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民意构建

2016-05-14朱陆民阳海飞

学理论·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华文民意华侨

朱陆民 阳海飞

摘 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设计。民意是影响战略推行的关键因素,但在东南亚地区为倡议获取民意存在诸多阻碍。从东南亚华侨华人视角出发,根据东南亚华侨华人本身的特质和现实发展这两个维度,探析东南亚华侨华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民意构建的作用。

关键词:东南亚华侨华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意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064-03

民意即指民众的意愿,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将民意分为“公意”和“众意”。“公意”即指符合公共利益的意愿,“众意”则指个体意志和团体意志的总和,公意和众意的统一是广义上的民意。学者喻国明认为“民意”,又称民心、公意,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对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1]。民意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一国对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民意,并受到民意的约束。本杰明·艾·佩奇和罗伯特·怀·夏皮罗在《民意对政策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对美国1935年到1979年民意与政策发布日期的研究,得出结论:“民意是政策的直接原因,较之于政策,民意影响政策更多。”[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一个跨区域的国际经济发展设计,涉及地区广、国家多,倡议的推行需要获得国内外广泛支持和认可,需要加强民众对倡议的认识。但是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缺乏全面认识,易误读中国对外战略目标,且东南亚国家缺乏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民意难以得到有效反映,东南亚华侨华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等特质,且获得较大发展,可以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获取民意。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南亚地区存在民意阻碍

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复杂格局,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存在不信任感,倡议在此地区获取民意存在诸多阻碍。

首先,东南亚国家民众缺乏对中国的全面认识,易误读中国战略目标。东南亚国家除泰国外,都经历了一段殖民历史,二战后纷纷获得国家独立,成立民族国家,其不可避免地继承了许多原殖民宗主国的制度和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原宗主国的影响。特殊的殖民历史和独立后选择西方式民主发展道路模式,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了解不深入,对“社会主义”不了解,如缅甸人民至今还没有从奈温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梦魇和弊病中恢复过来,记忆是如此的苦涩,以至于人民至今都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之词感到不安[3]。民众对中国仍存在历史积淀下来的不安。印度尼西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Rene L.Pattiradjawane指出令他们感到很惊讶的是很多印度尼西亚人并没有意识到中国不断增长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意义[4]。民众对中国认识的局限性增加了倡议实施的风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出去”的战略设计,民众对中国认识不全面,将易误读中国推行倡议的目标,从而对中国怀有敌意,最终阻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其次,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缺乏有效民意表达机制,民意沟通存在阻碍。东南亚国家在经历西方式民主实践的失败后,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威权主义政府,在这一体制下,政府对民众有着严格的控制,民众的心声很难得到合适的表达和尊重。虽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纷纷或以温和方式,或以激进方式进行民主转型,推进民主的发展,但是民主进程仍然缓慢。政府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政策宣传,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往往是单向沟通,通过内部的上传下达,外部的文件、会议、刊物、媒体网站等进行信息传达,与民众之间的对话开展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民众之间缺乏直接的民意表达机制和机构,政府的宣传、领导人的认识与态度和媒体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中国的认识,民众对中国的认识难以全面深入,民意表达往往存在偏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推行后得到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回应,但这一回应更多都还只限于话语层面,是出于礼节性的回应。政府的态度尚且不积极,民众对战略的认识和想法则相应处于更加低的水平上,其真实意愿也会因政府的态度而难以得到有效表达。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体制使得民众的意愿难以得到有效的表达和合理的引导,民意沟通存在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对倡议的支持度,倡议在此地区获得民意存在阻碍。

最后,东南亚地区复杂局势引发民众对中国的担忧,倡议难以获得民意。东南亚地区既是大国角逐的场所,又是发展中国家竞争的舞台,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诸如“地缘政治理论”“中国威胁论”等不利于中国和平友好形象的思想和言论加深了东南亚民众对中国的不信任,新时期仍时有发生的反华排华事件便是这一现象很好的解释。与此同时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欧盟与亚洲国家定期开展“欧亚首脑会议”,安倍政府上台后,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大搞政治经济外交,印度积极主张“向东看、向东行动”的外交政策,域外大国的干涉使得东南亚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民众的安全感降低。此外,中国在南海主动维权姿态引发东南亚各国民众的担忧,继中菲因黄岩岛事件发生严重对峙后,中越因中国石油公司“981”钻井平台事件导致两国南海争端升级,引发越南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爆发了严重的反华排华事件,严重损伤了中越两国人民的情感。中国实力的增长引发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担忧,很多人将中国实力的增长看成是威胁,这将严重损坏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形象,引发民众对中国倡议的抵触甚至反对情绪,阻碍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倡议在东南亚地区获取民意存在更大的阻碍。

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特质有助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民意构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聚集,东南亚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拥有三千六百多万华侨华人,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5]。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其他族裔相比具有独特的包容性、开放性,并且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特质,可为中国获取东南亚国家民意搭建沟通平台。

一方面,东南亚华侨华人具有包容性、开放性,能获得所在国民众认可,为战略实施积淀民意基础。东南亚是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发展为华族社会。就华人而言,我们有充分的历史证据显示,由华裔和华侨携来的乡土文化,有助于他们在异域生根,又与中国的家人和故土相连[6]。这一观点表明东南亚华侨华人能够接受不同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同时又能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能够很好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最佳契合点。华侨华人的这一特质既有利于东南亚华侨华人在所在国谋求政治空间、经济地位,又有利于其保持自身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获得所在国民众的信任和中国民众的认可。东南亚华侨华人通过商贸、通婚等方式与当地居民融合,在华侨华人人数居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度较高,华侨华人在社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根据2013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报告可知,当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五个国家,华侨华人获得了较大的参政空间。此外,华侨华人是海外国家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华侨华人在所在国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有利于为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能为倡议获得民意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强适应性可为倡议争取民意。东南亚航线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线,东南亚航线上文明多样,地区文明冲突不断,民族、宗教问题突出,战略推行存在诸多阻碍。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强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其在东南亚国家强烈的反华排华运动下仍获得较大发展。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纷纷获得独立,成为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盛行,华侨华人遭到排斥和打压,但是华侨华人凭借其自身的勤劳和勇敢,积极投身东南亚国家建设事业,仍得到不断发展。印尼华侨华人即使在印尼政府强硬的同化政策和强烈的反华排华运动下仍获得较大发展,保留自己的特性,并未被完全同化。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华侨华人还是作为群体的华侨华人,东南亚华侨华人始终在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提高。东南亚地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各自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水平不一,与中国的亲疏关系不一,东南亚华侨华人可凭借其自身资源,以个体为行动单位,群体组织为依托,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民意表达搭建平台,让政府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民众的意愿、需求和行为倾向,让更多民众了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倡议争取更多的民意支持,推动倡议的实施。

三、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当地族群关系的改善及其媒体发展有助于夯实民意基础

新时期,东南亚华侨华人获得较大发展,与土著族群关系得到改善,华文媒体得到极大发展。这些发展有助于东南亚华侨华人为倡议夯实民意基础,发挥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倡议推行中的建设性作用。

其一,新时期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土著族群关系改善,华侨华人的行为更易得到所在国民众及中国的认可。虽然目前仍有反华排华事件发生,但从整体上来说,华侨华人与土著族群的关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华人与土著族群之间经济差距有所缩小,对中国认识加深,不再将东南亚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与华人相关的“原罪”,宗教文化冲突减少,政府和土著族群对华人文化和宗教存在的容忍度提高,东南亚华侨华人有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虽然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土著居民之间的经济差异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华侨人华人在所在国所占经济份额往往被夸大,但20世纪90年代后,东南亚国家经济开始得到较大发展,国家重视工业发展,许多土著人群参与工商业。就整体的经济份额而言,华人的经济份额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7]。华人族群与土著族群关系改善,在东南亚社会中地位得到提升,涉及公共生活的华侨华人活动易得到土著族群的支持,对华不满的潜在意志得以舒缓,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国家形象有了改善,有利于为战略实施积淀民意基础。

其二,东南亚华文媒体的发展可有效增强倡议实施的民意基础。民意的客体主要包括经济民意、政治民意、文化民意和社会生活民意[8]。作为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的华文报刊在民意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冷战后华文媒体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华文报刊绝迹的国家,华文报刊相继兴起[9]。东南亚华文报刊是由东南亚华人主办的,介绍中国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现状的主要媒介,带有强烈的中国情结,是当地华侨华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华文电台、广播和电视的发展也为更多华语听众提供了解中国的平台。民意具有可控性,通过控制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可以有效影响民意。可充分发挥华文媒体对民意的引导作用,华文媒体的报道和宣传有利于民众听到与政府关于倡议的不同声音,从而影响民意。华文媒体对中国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华文读者对中国的认知,华文媒体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客观认识、介绍和解读将有助于为倡议获取民意。

四、结语

民意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得以顺利推行的关键因素,但由于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缺乏全面的认识,许多国家缺乏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再加上复杂的地区格局,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存在担忧,中国对外战略在东南亚地区获取民意存在阻碍。东南亚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东南亚华侨华人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强适应能力的特质,且获得了较大发展,可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民意构建发挥重要作用,为东南亚国家民众了解中国搭建重要交流平台,有利于实现有效民意沟通,为倡议积淀民意基础。但也应注意到华侨华人身份的敏感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移民的出现,华侨华人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移民人员的职业结构优化、经济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提高,新移民更具竞争力,在情感上更倾向于中国,加上一部分商人的不法行为引发政府的担忧和民众的不满。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如何进行合理的政策规范和引导,如何通过华侨华人搭建对话平台,是中国对外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步骤。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构建互帮互助、互相理解、和谐信任的民意氛围中的建设性作用,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

[2]Benjamin I. Page and Robert Y. Shapiro.Effects of Public Opinion on Policy[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3:175-190.

[3]Norbert von Hofmann.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in Southeast Asia-Chances and Limits[OL].http://library. fes.de/pdf-files/

iez/0607.pdf.

[4]Jakarta Globe On ‘Belt and Road,Indonesians Not as Sup-

portive as Beijing Hopes[EB/OL].(2015-10-23)http://jak-

artaglobe.beritasatu.com/news/belt-road-indonesians-n

ot-supportive-beijing-hopes/.

[5]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蓝皮书:华商对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关系做出重要贡献[EB/OL].(2015-09-17)http://www.gqb.gov.cn/

news/2015/0513/35822.shtml.

[6]王庚武.海外华人的文化中心[C]//郝时远.海外华人研究论集.张海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12.

[7]庄国土.二战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479.

[8]钱超.论民意表达[D].上海:复旦大学,2008:28.

[9]周聿峨,陈雷.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状[J].东南亚纵横,2004(6):66.

猜你喜欢

华文民意华侨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杭州特产
民意更关注事件真相
浅谈民意与司法适用的关系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
“华侨”一词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