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思考及对策分析

2016-05-13任伟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学生

任伟

摘 要:近年来非主流文化作为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主流文化及传统教育工作受到挑战。本文在解析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清除伪文化与垃圾文化,警惕文化断裂、净化校园文化生态,加强优秀文化建设等途径体现教育的引导功能,以实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

关键词: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C-0004-03

非主流文化作为亚文化或次文化的典型,是与主流文化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代表社会非主体文化方向,对主流文化形成批判或冲击,同时注重体验性及个性化的文化潮流。高校的青年学子历来是感知、追随各种新潮文化的前沿力量,同时也是把握非主流文化发展脉搏的重要群体。所以,了解非主流文化的流行趋势及发展动态,掌握青年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认知态度,洞察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双向作用,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主要类型

近年来,大学校园中的非主流文化形态各异、表现多元,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它们有时震撼有时平淡,时而直观时而抽象,但是都会以自身的特立独行而存在并发挥着特殊的影响。概括来说,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萌文化

这种文化起源于日本,表示草木发芽和万物初生的概念,经过中国年轻人的传播,现已演变为对各种可爱事物和可爱状态的追捧和描述。大学生中不但有产生萝莉或正太情结的萌妹和萌姐,还有眼镜萌、奶瓶萌、病态萌或傲娇萌等不同萌属性的展现。在网上甚至出现专门探讨萌文化的主题贴吧和主题网站,萌系照片、萌系动作及萌系服饰等在校园中非常流行。

(二)二次元文化

“二次元”原意是指点线构成的二维世界和平面世界,二次元文化主要是指虚拟世界产生的文化。这类文化典型表现是ACGN文化,即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网络游戏)和Novel(小说)的缩写。这里的小说主要是指轻小说,这类小说是以漫画为插画、以青少年为重要读者群的可以轻松阅读的娱乐性文学作品。另外,诸如用背景音乐和重复率较高的画面相互配合制作的鬼畜视频、火星文、颜文字、声客等网络流行文化都带有二次元文化的印记。

(三)宅文化

宅文化是指体现个人空间中专注于自身追求的特殊生活方式的独特文化。真正的宅文化并非像有些人理解的只是足不出户,喜欢长期待在家里或者爱好玩网络游戏那样简单,事实上它还包括对各种领域有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的人群,比如有军事宅、化学宅、植物宅、音乐宅、汽车宅等。所以,宅一族不但要具有对某些感兴趣领域狂热研究的态度,还要有对于信息爆发的适应性和对于资讯搜集的敏锐性。

(四)恶搞文化

恶搞文化主要是对既成话题或严肃主题进行解构,并使之达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是以搞怪、爆笑或恶作剧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次文化,常以讥讽现实、颠覆经典、突破传统博人眼球。很多大学生网民利用古诗、方言、热门节目、典型标记和歌词等事物或著名人物制造了恶搞图片、恶搞视频、恶搞歌曲等诸多恶搞作品。

(五)屌丝文化

屌丝文化源于《后汉书·岑熙传》和百度“三巨头吧”对“李毅吧”球迷的搞笑称谓,它集自黑和无奈于一身,已成为普通民众进行身份认同的重要特征。屌丝文化视高富帅为对立面,以矮矬穷为同义词,以公然比惨、集体自嘲和乐在其中为广大年轻人面貌的基本写照。以“屌丝”自称的青年学生的出现,使屌丝文化成为高校非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粉丝文化

粉丝,源于英文“fans”的音译名称,粉丝文化是指个体或群体出于对某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从而甘愿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等成本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由来已久,但现如今的粉丝文化已不再仅仅体现为单一的追星和狂热,因为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和新娱乐精神的催化,使它已经演变为融合了情感外化、主动参与及社群交流等新特征的独特文化形式,由此产生了粉丝经济、粉丝艺术、粉丝组织、粉丝心理等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部分大学生沉溺其中并以此为乐。

(七)奇幻文化

奇幻文化主要是指对与自然规侓不相符合并超脱现实社会生活的各种虚构世界进行想象和描述的文化。它与对现有科技水平进行延续和强化的科幻小说不同,常常带有各种超自然力量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结构,包括各种穿越文化、魔法及其他法术文化等,还有各种恶魔、仙神或先知角色的设定。许多大学生对奇幻文学、奇幻网游、奇幻影视、奇幻图片等产生浓厚兴趣。

(八)创客文化

创客文化早期就是英文“maker”的汉译,主要是指基于个人兴趣爱好,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后来经过演变,泛指勇于创新以及自主创业的人。他们试图在交流、分享与合作的氛围中体验勇敢尝试和团队工作的乐趣,在创意、设计及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在一些高校中出现了部分创客空间或创客社团,创客运动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股新兴热潮。

除上述典型文化形态之外,高校还存在着其他非主流文化现象,例如小确幸文化、清新文化、造句文化等,它们都在以自身的要素吸引着大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其受到感染并体会到文化影响的魅力。

二、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主要特征

从前文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非主流文化不仅具有一般非主流文化的边缘性、多元性及小众性等固有的外部特征,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新式文化倾向。

(一)娱乐性

这些文化形式之所以会受到一些大学生的接受和欢迎,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余找到放松心情的方式,有时可以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是体会新鲜事物带来的快乐,更多时候就是享受轻松愉快之感。在这个压力巨大的时代,青年人需要找到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调剂生活。

(二)低限制

从表面来看某些非主流文化虽然显得奇特和另类,但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没有过多的专业背景、学术水平或者是其他资历的限制和要求,只要社会成员对其产生兴趣或感到好奇稍加了解就可以加入其中。这种限制较少且容易入门的特点势必加速非主流文化的流行,使部分青年学生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或者消费相关文化产品。

(三)时效性

虽然流行文化或亚文化都会带有时效性和多变性,但是在现在这种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文化潮流的更新换代,文化主体的视觉转向及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都使某种非主流文化经常处于变动和调整状态,有时是内部局部因素和组成部分的变化,有时则会被新式文化思潮彻底取代。

(四)交互性

这些文化现象中既有每一种文化自身系统主客体的交流与互动,也有不同非主流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更为其交互性提供了全新环境,文化主体已不仅停留在欣赏或消遣某种文化的程度上,也会变成某些文化的生产者、创立者或直接的推动力量。

三、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教育策略

高校非主流文化虽然并未成为校园文化或社会文化的主要力量,但因其具有低限制、娱乐性和交互性等独特之处,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些影响逐渐深入的原因既有社会环境以及外来文化的作用,也存在教育不到位和教育方式欠佳等问题。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正视这种文化现象并作出积极探索,努力寻找复杂文化背景下正本清源之道。

(一)正确对待非主流文化,改变有失偏颇的思想认识

虽然非主流文化具有的属性使之成为与传统文化、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等区别的文化类型,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它就是与主流文化冲突需要彻底消灭的社会现象。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是相伴而生的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特定条件下,会实现相互转化。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所谓非主流文化就意味着带有暴力反叛倾向、另类审美乃至低级趣味,其实这些并非是非主流文化的全貌。非主流文化远远不止于此,它并不是只有完全消极负面的意义。一方面,这些五花八门的文化类型有助于青年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之对人生进行独立探索并得到丰富体验,帮助青年人实现个性张扬、自我解放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拓展交往范围与交往途径。非主流文化形态的存在也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这些文化类型会出现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等问题,它们在对青年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其思想方式、行为模式及价值标准产生冲击或是使其困惑,使其内心诉求和精神世界无法得到正常满足。因此,对于非主流文化不需全盘否定或是彻底批判,对于这种青年认知世界及需求表达的特殊形式要给予理智分析及适度宽容、理解性对待,打破对于非主流文化的绝对标准评判体系,要由绝对地控制转为积极引导。

(二)清除伪文化与垃圾文化,少用快餐文化

所谓伪文化,就是借助文化之名,披着文化外衣的假文化,它们通常经过亮丽的包装具有动人的名号,但背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或者资本力量的鼓动。这些伪文化为了迎合公众某些需要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造假。比如,专门借用某文化名人的头衔便说成是对古典文化的再创造,借用非主流艺术之名宣扬暴力或色情,借用“二次元”的名称掩盖其作品的恐怖主义实质,所谓封建迷信竟然演变为奇幻文化中的超能力等。这些伪文化因为内容低劣、胡吹乱捧,已经沦落为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垃圾文化。对于伪文化和垃圾文化,如果不能采用有效的监管措施及时禁止,会给缺乏文化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带来困扰和对文化的误读,使其丧失正确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此外,快餐文化是指文化领域中的快餐食品,是指只重形式忽视内容、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文化现象。快餐文化即使有快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功能,也会因为其缺乏内在价值和深刻内涵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反面作用。部分青年学生对“再穷也要买书,再累也要读书”的新读书主义不屑一顾,相对于耗费脑筋的大部头书籍,他们更加喜欢追随网络游戏、微信微博、动画动漫或者娱乐新闻、选秀节目、肥皂剧,在崇尚速食主义的社会中,原著经典作品被人们日益忽略,完整深入的阅读反倒成为个别现象。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培养青年学生对于文化选择的鉴别力与思考力,倡导和启发学生阅读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在享受文化快餐的同时也消费精神大餐。

(三)在文化融合中警惕文化断裂,培养学生对待外来文化及现代文化的理性态度

文化断裂是指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中由于对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的淡漠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一种问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文化传承的时空维度遭到破坏,因受到外来文化或现代文化的过度入侵,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错位甚至变异,部分国民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情感产生裂痕。通过笔者对一些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可以发现,自认为对韩国文化或日本文化有所了解的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左右,而自认为对中国民俗、传统节日及其节日内涵有所了解的只占三成左右,对于“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主要来源”有七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是受外来文化或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树立对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正确意识,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及狭隘民族主义,坚持“为我所用,取优补拙”和“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的原则,在努力培养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中用兼容并包、理性科学的态度接纳和对待外来文化及现代非主流文化。

(四)净化校园文化生态,加强优秀文化建设

作为高等学府核心与灵魂的大学文化,理应包含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的精神文化层面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导致大学校园中的精神缺失和信仰危机现象较为严重。也有学生认为,大学教育的形式主义、传统文化的深奥难懂都会使非主流文化对其吸引力加大。所以,大学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成为青年学生偏好非主流文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学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要体现文化特色与文化风格,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大学的文化品位。不但要重视尊重科学、自由民主、韬光养晦、注重创新、勤于思考等优秀大学精神的传递,也要利用优质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展示欲求、自我欲求及归属欲求等得到满足,唤醒其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历史文化记忆,从视觉刺激转向精神美感,由注重外在形式转向深层思想启迪,在兼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设通识课或传统文化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及主流文化可以采用影视、游戏或动漫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还要注重学生艺术修养及文化鉴赏能力的提高,脱离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潭,通过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媒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研究、探索、表达、反问、争论与沉思的良好学术氛围中启发学生的心智,建设高雅活泼、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更加注重校园活动的文化内涵,以达到优化校园文化生态和文化育人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JSY13040。

参考文献:

[1]叶扶荣.后现代视阈中大学生非主流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14,(1).

[2]黄木.走近“非主流”青年[J].世纪桥,2014,(2).

猜你喜欢

非主流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非主流”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