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培训机制研究

2016-05-13陆居怡丁雪松李睿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5期
关键词:精细化辅导员培训

陆居怡++丁雪松++李睿

[摘 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随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深入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形势下,面对辅导员自身独立性、差异性的发展变化,以及日益具体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需要在辅导员培训的过程中,将“专业化细分”和“问题导向”的“精细化”理念一以贯之,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断完善辅导员培训的机制体系。

[关键词]辅导员;精细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5-0047-03

当前,各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承中发展、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深化,基本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高校已基本建立起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蓬勃发展,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专业化培养,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辅导员成为既有学科专业背景,又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辅导员培训深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需要自顶层设计、系统构建、机制建设、制度保障、平台搭建、路径选择、评价反馈等系列过程将“精细化”的要求一以贯之,不断完善辅导员培训的机制体系。

高校辅导员培训融入“精细化”理念,主要针对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以专业细分、问题导向为依据,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反馈进行设计。同时辅以完备的培训机制、可持续的培训计划,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及发展空间的同时,从根本上实现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以人为本”。

辅导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明显,对自身培训的需求也日益深细化、个性化、具体化,这就对辅导员培训机制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要结合当代辅导员发展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个体差异化的特点,进一步凝练理念、开a思路,以专业细分、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理念和态度,稳步推进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完善。

在顶层设计方面,需要面向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甚至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需求分析中,既关注来自高校辅导员自身的需求,结合工作实践及理论提升,又能对比辅导员间的差异,帮助高校辅导员认清个人定位及需要培训和建设的方向,使培训更有针对性;依据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对象,确定培训依据、培训目标、培训时间等,制定短期及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在短时间内提升工作实践能力的同时,把培训纳入到骨干辅导员长期发展的体系中,加强连续性、可持续的培养;在具体的培训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培训方法的使用,不但要与培训内容相匹配,还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要求引入不同的培训方式,使培训内容、效果与培训方法使用相得益彰;在培训评估环节中,针对不同的培训层次和目标,制定培训评估方式,考察培训成果转化效果。

通过对辅导员培训、当前辅导员培训相关研究的梳理,以及辅导员的需求调研等,挖掘出现有辅导员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培训理念模糊不清。一方面,培训的组织实施者在进行高校辅导员培训过程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持,使得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不但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培训目标的细化和具体的阐释,也缺乏对过程、结果的共同关注和控制。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研究、技能培训和理论提高的重视不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经验积累、轻理论提高的现象,缺少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结合自身工作需求的专业技能培训,更未形成科学全面的培养体系。

(二)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在对辅导员研修基地、高校自主培训等培训课程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大多培训都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表现为专家讲授、辅导员听课,理论讲授、知识传授的传统方式方法,部分培训也会结合案例分析、工作研讨等环节,但如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的培训方式则很少涉及,在辅导员培训方法上略显僵化。专题培训在面对短期集中培训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都是有所局限的,无法满足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帮困助学等多项内容,是一项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这都要求高校辅导员不断掌握细致的工作方法和技能,这些在传统的培训方式中很难提升。

(三)培训内容相对局限。当前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中,多把文件、政策、精神的解读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政策宣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而对深入分析辅导员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还较少,造成培训的针对性不强。过多的对辅导员进行“政治正确”层面的塑造,而使得辅导员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被僵化;过多的进行政策文件精神的解读和灌输,缺乏对辅导员个体心理调适能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指导能力、学生事务统筹及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施。培训内容限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素质的提高,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比较脱节,对于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较少。这样的培训内容忽视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观念、实践能力、职业技巧的培养,造成辅导员归属感不强、凝聚力不够、职业发展迷茫。同时,进行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专家,在各类培训中内容相对固定,也使培训参与者缺少学习兴趣,收效甚微。

(四)培训机制有待完善。科学的培训内容、合乎教学规律的课程设计、严格的培训考核和长远的培训规划,都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存在培训时间碎片化,不成体系,各培训基地开展的辅导员专题培训时间较短,一般在5天左右;培训缺少质量评估和考核机制;无视培训的转化和迁移环节等问题,不仅使培训活动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大打折扣,也导致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培训质量不高、效果欠佳。良好运行的机制体系是加强辅导员培训的关键。在培训保障上,需要完善和规范培训制度,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和专项经费制度;在培训考核上,需要加强过程监督及成果评估;在培训激励上,需要完善激励培训的奖励制度;在培训师资上,需要形成业界专家与优秀辅导员相结合的培训团队;在培训体系上,需要注重纵向学习的延续性与横向挖掘的理论深度等。

制定精细化的培训机制,对辅导员的角色认知和定位,业务水平提高,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理论水平及专业素养等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培训计划做专业化、系统化、精细化的完善,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推进进度。

(一 )实施专业化细分。对培训对象的细分。对培训对象的精细化区分,指根据不同高校辅导员的设置以及辅导员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精细的区分,以便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实施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制定不同的培养周期。如按照入职学历、所学专业进行区分,根据不同学历阶段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对于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应注重对加强理论及科研水平提升的意识上进行培训,而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则主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提升或前沿问题的涉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区分,对新入职辅导员主要进行工作方法、工作经验传输以及辅导员角色转换方面的培训,而对辅导员队伍的中坚、骨干力量,则要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对从事辅导员工作较长时期的思政工作者则需要进行职业定位、职业倦怠应对等方面的培训内容,等等。

对培训内容的细分。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要在结合需求的前提下,整合培训资源,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内容应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专业素养上,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的提升;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开展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上,既要注重夯实理论基础、开阔思政视野,紧跟时代步伐,又要在整体上连贯、协调。

对培训方式的细分。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根据高校辅导员个体自身的差异,地域、行业的多样性,都要求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变化。随着培训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的培训方式不断出现,在具体的培训方法上,包括讲授法、工作分析法、案例研讨法、角色扮演法、视听技术法、模拟培训法等等,每种培训方法都有其特点及适合使用的条件,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的具体情况,培训方法的选择应以满足培训对象需求、培训语气效果为主,充分利用培训资源达到培训目标,不同的培训方法对培训项目的有效性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会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培训平台和资源,发挥其灵活度较大、培训场所无限制的特点,充分利用优质培训资源,并使得培训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

(二)强化问题导向。在辅导员培训专业化细分的基础上,针对培训目标、实施过程、培训计划、评估反馈等环节,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在培训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根据辅导员实际的工作需求,及摸清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在培训方面的需求,对培训目标进行分析和阐释,根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明晰个人发展路径等方面,起到助推的作用。

在计划制定环节,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培训,要建立长效、可持续实施计划,积极整合资源。培训管理人员和院系负责人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交流和沟通,建立日常交流机制;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辅导员培训管理制度,尤其是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效果考评制度;提前汇总与规划辅导员培训年度计划,整体安排,给予辅导员更充分的时间规划;打通培训资源与培训意愿二者的通道,通过政策引导,既保障在培训机会面前公开、公平,也让辅导员培训得到院系的支持;发挥参加培训学员的后续效应,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做足增量。

在评估反馈环节,应基于一定的培训目标,对受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学习成果转化、学习动能的迁移、培训的整体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综合、判断,对后续培训改进和优化。结合精细化的培训要求及系统化的培训规划,将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横向的多维评估与纵向的延伸评估相结合。在纵向上,注重考查辅导员自身在培训过程中的反应、学习、工作应用、个人和组织绩效等,涵盖辅导员培训效果的各个方面,产生纵深的评价效应;在横向上,从多个视角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价,如教师、同期培训学员、第三方等的评价,从而形成立体化的培训评估模型。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进一步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加强辅导员培训,应对辅导员自身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满足日益深化、细化、个性化、具体化的培训需求,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养和业务水平,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刚.在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10).

[2]吴春丽.辅导员培训中的体验式学习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0(3).

[3]黄权标,覃干超.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培训实效性研究[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

[4]卢吉超,张乃琴,徐义圣.高校辅导员培训路径拓展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5]陈勇,朱平.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探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2).

[6]范晓云,许佳跃.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培训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

本文系2015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培训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D-1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陆居怡系同济大学副教授,丁雪松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李睿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精细化辅导员培训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