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6岁老保姆,一生守候一个家

2016-05-14王凤

蓝盾 2016年3期
关键词:刘家保姆孩子

王凤

重阳节,是“高孃”高玉清的96岁生日。

刘家老三刘健鸣一大早就伺候着“高孃”洗漱,为她梳理稀疏的白发,让她干净妥帖地坐在寿宴厅老寿星的座位上,等候刘家三代十几口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成都,欢聚一堂。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喜悦:刘健鸣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买了当地的小吃当寿礼;刘家老大拉着老寿星的手,泛红双眼回忆过往:“高孃那会儿最疼我,我去当兵时,她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哭,还偷偷塞了5元钱给我。”85岁的刘家老太太则凑到她耳边大声吼道:“高姐,生日快乐!”

高玉清其实已听不到人们的声音,但祝福和说笑,她能看得分明,“我都懂”的幸福,清清楚楚写在她的脸上。

谁能知晓,这位福寿绵绵的老人不过是61年前刘家雇佣的保姆?

35岁,找到容身之处

1954年,35岁的高玉清来到刘家。主人刘致台和许曼云都在成都新津县政府上班,因为工作繁忙,他们迫切需要为尚未出生的儿子找一位保姆。

高玉清则急需这份工作。丈夫解放前就去世,她独自为丈夫守灵三天;夫死从子,两个孩子却先后夭折。没了丈夫与孩子,婆家将她扫地出门。回到一贫如洗的娘家,多一个人的口粮,就会增加一分弟弟这个家中唯一劳力者的负担。

她看得出婆家对她的恐惧,娘家多养她一人的为难,更敏感地察觉出邻居们的避而远之,“克夫克子”,这是对一个女人最大的否定。高玉清对“家”心生绝念,拒绝父母提出的再嫁请求后,她背着行囊一个人出了家门。

卑微到尘埃里的人最怕失去。第一次见到主家,她对着女主人毕恭毕敬低下头,称呼了一声“太太”;进门后不停给自己找活儿干,生怕拖沓半步便被人厌弃,丢了糊口的饭碗;她话很少,除了询问每天吃什么,再无更多的语言。

看着高玉清生活得如履薄冰,许曼云感到不适应和心酸。她一把拉过高玉清坐到身边: “高姐,你帮助我们,我感谢你,千万别把自己当下人,大家都是同志关系。”

“同志?”高玉清刚要缩回去的手僵住了。这是一个她听过许多次、却从不敢往自己身上套的称呼。在女主人的要求下,高玉清开始和雇主一家同桌吃饭。她拘谨地往嘴里扒饭时,女主人拿过她的碗夹满了菜,“想吃什么吃什么。”

家的温暖渐渐消融了高玉清的自卑,她急切地想做更多的事以回报对方的善意。许曼云生产后奶水不多,孩子饿得啼哭不止,高玉清急得彻夜难眠,四处打听催奶的方子。一位朋友介绍了都江堰的一位郎中,“有个很灵的偏方。”新津到都江堰有100多公里远,找不到车,她一咬牙,揣了点口粮竟徒步走去都江堰拿回了那个方子。

孩子终于吃饱,打着奶嗝甜甜入睡。看着高玉清长满水泡的双脚,许曼云哽咽着说:“姐,以后我们就是亲姐妹。”

对这句“亲姐妹”,她百感交集。有欣喜,更多的却是怀疑。谁会真把保姆当亲姐妹?

可孩子过“百天”那天,许曼云叫上她一块儿去了相馆,“拍全家福。”摄影师招呼大家站好时,见她还杵在一边不动,许曼云又一把把她拉到了身边。

活了35年,高玉清有了人生第一张照片。两条麻花辫儿,侧身站在“妹妹”许曼云身后,露出腼腆的笑容。从这一天开始,刘家的每一张全家福里都有她的身影。

她终于相信了那句话:说是亲姐妹,就真的是亲姐妹。

我帮你们撑起这个家

不久,刘致台调到郫县工作,高玉清的户口有机会落户刘家并一起迁到郫县。刘家的户口簿上从此多了一页,“保姆,高玉清”,这页纸一直保留至今。

高玉清认定了这个家,她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刘家的孩子,像亲妈一样给他们亲手缝制衣服、做好一日三餐、督促学习……

她做的其实比亲妈更多。十年动乱,郫县也没能幸免。作为干部的刘致台与许曼云每天戴着牛鬼蛇神的高帽游街受批斗。精神和肉体折磨让许曼云心生绝念,那天游街回来,她摘下前同事给她戴上的批斗牌,伏在桌角大哭。高玉清煮了一碗荷包蛋端到她面前:“你要挺住,家里还有5个孩子。”荷包蛋的氤氲热气与这句朴实的话,给了她活下去的决心。

没多久,许曼云和丈夫被关到“牛棚”进行改造。停了工资,5个孩子每人每月只有10元的生活费。许曼云一边流泪一边绝望地劝高玉清离开:“高姐,我们没有资格再留你,有好的着落你就走,我不怪你。”

她没有多少文化,但做人的道理她比谁都明白。没人给她发工资了,高玉清还是坚持留了下来。越是艰难时刻,她越不能走。既然把这个家当做了自己的家,作为家里唯一的大人,此刻她就是孩子们的主心骨。

没了家长,没了收入,一家人的生计全落在了高玉清一个人身上。孩子们饭不够吃,她就买来大筐的红萝卜煮饭。吃不饱,这是刘健鸣最深刻的记忆。几个孩子都在长身体阶段,红萝卜饭只能撑过上半月,下半月高玉清就带着他们去地里挖野菜。

日子陡然清贫,跟在一个保姆身后挖野菜的孩子们,却并没失了章法,反而因心疼高孃提早成熟:再饿也会排队盛饭,吃完第一碗心满意足地抹嘴巴,没人去盛第二碗。在他们心中,高孃瘦弱的脊背是唯一一座不会倒塌的山。

祖传玉镯和豆瓣鱼

高孃为孩子们卖掉祖传玉镯的事,在刘健鸣心底耿耿于怀了几十年。冬天,连野菜都找不到了,最小的孩子饿得嗷嗷哭。不久后,刘建鸣突然发现高孃左手腕空空荡荡。“高孃,你的手镯呢?”“卖了。”高玉清随口回答。

玉镯不仅是珍贵的祖传之物,更是高玉清关于35岁前生活唯一的纪念。但在求生的年代,它就只值5元钱。

可在高玉清看来,没有什么比孩子更宝贵,没有哪一样东西比爱更值得珍惜。这份爱也有严厉的时候。为了让弟妹们吃饱,老大跑去别家的菜园里偷菜,事情败露,高玉清痛打了他一顿。他不服气,给外地“改造”的母亲写信告状,母亲却这样回信:“我不在,高孃就是你们的妈妈,她怎么教育,你们就怎么听!”

生活终究恢复了正常,5个孩子把高玉清当妈妈对待,外人眼里,她还是刘家的保姆。1980年代,她于文革期间忠义护主的事传开后,有人开出每月80元的高薪“挖角”,却被她拒绝。“我在这里多自在。”她像捡了宝贝一样地笑。

后来许曼云夫妇给她介绍了不少对象,包括条件上佳的南下干部,却都被高玉清拒绝,既是舍不得离开孩子,也因上一段婚姻的阴影:“怕再遇到一个容不下我的婆家。”

她习惯了跟着刘家人走。1992年,刘致台工作调动到成都,高玉清户口再次随之迁移。在她的照顾下,孩子们渐渐长大,当兵、求学、结婚,她和许曼云送走了每个孩子。

可刘家人只要在成都的,每个周末都要回家聚一聚。因为每到周五,他们都会接到高孃的电话:“周末早点回来,给你们做好吃的。”

这是属于妈妈的味道的时候。每次高玉清都会给孩子们做一道豆瓣鱼。鲫鱼多刺,小辈们不爱吃,可每次端上桌,五兄妹都会谈兴大发。这是一道有故事的菜。在吃不上肉的年头,熟悉农村生活的高玉清跑到乡下的田里,亲手抓回鲫鱼。郫县出豆瓣,那时的调料最美味的就是豆瓣,厨房里传出豆瓣鱼浓郁的香气,是5个孩子对美食的所有想象。

看着不再年轻的孩子们叽叽喳喳,高玉清安静地坐在一旁含笑看着他们。所有的执着付出,不正是为了此刻眼前这个完整温馨的家么。

换我放不下她

1998年,高玉清终于结束了刘家的保姆生涯。男主人刘致台过世,兄妹几人心疼母亲与高玉清,给她们请了保姆。高玉清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你们不要我了。”一家人赶忙哄她:“怎么可能,我们绝不会让你离开。”

做了45年保姆,高玉清与许曼云一起成了家里被侍奉的对象。8年后,她的一场病让几个孩子意识到,给高孃养老不只是请个保姆那样简单。

正在洗澡的高玉清昏迷在了浴缸里,右边身体瘫痪。看着病床上头发凌乱、面色枯黄、两条枯藤般的手臂埋在宽大病号服里的高孃,刘健鸣的眼泪唰地掉了下来。

和电影《桃姐》一样,如何养老的问题也横亘在子女们面前。有人提议高孃病好了,给她找个好点的敬老院。刘健鸣与二哥一起反对:“高孃伺候了我们一辈子,就是亲妈,哪个子女舍得让身体瘫痪的母亲住敬老院?你们就不心疼吗?”她最后拍板:“接到温江来,我退休了,看病也方便。”

作为夹在中间的孩子,最容易被父母忽略。可她在高孃这里得到了完整的关注和爱,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最亲密。

丈夫却忍不住给妻子泼冷水。女儿还在上初中,高孃手脚完全不能动,大小便要靠人帮忙,他对照顾老人没多大信心。“你帮我抬轮椅就行。”刘健鸣坚定地说。

高玉清搬到了温江,刘健鸣买了张小床给女儿,自己跟高孃睡大床;高孃大小便不能自控,刘健鸣每夜起身好几次给她接尿,翻动身体;从卧室到客厅装有方便器的特殊座椅不过5米远,但高孃每每在这短短的距离里弄脏裤子,刘健鸣每天忍着异味给她换好几次衣服;听朋友说针灸能治疗偏瘫,她又每天推高玉清去理疗。

高孃的身体渐渐有了知觉,连丈夫也在一次陪老人去医院理疗后兴高采烈地和妻子分享好消息:“高孃的脚有反应了,有力气了!”

不是亲女,胜似亲女,2015年,刘家人和高玉清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采访的媒体络绎不绝。接受采访那天,刘健鸣夫妇正陪高孃在楼下散步,96岁的老人头发丝毫不乱、神态安详。她带大的老三在右边搀着自己,女婿蹲在她脚边,双手抬着她的脚往前“迈步”。

“再走一步。”他们鼓励高玉清。高孃身体左斜,吃力地抬起右脚,脚步落地,她抬头看着刘健鸣,笑得像个求表扬的孩子。

(摘自《家人》)

猜你喜欢

刘家保姆孩子
刘家祎 打破少年禁锢 诠释赤子灵动
在保姆家午睡
My Summer Holiday
妈妈的白发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16招帮您培养好保姆
如此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