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的法治信仰“伤不起”

2016-05-14郑旭

蓝盾 2016年3期
关键词:卷宗案卷人民法院

郑旭

山东省某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刑事自诉案件,因案卷失踪,导致该案法律程序陷入停滞,二审从1996年一直拖到了2015年。今年7月,媒体报道此事后,涉事法院官微回应:“报道次日就已找到该案卷宗。”8月7日,该案被报送给上一级人民法院。二审发回重审后,涉事法院已于11月30日对该案作出判决。目前,判决已经生效。

一起并不多么复杂的案件一搁就是19年。19年有多少天?6935天。也就是说,这份已与公平正义“失联”6000多天的案卷,媒体仅用了一天便“协助”涉事法院找到了。

“奇迹”的发生让人匪夷所思。

首先,来听听涉事法院是如何自辩的:“办案人员粗心,没有及时将卷宗移送二审法院。”就算“粗心”之说在情理上成立,但在法理上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发现上诉案件材料不齐全的,应当通知一审法院5日内补齐。对于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来说,想必如此严格的规定并不是不了解,况且案卷对法院审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看来,“粗心”说得容易,但在法治天平前就显得苍白而又无力了。

其次,19年前此案的书记员,如今已是涉事法院的副院长。

依据《人民法院书记员管理办法》,书记员的一项基本职责正是“整理、装订、归档案卷材料”。《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也规定:因过失导致案卷或者证据材料损毁、丢失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案卷离奇“失踪”的6000多个日日夜夜,书记员未被依法追责反而不断高升。试问,这也是“粗心”所致?

再次,也是最为关键的,案卷“失踪”究竟是疏忽所致,还是有意为之?若是后者,那与该案有关的工作人员就不只是负纪律责任,而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决不能用一句“粗心”息事宁人。毕竟,“1:6935”已经作为真实的比例存在,它在给公众留下了太多遐想空间的同时,也刺伤了公众的法治信仰。

让人宽慰的是,该案终于在即将迈入2016年的时候结案了。这得益于媒体的发力,若没有媒体的推动,该案兴许还会继续搁置。需要警醒的是,这还并非全国基层法院的个案。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强调的,“万分之一的错案,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因此,笔者认为,全国所有的基层法院应将此案例作为负面教材来反思,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积极主动地在案件监管及卷宗管理机制上、在公众投诉受理和追责机制上、在司法干部的任职评价机制上进行自检。

在这一过程中,院长不仅要亲自挂帅,必要时,还应邀请人大、上级法院以及公众、媒体的参加。不仅要检查机制是否健全并完善,还要筛查尚未审结的积案。

更重要的是,每一位身在基层法院的人民法官,要时刻扪心自问,是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总之,基层法院要不断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切莫惯性地、被动地让舆论催促自己去维护法律的尊严。毕竟舆论不可能来代替司法的纠错机制,而公众的法治信仰也是“伤不起”的。

(摘自《民生周刊》)

猜你喜欢

卷宗案卷人民法院
非法集资案件的受害人是否就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返还财物?
陕西丹凤:实现电子卷宗全覆盖
保险拒赔案例“卷宗”:你和保险公司到底谁更老谋深算些?
做好防雷行政许可案卷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加强法院法警队伍建设的思考
国知局印发《专利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试行)》
电子卷宗系统顺利完成首次应用
档号的编制
论卷宗阅览权的行使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