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界最“奇葩”的十五首作品
2016-05-12JeremyPound
Jeremy Pound
约翰·凯奇的名作《4分33秒》总长273秒,每一秒都无人演奏。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部令人会心一笑的小作品,其他人则认为这部作品是一次伟大实践,能够令人类反思音乐的终极含义。无论世人评价如何,自从1952年凯奇“创作”出《4分33秒》以来,该作品一直被广大粉丝奉为偶像。毫无疑问,凯奇生活在一个充满实验性的音乐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种令人眩目的诡异作品铺天盖地。只要音乐有底线存在,就总会有人试着去打破。早在凯奇和他的小伙伴们“粉墨登场”前几百年,作曲家们就已经开始孜孜不倦地创作“蛇精病”作品了。现在,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十五部史上最“蛇精病”的音乐,从纯属娱乐型到癫狂上天型应有尽有。
海因里希·比伯《巴塔利亚》Biber’s Battalia
我们的研究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巴洛克时代开始。比伯创作时素来对精致优雅极其推崇,但在1673年创作弦乐队作品《巴塔利亚》时,却风格陡变。为了描写军营生活,比伯使用了无数表现手法来绘制自己想要的音乐画卷,比如在一个叫作“一群浪荡分子”的片段中,整支乐队在八个不同的调上同时演奏,借此模仿众人酩酊大醉的景象。而在另一片段“战神玛尔斯”中,低音提琴的琴弦下糊着纸片,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这是一种有趣的音效,不过比伯的听众们想必一直在猜到底是谁弄出了这种声音。
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口簧协奏曲》Albrechtsberger’s Concerto for Jew’s Harp
阿尔布雷希茨贝格是受人尊敬的维也纳作曲家、学者,也是贝多芬的老师。1765年由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创作的这部F大调的协奏曲,开场悦耳动听,再添大曼陀林(一种琉特琴)轻柔的拨弦装饰,构成了中规中矩的引子。接下来,另一件独奏乐器登场了。它叫口簧,基本上是一根放在嘴前通过拨动演奏的金属弹簧。在熟练的演奏者手中,它能发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音来构成旋律。然而不管技巧如何高超,都不能改变它那独树一帜的音色:“biong——”要问总体效果如何,请想象一下在乐队的伴奏中,一只心满意足的青蛙在百合丛间,一会儿蹦到东,一会儿蹦到西……请注意,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可不会只写这一首,他写了足足八部类似的协奏曲!
利奥波德·莫扎特《玩具交响曲》Leopold Mozart’s Toy Symphony
利奥波德·莫扎特是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的父亲,历史书经常把他描述成一头令人生厌的老麋鹿,日复一日面无表情地榨取儿子的惊世才华。不过,这位父亲在1760年左右创作的《玩具交响曲》却向我们展露了他爱玩的一面。除了常规的交响乐器外,这部作品中还设置了一些特别的声部,包括玩具小号、辣齿(类似足球拨浪鼓)、布谷鸟和夜莺(当然不是真鸟,而是模仿鸟鸣的玩具乐器)等。《玩具交响曲》听上去有点像一群汽车乱按喇叭,但又如此引人入胜。也许正因如此,一开始没人相信它是老莫扎特的作品,反而被张冠李戴地归给了看起来更和蔼可亲的海顿。
利盖蒂《交响诗》Ligeti’s Poème Symphonique
有人需要乐器吗?至少利盖蒂不需要。这位匈牙利作曲家在1962年——即凯奇的《4分33秒》在BBC逍遥音乐节上演的同场音乐会上——首演了他的《交响诗》。这部作品只需要十位演奏家上场,每位演奏家负责十台正在摆动的节拍器。一百台节拍器都已上紧发条,然后开始摆动,直到发条走尽归于静止。从理论上说,演奏者也可以使用电池驱动的节拍器,这样一场演出就会延续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
索拉布吉《第二管风琴交响曲》Sorabji’s Organ Symphony No.2
《BBC音乐》杂志团队至少有三位以上管风琴音乐的狂热爱好者,不过本团队认为,能不能坐着听完英国作曲家凯克豪斯鲁·沙帕吉·索拉布吉的《第二管风琴交响曲》,才是鉴别是否是爱好管风琴音乐的金标准。这部诞生于1932年的管风琴独奏作品全长九小时。您没看错,真的是九小时,所以它从未流行起来过也不足为奇。作品在诞生的年代里曾被录音和广播,甚至还曾有过九次现场演出,全部由才华超人的(显然也是耐力超人的)凯文·鲍伊尔用手脚演奏。演出的观众人数没有记录,其实大家更关心的也许是还有多少观众能坚持到终场……
埃里克·萨蒂《烦恼》 Satie’s Vexations
才九小时?噗,小儿科。萨蒂1893年创作的《烦恼》可是足有九小时的两倍还不止。在这部二十多个小时的作品里,可没有什么丰富多样的主题,只有同一段短小的旋律重复了八百四十遍!这位穿西装拿雨伞的巴黎市民作风之诡异也丝毫不亚于他的音乐。他甚至没有写明要用哪种乐器来演奏这部作品,只在开头写下了谜一般的演奏建议:“因为要弹奏同一动机八百四十次,因此本作品的演奏者必须预先充分准备,周围要全然无声,绝对静止。”萨蒂真应该再加一句:“然后不要忘记开始循环……”
乌埃德·兰戛尔《卡尔·尼尔森,我们伟大的作曲家》 Langgaard’s Carl Nielsen –vor store komponist
乌埃德·兰戛尔的《卡尔·尼尔森,我们伟大的作曲家》要演奏多长时间,基本由指挥决定。因为要遵从作曲家的说明,实在是不可能的。兰戛尔坚称,作品中的三十二小节合唱段落要“反复到永恒”。这段说明还真是“有用”。该赞歌创作于1948年,它的标题也就是它的全部歌词。对此,我们善意地理解为作曲家本人对另一位同行才能的由衷致敬也情有可原,但事实并非如此。兰戛尔作为一个丹麦人,对同胞尼尔森在去世后十六年仍对祖国乐坛拥有巨大影响力一事长怀怨恨。所以,演奏这部作品时,最好配上咬牙切齿的表情和狠狠绞紧的双手……
罗西尼《猫之二重唱》Rossini’s Cat Duet
现在来轻松一下。和罗西尼的《猫之二重唱》相比,《卡尔·尼尔森,我们伟大的作曲家》的歌词还是相当有诚意的。这首小作品身负缓和歌剧女主角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之重任,两位女高音翻来覆去演唱的歌词只有一个字“喵”,同时钢琴以活泼的旋律穿插伴奏。
回到1820年代,这首二重唱应属搞笑佳作。这首作品演出时还有个传统:音乐会结束后,要用两碟牛奶代表两位独唱,趁着夜色放到音乐厅外面。
路易吉·鲁索洛《未来大协奏曲》Russolo’s Gran Concerto Futuristico
在罗西尼用《猫之二重唱》迷住观众后大约一百年,他的意大利同胞路易吉·鲁索洛用《未来大协奏曲》达到了另一个极端。鲁索洛抛弃了一切传统乐器,转而创造出不计其数的噪音音效器(intonarumori,类似音箱)进行演出,其中包括“嗥鸣器”和“爆炸装置”,摇动手柄就会发出相应的噪声。鲁索洛担心来听音乐会的听众可能还接受不了他的音乐观。他的担心很准确,1914年使用噪音音效器演奏的《未来大协奏曲》在米兰演出时,观众发生了骚乱。
约翰·道兰《宫务大臣的嘉雅舞曲》 Dowland’s My Lord Chamberlain, His Galliard
“忧郁大师道兰”这种绰号还是不信为妙,都铎王朝的琉特琴和人声乐队长怎么可能不会幽默呢?给大家举个例子:《宫务大臣的嘉雅舞曲》,收录于1597年出版的道兰谱集《歌曲或埃尔曲第一卷》。这是一首需要两位琉特琴师合作的重奏曲,但只用一把琉特琴……演奏时要求一位琴师坐在另一位琴师的大腿上。所以,想要两个人都顺利按到琴弦的话,一定要维持亲密拥抱哦,嘿嘿……道兰你这个老流氓!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靠鼻子取胜 Mozart wins by a nose
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感,小莫扎特在为海顿作曲时也曾展现。事情的起因是海顿对自己的琴艺非常自信,吹嘘说无论他的天才学生莫扎特写出什么乐曲,他都一定可以弹出来,不信可以赌一箱香槟。于是莫扎特就写了首曲子,要求左手演奏钢琴上的最低音,右手演奏钢琴上的最高音,同时还要在钢琴的中音部分奏出一个强音……这可怎么弹啊?很简单——身体前倾,用鼻子弹!这首作品已经遗失,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不过就算如此,仍然值得一提。
伯纳斯勋爵《为有钱姑妈而写的葬礼进行曲》Lord Berners’Funeral March for a Rich Aunt
伯纳斯勋爵是个兴趣广泛的人,他的兴趣之一就是抓住鸽子,然后给它们的羽毛染上稀奇古怪的颜色。勋爵的音乐也像这些可怜的鸽子那样五颜六色。比如说?1914年,他写过一首《为有钱姑妈而写的葬礼进行曲》,就跟葬礼完全不搭调。曲子从头到尾都是十六分音符的跑动以及轻快的跳音,仿佛可以看到作曲家在哼着小调数遗产,雀跃、偷笑和大笑的表情难以掩饰。
拉蒙特·扬《为特里·赖利而作的钢琴曲》 La Monte Young’s Piano Piece for Terry Riley
一讲到涂鸦音乐,就必须提到怪异音乐之王拉蒙特·扬。他创作过许多名字非常时髦的作品,比如《乌龟们回忆起曾在旋风之梦中听见的神圣数字的嗡嗡声》《黑曜岩之锣》《被锯木场照耀》《绿色犬齿的虎猫和高压电降压变压器》等等。不过,就算在扬氏作品集这部“癫狂大词典”里,《为特里·赖利而作的钢琴曲》也属于“出类拔萃”的。演奏说明如下:“把钢琴推到墙边,然后将平的部分(琴盖)竖起来推到墙上。继续用力推到墙上,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如果钢琴被嵌进了墙内,请保持同一方向继续用力,不管钢琴是否已经遇到障碍停止运动。当您精疲力竭再也推不动的时候,全曲终。”扬氏是在1960年11月8日的凌晨2点10分写下这段演奏说明的。凌晨两点,呵呵,我们就看看不说话。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直升机四重奏》Stockhausen’s Helicopter Quartert
请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然后把四位乐队成员分别塞进一架直升机起飞。起飞后不断颠簸,令乐手在各直升机中被猛烈地甩来甩去,并随机发出尖叫。用无线电信号将机上乐手的尖叫声中转至地面,并通过扩音器播放。耶——这样你就完成了施托克豪森歌剧集《光》中的名篇《直升机四重奏》。这部作品自1993年成稿后从未公演,因此直升机也从未“起飞”过。(原文有双关含义,Take off既可表示作品上演,也可表示飞机起飞)。
斯克里亚宾《神秘物质》Scriabin’s Mysterium
跟斯克里亚宾的《神秘物质》相比,《直升机四重奏》的演奏要求还算是相当现实的。因为在所有“奇葩”作品中,《神秘物质》才是“奇葩之最”。在提到演出条件时,这个俄国佬说他这部未来的杰作演出时需要“一个管弦乐团一个大型混声合唱团、一套视觉效果装置、一批舞蹈演员、一列游行队伍,现场焚香,咬字时要结构清晰,富有韵律。”以上这些听上去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斯克里亚宾还提出,应当为演出特别兴建一所神庙,修建地点是……喜马拉雅山脚下。这还没完,巨型的钟要环绕云彩而鸣上七整天,以此呼召天外来客光顾演出地点。曲终时分,世界末日将会来临,人类随之灭亡,由“更高贵的生命”取而代之。妈呀……斯克里亚宾从1903年就开始了《神秘物质》的创作,直到1915年作曲家去世,这部作品仍未完成。这应该是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