就目前的体验形式和我们调查的地点来看,主要值得改善和建设的应该是体验项目的建设,同时针对体验的类型进行分类,分为长期体验、中期体验、短期体验类型,主要针对体验项目的时间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体验形式建立体验场域。可以按照体验类型建设,例如,宗教体验场域、民俗体验场域、自然体验场域、探险体验场域、科研体验场域等。体验场域,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目前所开发的旅游项目,在其周边或是内部建设,大量注入当地文化传统特色,同时针对各个地区的自身特色建设,形成不同于西藏其他地区的文化场域。这个体验场域在韩国非常流行,目前流行的韩国综艺节目,大量出现文化体验场,小朋友可以在里面学习韩国传统文化,大人可以在体验场里体验各种文化体验,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不同旅游文化的特殊性,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可以有效地延长旅游时间,提升旅游项目体验度。
(三)旅游文化创新外在创造——打造国际旅游乡镇
目前,无论是西藏当地人还是有关学者都在注重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一个传统地方的文化我们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打造国际旅游乡镇的目标会使得桑耶镇以旅游项目为主的情况下提升自身要求。目前西藏的文化创意园就是相似模式,但是文化创意园过于集中,且规模宏大,前期投资大,从充分利用西藏旅游资源角度会使得西藏每个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受到影响。但是上边提到的韩国文化保护方式,形成的文化体验场,大多数位于历史文化旅游场所附近,在旅游的同时可以享受韩国传统文化。同时将最热门综艺活动加入文化体验场,使得创意文化产业得到双重宣传的效果,这样的旅游方式设计也可以同样运用到桑耶镇的旅游开发当中。
在山南地区的克松村,也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这里特殊手工艺品的销售就是用到了新的技术。据村子里在西藏民族大学上学的一位同学介绍,她的爸爸和妈妈擅长西藏传统手工艺品,氆氇和藏式染色的技术。她的妈妈又在外边学会了用传统氆氇制作现代手包的方法,她的爸爸就主要负责染色的工艺,她就帮妈妈进行销售。她用的就是微信朋友圈来进行销售,同时下一步会开创淘宝店等新的销售手段。这就是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适应,新的技术帮助她们家的手工艺品有很好的销量。新媒体、新销售、新平台会使得未来经营理念发生改变,而且传统的销售模式也会发生改变,由线下转变为线上销售和交流。这可以说是西藏传统手工艺品新的发展方向,她正是到内地学习和接触这些新的传播方式,才会将这些东西运用到自己的销售。唯一可惜的是这种销售方式在西藏还是规模很小,但是随着网络和新理念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保护与这些新的技术和方式相互适应,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藏民族的服饰有多种类型,但最基本的藏袍却极为普遍,藏袍的结构宽大肥长,穿时用带子系于腰间,在腹部形成一个较大的空囊,可装物品,在牧区藏袍多用优质羊皮制作,在农区则采用黑色氆氇制作,用彩色布条镶边[1]。就目前调查来看,山南地区藏服的文化流失很严重。民众不穿说明已经不适应生产生活需要,但是可以在建立国际乡村的时候,将藏装作为品牌来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普选.西藏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及其开发评价[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2(1):28-31+44.
[2]索晓霞.并非两难的选择——云贵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0.
[3]季玉群.旅游业经济-文化协同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马林,孙丽坤.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