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生坐标系

2016-05-14徐亚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玛蒂尔舞会项链

莫泊桑小说《项链》是文学宝库里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玛蒂尔德为一夜风光付出十年艰辛的人生悲剧让人唏嘘不已。主流文学评论一般对玛蒂尔德是批判的态度,理由有三:第一、她的心灵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不能安分守己。第二、她的人生观是根本错误的,“深感自己天生丽质,本当身披绮罗、头佩珠玉”。第三、她的幻想虽然是“空想”,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不自量力。然而我们仔细揣摩,再联系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就能发现以上三点均不足为据。事实上,玛蒂尔德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她人生坐标的最大值。

一、绚丽绽放,释放本我,朝向人生纵坐标的新高度

玛蒂尔德爱慕美,追求风光,追求作为女人的灿烂。她努力绽放,在人生纵坐标轴上达到了她生命的高度。玛蒂尔德生的美丽动人,又是个爱美的女人,只可惜因为出身小职员家庭又嫁给了一个小职员,因而不能够将就打扮“她觉得很不幸”,“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所谓“生来”不即是“天生”、“天性”吗?显然,“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在语境中只能读作“美的生活”。这里,我们要看一看玛蒂尔德生活的背景。19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观念渗透到整个社会,滋生了追求享乐、追求虚荣的恶劣的社会风气,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的思想如汹涌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灵魂、生活、婚姻,这也影响到了小资产阶级。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玛蒂尔德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个人本我的自然体现。弗洛伊德心理学中对本我的定义是: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玛蒂尔德晚会上的表现就是在实现本我的绚丽绽放,使之达到了一个女人的生命的新高度。在舞会上,玛蒂尔德大出风头,获得了成功,她完全陶醉在舞会给她带来的幸福中。她成了舞会的皇后。今夜她是女王,是傲视一切的公主。她达到了一个女人的绚丽极致。

二、诚实守信,自我救赎,实现人生横坐标的最大延伸

玛蒂尔德是个爱美虚荣的女人,但是,她又是一个诚实守信、心地纯洁的人,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攀高枝,堕落,过上奢靡的贵妇人的生活。在项链丢失后,选择了偿还,付出十年艰辛,最终实现了人生坐标轴的横轴的最大延伸。

当初,她完全可以通过这场万众瞩目的舞会,找一个有钱人当饭票。随后她就可以拥有大把的珠宝豪宅香车,实现她的“空想”,威风完全也可以抖起来。莫泊桑另外一篇风格和题材几乎与《项链》完全一样的小说《珠宝》,不就是讲的这么一个故事吗?

然而玛蒂尔德没有,甚至可以说她根本就没有往这方面想过。纵然她在舞会上众星捧月,“所有的男人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引见。部长办公厅的官员都想与她共舞,部长也特别注意她。”对于那些“不能安分守己”的女人,这是多么好的出轨机会啊!然而对我们亲爱的玛蒂尔德来说,这些注目就已经是“美貌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了,她并没有那些龌龊的念头。舞会结束后,对她来说就已经是“一切都结束了”。我几乎能感受到她那小小的卑微的欢喜,她只是想有人注意她,赞美她。她不想做花容月貌为谁妍的女人。这种小女人的想法,无可指责。

失项链、赔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这时候,她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品质——诚实守信,勇敢坚毅。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打定主意”,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果然成功了。无怪乎连冷静地潜在小说纸背后的作家也冒出来公开赞叹:“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十年还债,锤炼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坚强,使她成为一个勇毅的女性。

自我的救赎,恰是在命运给出的巨大疑团时,选择坚韧和承受。在漫长的十年,她磨砺心性,面对生活的考验,她选择不屈和坚强,用行动诠释了诚信,用青春岁月写就了人生坐标的横向轴,使之达到了无限延伸的远方。

徐亚丽,教师,现居河北保定。

猜你喜欢

玛蒂尔舞会项链
丢失的项链
舞会
长腿舞会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秋天的舞会
找项链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