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2016-05-13曲胜利

考试周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曲胜利

摘 要: 我国有璀璨的历史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使中华文明得到继承与发展,我国在小学极端针对性地将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语文教材,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本文在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行分析,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得到展现。经过小学语文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再辅以书法教育,使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得到巩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渗透。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案例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千年来中国各历史阶段思想融合后的产物,是全民族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较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包容性,通过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多种文化意识形态在这里得到保留与发展,在丰富文化思想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启迪着人们的智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陌生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而在对事物的理解方面却存在不足,因此,教育人员在向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应当尽量选择基础性的知识,这对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倾向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这是由以往的教学评价制度造成的。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部门逐渐重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我国小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较差,这导致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其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即可融合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根据研究结果发现,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变化,1至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到该情况,要求各学校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认少写。只有对汉字的储备达到一定数量,才有助于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与理解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所兴起的国学教育就严格按照新教育改革的要求执行,通过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著作,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认识最多的字。不仅如此,在认字与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对这些著作的内涵产生更深了解。

汉字的书写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除要求横平竖直之外,还要求学生做到笔顺正确,这也是在小学引入书法教学的重要原因。用毛笔书写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书法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写字如做人”,书写规范中的横、平、竖、直就是做人的规矩。中华文字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学习兴趣,从汉字书写最基础的观赏、临摹,直至学生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汉字的书写除了能够使学生写一手好字外,还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例如,汉字结构中的包围与半包围结构代表了文化中的包容性,也在教育人们宽以待人;汉字书写时的大小不同意味着长幼有序,高低有别。对于汉字来说,它已经不单单是用来记录的工具,而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载体,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集中体现。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文有特殊地位,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中就能看到古诗文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之大,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古诗文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接受能力也在逐渐降低,为解决该问题,教师普遍将古诗文以故事形式进行讲解。例如,在《赠汪伦》一诗中,教师通过对当时李白与汪伦的境遇进行讲解,介绍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通过对当时场景的描绘,以一场好友分别的故事讲解该诗,使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不舍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由于对该诗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因此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流畅地朗读、背诵该诗,而且能够使其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小学教室内张贴的一张张古代名人画像上撰写的各种名言警句也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还可以通过黑板报、墙报等平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重视诵读,情感教育。

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诵读的过程,通过不断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必经之路。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新课程改革就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诵读提出明确要求,它要求学生的诵读流畅且带有情感,对诵读内容有个人理解。然而,这里所说的诵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在以往的语文诵读过程中,学生仅仅是简单地对书中文字进行朗读,甚至不带有任何情感,教师在该方面也没有进行过多干预和引导,所以,传统的诵读方法现在看来极不科学,而这种朗读诵读也无法使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通过带有情感的诵读对内容加深理解,发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责任,只有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其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使其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康华.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人间,2015(26):62-63.

[2]蔡春玲.小学语文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探微[J].考试周刊,2015(20):43-44.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