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堂中幸福的探索
2016-05-13徐琼
徐琼
【内容摘要】《清明上河图》这一“综合·探索”课,不是简单的欣赏教学,也不是单纯的绘画教学,而是以这两个为基础的更为上位的教学,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感受快乐,并从中获得自信、修养等幸福能量。本文巧妙地与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由浅入深,由近到远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锻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盎然生机。
【关键词】幸福感 综合探究 美术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围绕教材内容去精心设计教学,让美术课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更具有效性,使课堂更高效,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里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我们教育的目的于培养幸福、创造幸福的人,在美术课程中的幸福感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驰骋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力得到发挥,通过个体获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具有成就感的艺术作品,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整合学生的幸福能力,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觉。但是在美术课程中一但学生对美术学习缺少了兴趣,学习时间长了容易产生倦怠心里,又哪里来幸福感。为此,多年来,我一直思考并尝试在传承传统美术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如何较好的整合课程资源,多元化发展美术教育,创新学生思维,全面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完善美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目光投向了“综合探索”领域,“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这一学习领域提供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使学生能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创造自我,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幸福能力。本文就以苏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索”课《清明上河图》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综合探索课程中提高幸福能力,我在这堂美术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构思】
本课是一节美术综合课程,注重于读画、实践。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是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正发生重要的变化。如果以传统的方式,教师讲解,学生欣赏然后绘画的方式,就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不符合这节综合课程的的本质,对于本节综合课程《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是一幅知名度很高的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仅存于世的一幅精品。本课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美术与社会生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然后进行一定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起来,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美术活动的形式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
那么短短两课时综合课程,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让他们满怀热情的创作、让他们信心满满,获得成功自信的感觉呢?当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或者教师讲解为主,临摹作品为结果时,我们不防转换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的探究,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作为学生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真正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分析、讨论、探究等活动,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了解风俗画、人物画、界画,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细致观察,发现特点,能用中国画线条的表现方法进行小组合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轻松愉快、活跃有序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知艺术作品并理解其中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发现其中的绘画特点,分小组合作参与艺术创作表现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感观与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欣赏探究《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可以形象的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面貌、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业、交通、建筑城防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更好的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找出《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色之后,体验中国画特有的线条形式,从而形成细致观察事物的态度,增强审美情趣的同时,增强自己的绘画信心。
【教学资源】
教师:人物画白描作品、电子课件、笔墨工具。
学生:清明上河图相关收集资料、笔墨工具。
【课时安排】
以单元模式进行教学(每课课时时间:45分钟。共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合作探究欣赏作品,交流新知
在课前导入部分,我搜集了一段3D视频动画,生动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风貌,整幅画以打开手卷的方式展开,展开部分的郊外景色,只见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骆驼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京城走来……因为画面中的人物是动态的,学生一进教室就被深深吸引,好像不是欣赏什么古画,而是亲身走进了北宋的这张画中,他们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了,这段3D视频导入也为学生持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乘此时的契机,分别为学生假设不同的身份来欣赏此画,比如:你现在是个美术家,那么从画面画了什么内容?画家用何绘画方式画出来的?人物造型如何等等去欣赏。又如;你是一位游客的话,你又会欣赏到哪些内容呢?或者史学家、社会学家等等。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分组讨论。
美术学家(学生):《清明上河图》这张绘画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这张画卷又窄又长(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但是里面画出了众多的人物,每个人物身份、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我很佩服画家能在这么小的画卷上画出了这么多的人物,而且画得非常细致。
社会学家(学生):我看当时北宋的经济很好,店铺很多,有药铺、茶馆、酒楼、城楼等等,非常的热闹,也极富生活味道。当时的最热闹的地方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人们都在买卖……
史学家(学生):我觉得画家很了不起,这张画尺幅不大,但是画出了很多的牲畜、车、船,船大小不同大概二十多只,还有房屋、桥梁、城楼各有特色。
设计意图:这节课是以合作探究欣赏《清明上河图》作品,但学生的审美素养不高,在面对作品时,学生个体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欣赏,这个时候教师给于适当点拨,让学生采用分组讨论,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不同,在自己无从谈起时,同组同学相互间的讨论,可以激起该学生与讨论有关的思考,并运用联想迁移,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就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交流中获得自信。
第二课时:知识回顾、发现特点、创作指导、共享成果
(一)知识的回顾 提高对后续内容的探究欲望
在这一课时当中,先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探究的内容,教师适当的补充画面内容,展开部分:描写郊外景色,枯树草桥行旅不绝;中段:描写虹桥之景。两艘大船穿过虹桥,桥头摊商栉比,行人云集;后段:城内街景。歌楼酒市、作坊医家、人物众多、街头繁华。
整图采用散点式构图,通过对世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设计意图:在生生、师生活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了解,从而为本课延伸绘画技法做好铺垫。
(二)发现特点 寻找艺术表现手法
多媒体画面投影画面细节,探究《清明上河图》用何技法绘画,千百年来,魅力不衰。请学生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去观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画已有点概念,学过写意画和工笔画,提问过的学生都会回答《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的比较工整细致的作品,是工笔画。学生能回答到此阶段,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他们熟练运用了以学知识。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敢于回答,提升自己的信心。并且给他们的答案一个更为全面的回答。
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也是一大绘画特点,图片展示后段建筑,让学生观察线条特点,教师通过电脑画图功能直接在原图建筑上拉直线,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建筑上的线条特点:挺拔笔直,工致准确。在学生概括出线条特点后,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界画,以及工笔界画。
教师小结:张择端的人物绘画线条简洁、形神兼备,体现出古人高雅的审美情趣,中国画特有的线条魅力。所以这张《清明上河图》又属于人物画。
设计意图:以层层引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中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三)以导促学 创作指导
在学生感叹中国画人物画的魅力之时,教师演示画面局部:为了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物的动作,请一个学生演示货郎挑担的动作,线条勾勒一货郎人物,展示线造型魅力。此时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人物画的线条起笔、收笔的魅力。学生在看到老师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形象勾勒出来,学生的创作激情一个个激发出来了,一个个都跃跃欲试。这个时候如果让学生单纯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个人物,学生画了一两个必定会觉得无趣。无法调动他们的激情。为此,我专门以小组的方式准备了六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是有不同的船只、房屋,如果把这些画面拼接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但是画面中是没有人物的,这需要学生自由的把想画的人物添加进去,这样的方法给与了学生一定的绘画空间。
设计意图:同样的表现古画作品,纯粹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失去绘画创作兴趣,本课设计自由添画画面人物,使学生感受到了自主意识,同样把画面中的人物画起来就格外的新奇,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重在培养绘画的热情和兴趣。
(四)共享成果,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在创作完成作品之后,在班级内点评。
评价点:构图是否合理、人物造型是否准确、线条是否流畅。
师生间共同欣赏,同学间观摩、学习,共享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评价是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综合性的美术教学来讲,教学反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个别或集体指导提供依据。在本课的综合教学中,通过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在班级内的展评,也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评价。通过积极正面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性,进而升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增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以上是我对“综合·探索”课程《清明上河图》中提升学生幸福感的一点尝试,我想只要美术教师引导得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探索欲望,必定会让“综合·探索”课程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郑桂华 主编.《美术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9).
[3] 袁敏 主编.《追求幸福的教育》,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