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荟雅南州,明代岭南的儒与雅

2016-05-14雨田

收藏·拍卖 2016年9期
关键词:岭南文人广东

雨田

曾几何时,明代文人生活企及的境界令后人追慕不已。从明人流传下来的器物中,可以一窥个中的优雅和淡然。近期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行的“晏如居藏明式家具展”,已惊艳业内。无独有偶,“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展(下称“荟雅南州”)也于9月9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明代岭南文人的生活方式被整体呈现和解读。植根于岭南,又与大时代脉搏交汇,明代岭南文人生活有何特色?本刊采访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牛晓琰,一探明代岭南文人的风流文采。

牛晓琰,“荟雅南州”策展人。作为年轻的博物馆策展人,她已经在广东省博物馆工作了8年。她希望用多维度的空间,多变的手法呈现明代岭南文人生活的优雅。

收藏·拍卖:关于明代文人艺术的展览很多,或以流派为展示对象,如近年苏州博物馆的“吴门四家”系列特展。或以时代为主题,如今年天津博物馆的晚明绘画展。但以明代文人作为整体概念来策划的展览,似乎并不多见。您是出于怎样的想法来策划该展?能介绍一下“荟雅南州”这个展览吗?

牛晓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传统艺术有越来越多的涉猎,如茶道、香道这些传统的雅艺。由此也会产生疑惑,这些传统雅艺古人是怎么玩的?而明代文人的雅艺门道无疑是登峰造极的,还原他们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通过查阅古籍和调查研究,我发现我们馆也有很丰富的馆藏文物,诸如明代文人画、文房雅玩等。这些文物别具时代风貌,也独具岭南特色。于是我想把明代广东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通过展览呈现出来,让观众可以体会其中的优雅品位。

在展览的规划上,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儒化天南”。通过展示古籍善本反映明代儒学空前发展的形势下,广东地区书院的兴盛、学派的兴起,以及文人刻书藏书的盛况。第二部分“书斋燕居”,以复原传统明式书斋的形式,结合文房、文玩器物、书法、绘画等艺术珍品,来展示文人的书斋日常生活。第三部分“雅集清赏”,介绍文人诗酒唱和的交流、交往方式和明代广东文人圈中的生活时尚。第四部分“燕闲雅艺”,从文人喜好的诸般雅艺中提取出“香”、“花”、“茶”、“琴”做重点展示,展现文人的艺术旨趣和风雅情怀。在插花沐竹的雅趣、古籍珍玩的雅鉴、以诗会友的雅集、登山临水的雅兴中,带观众回到一个风雅精致的文化时代。

收藏·拍卖:为何选择明代的文人,而不是宋代或者是清代?

牛晓琰:之所以选择明代,有几个原因。首先,明代被公认为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往现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随着明代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在下移,私立书院大量兴起。再如,当时手工业繁荣发达,很多刻书的书坊兴起,古籍在明代大量印刷。连中下级文人都有自己的藏书,因而明代是一个儒学大盛的时代。

明中后期官场斗争日渐黑暗,许多仕途不得志的文人士人将实践方向从朝堂转移到社会,林下讲学、园林隐逸、参禅问道成为他们更为热衷的生活方式。他们涉足文学艺术、戏曲小说,带动了文化艺术步入繁荣局面。他们在生活上也不再满足于宋代内敛含蓄的清隽格调,而是热衷于每一处有情趣的细节。明代文人们相信,优雅的生活最能够帮助他们怡情养性。可以说,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所达到的境界,对今天依旧有不少可取之处。

另一方面,荟雅南州的主体不仅是“明代”的,还是“广东”的。广东地处岭南,文明礼教晚于中原。然而唐宋时期海洋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省会广州跻身商业大都会。至明代,广东的文教水平已与中原及江南地区接近,出现了大批学者和文人,如陈白沙、湛若水等著名儒士,因而明代是广东文化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广东的文人向当时文化主流看齐的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文化个性,我希望在这个展览中呈现出这种异同。

收藏·拍卖:在您看来,明代的广东文人与当时主流有怎样的异同?

牛晓琰:与当时主流相比,明代广东文人在生活上参禅问道的氛围更浓,他们与当时的僧人交往甚密,主张“习静”,从静中看出万事万物的端倪,在陈白沙、湛若水等人的学术主张下,成为后来心学的先导;此外,他们还积极投身书院建设,据统计,广东书院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江西和浙江;明代广东文人还提出独立思考、凡事要有自我判断的文化主张,也是非常务实的文化态度,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代广东文人的这些特性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形式上,例如陈白沙独创的“茅龙字”书法在当时帖学盛行的主流书坛独树一帜,并得到主流书坛的高度认可,据陈白沙弟子张诩的《行状》记载,“天下人得其片纸只字,藏以为家宝”,深受时人器重”。可见,以陈白沙为代表的岭南书法独辟蹊径,为明代书坛注入一股新风,也对后来清代碑学的兴起有先导意义。

收藏·拍卖:所以,您在展览的呈现上也只用广东地区的明代文物?

牛晓琰:这次展示的文物大部分,依托我们的馆藏,甄选了百余件明代艺术品,但在展览具体的布置中,也有用到一些当时江南画家的作品,因为当时明代广东画坛向主流画坛的吴门画派看齐,因而我在展览中也会用到吴门画家的作品,把同时期岭南画家的作品一起展出,观众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

收藏·拍卖:荟雅南州在展览呈现上有哪些亮点?

牛晓琰:我们在策展上以多种手法结合进行呈现,如第二部分“书斋燕居”,我们将会搭建场景,并结合馆藏的明代文房雅玩珍品,还原出明代广东文人布局考究的书房和精致情趣。而第三部分“雅集清赏”,观众可以看到一幅馆藏的书画《肤公雅奏图》。此幅诗画卷被誉为“粤中书画剧迹”,是当时广东的诗社“诃林净舍”诸诗人送别袁崇焕所作。诃林就是如今的光孝寺。是当时文人以诗会友之地。引首榜书“肤公雅奏”四字,语出《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以奏肤公”句。“奏,成;肤,大;公,功也”,故“肤公雅奏”意为大功既成,也是对袁崇焕的寄托,在这四字上可见斑。引首后为赵焯夫绘江岸送别图,画中主人公袁崇焕当时被重新起用,在天字码头登船准备北上抗清,临别前,诸位诗人好友前来饯行。图后载粤中名土十九人题诗,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题诗的人中,绝大多数是当时诗坛的佼佼者。黎密与其子黎遂球皆有诗名;欧必元曾任广东巡抚,其诗自成一家;邝露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浪漫诗人,被称为“粤中屈原”。而我们从这一幅作品也能窥探出当时岭南文人雅集的情景,而观赏文物的同时,挖掘其背后深刻含义和的历史故事,这也是我想带给观众的。

而第四部分,则是此次展览的重点,我选择了“香”、“花”、“茶”、“琴”四道来进行重点的讲述,尤其是香道,因为岭南莞香在香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当时整个中国的文人阶层焚香风气甚浓。而展陈设计方面,我选择了馆藏的一些明代精美的器物,结合现代实物展示,采用对比手法来进行陈列。

比如花道,我会选择一些明代插花著作中提及的“雅器”,如淡雅温润的德化窑瓷器,另一方面,还会选择具有岭南特色的陶瓷花瓶,展品中就有两件当时佛山石湾窑的精品,翠毛釉笔筒和仿钧釉天蓝釉小口瓶,后者是由当时石湾有名的工匠苏可松所作,当时工匠多在所制的器物底部刻上名款,以标明自己的创作,同时也是艺术作品得到时人认可而显示出的自信。而明代文人插花也喜欢用名家制作的精良瓷器,称为“时玩”,从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高雅审美情趣。

此外,我还会在设计上引入现代仿明式瓷器并做成插花作品,放在古代花瓶的旁侧一同展出。让观众品味明代文人花道的趣味。琴道方面则还会在展览的最后辟出一块地方用作琴台,届时我们会邀请琴道的行家在现场作演示,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性。而在展览期间,我们还策划了多场的雅集和体验活动,让观众更多地走进明代广东土大夫的生活,当然,我们展览的初哀也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把明代士大夫生活的高深奥妙和高雅精致的品位带给大家,借鉴他们的生活美学,让我们当下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编辑/董萍)

猜你喜欢

岭南文人广东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吃荔枝
“粤来粤美”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