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云竹纸的文明传奇
2016-05-12陈伟权
陈伟权
竹纸是以竹子为原材料造的纸,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发明,同时造纸术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古人用竹子造纸书写文章,代替竹简。人们大多知道中国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殊不知浙江奉化萧王庙一个原生态手工作坊生产的棠云竹纸,被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众多著名图书馆和博物馆用来修复古籍,如今已走出深山,走向全国,震惊世界。
春雨桃花时节,我慕名前往那里采风。
破解天一阁难题
天一阁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50年!
乾隆皇帝为庋藏《四库全书》,在北京、沈阳、杭州等地,仿照天一阁,营造七大藏书楼。天一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又是全球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藏书丰富,珍藏的众多古籍因年代久远,虫蛀纸损,不仅借阅困难,而且难以保存。天一阁有一批修复古籍的专家,却找不到适当的纸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上世纪末,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员李大东等一批同事商议,修补破损的一批明代古籍,要用相同的竹纸。于是相继走访了安徽、湖南等国内许多著名的造纸厂家,却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纸张。几近于山穷水尽之际,他们想到奉化多竹、造纸历史悠久。
奉化竹纸生产确实源远流长。元代奉化诗人戴表元的《剡溪集》有多处关于奉化造纸的史料,如《答邻友近况》《剡笺送任叔宝》《采藤行》等诗文均记载了造纸的原料和名称,由此推算,宋末元初之间,奉化民间已有造纸业。
据《奉化市志》记载,棠溪(即今棠云)竹纸最早记于史书的时间为明正德九年,距今已500年。1946年重印的《棠溪江氏宗谱》上记载,棠云造纸业最兴旺时,当地有1000多人从事这一行业,光操纸槽就有300多个,生产的竹纸远近闻名。萧王庙有个竺梅先,继承家乡造纸的优良传统,其生产的纸张闻名四海。上世纪30年代,他在沪杭一带创办禾丰造纸厂、民丰造纸厂,又联合5家造纸企业,在上海成立国产纸版联合机构,所得盈利用于抗日,收养600余名流浪灾童到奉化,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造纸善举名垂千古。
于是,天一阁修复古籍专家到了造纸有名的萧王庙棠云,得知在上世纪50年代,棠溪的竹纸业仍十分兴旺。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机制纸业的兴起,手工竹纸业迅速受到市场挤压,手工纸作坊经营难以为继,纷纷歇业。说来还幸运,他们遇到了袁恒通,在造纸之乡,还剩他一家手工纸作坊。
袁恒通现年已81岁。他16岁从事手工造纸,至今60余年。记得那年他和天一阁博物馆李大东等专业人士反复磋商,经过上百次试验和修改配方,袁恒通研制出一种以苦竹为原料,少见的苦涩、能防虫、又适合画画的苦竹纸,专家们赋予袁恒通造的纸以一种新的名称即棠云竹纸。就是这棠云竹纸解决了天一阁修复古籍的一大难题。
古法造纸成绝活
在1900年前科学还不发达的汉代,没有机械,没有电力,很难想象蔡伦发明造纸的技艺。当我们置身于原始的手工作坊,仿佛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一株厚实的竹竿要变成柔软轻薄的竹纸,多不容易。作坊中的设备多为木头、石头制作,工艺都极其复杂。袁恒通说:“从竹子到纸张,至少经过72道工序:砍料、浸料、剖料、腌料、洗料、煮料、捣料、打浆等前道工序之后,进入到操纸、晒纸等后道工序,最后出品纸张。就以前期工序来说,在选定原料后,用大水缸腌料大有一番讲究,古代用石灰,后来用老碱,煮竹料用的镬桶直径有两三米,竹料装入镬桶,底下用柴烧煮,夜以继日,连续多日。
袁恒通一辈子都没离开过造纸,几十年如一日,连轴转的日工作量在12小时以上。也许是山中生态环境好,劳动能健身,年逾八旬的老人身板硬朗,思路清晰,和子女们一同施展着古人造纸的绝活。
我们来到作坊参观,正遇袁恒通在作坊的水碓房捣料、漂浆,对我们局外人士来说,这古老工艺堪称绝活,最为难得的要算操纸和晒纸,这两道工艺现在分别由袁恒通的女婿江仁尧、女儿袁建兰担当。
操纸工序至关重要,江仁尧站在石板筑成的操纸槽旁,双手端着帘床,浸入纸浆槽,用帘床将纸浆均匀操起,前后一晃,提起来,沥干水分,就见到一张湿纸,再把帘床上的湿纸放到案基上,掀起帘床,重复操纸。在浆水中一撩、一提、一掀,低头弯腰,一天操纸六七百张,得重复六七百次。等到案基上的纸积到膝盖高时,经木榨把水挤干,送入纸煏屋。
纸煏屋,从前称为煏弄。“煏”字为用火烘干的意思。我们到纸煏屋,只见袁建兰用晒帚在晒纸。她从木榨压干还湿的厚叠纸堆上,把纸一张又一张揭开来,用晒帚贴在焙墙上烘干,待干燥后,又一张一张从焙墙上撕下。
用来晒纸的焙墙建筑特别,墙体厚近半米,中间空隙。从前用干柴由外口送入空隙烧火,室内晒纸。
冬天双手浸入冰冷的操纸槽,夏天冒着高温在纸煏屋晒纸,一整天下来,虽然又苦又累,但能为各大图书馆提供国内罕见的纸张,袁恒通一家都感到自豪。棠云手工竹纸作坊被古籍机构认定为专供厂家,也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纸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72道手工造纸工序,其中归纳的5道传统工艺给人印象尤深。先后程序为斩竹漂塘、缸炉烧煮、石臼捣料、石槽操纸、煏屋晒纸,仿佛再现了蔡伦造纸的秘密。这里生产的棠云竹纸被专家确认为最接近古代的纸张。作坊坐落在溪畔,棠溪宽绰清澈,又有廊桥茶亭,一派深山幽谷古风,为风情萧王庙增添异彩。
棠云竹纸胜宣纸
天一阁修复古籍有好纸,一批古籍修补机构闻讯纷至沓来,有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等。袁恒通制造的棠云竹纸,分白色、彩色多种,经专家科学检测,能存放400年至1000年!
随着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传统纸张制造和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发起制订“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和纸张制造传统”项目,选取了东亚五国传统造纸工艺和造纸材料保存完整的地区作为项目点,其中包括奉化棠云。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五国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天一阁博物馆成立的纸质文物保护中心,成了文化部“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这一项目,历经7年运转,2015年1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和纸张制造传统”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宁波天一阁举行。与会各方专家来到棠云村,参观了古法造纸技艺中心,对原生态手工造纸作坊和手工技艺啧啧称赞。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全国纸质类文物保护专家奚三彩,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宫爱、美国普利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刊主编罗南熙等,都对棠云竹纸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
其中日本纸张专家冈兴造对棠云竹纸的评论使各国专家更为震撼,他指着棠云竹纸手工作坊说:“造纸是从中国起源的,竹纸和宣纸都是中国特有的,但其实竹纸更古老更好。”冈兴造来自最有名的日本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世家,120年修复古籍事业代代相传,目前已经传到他儿子冈岩太郎之一代。他现任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纸质保护专业委员会会长。此次父子俩一起前来天一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和纸张制造传统”项目成果发布会,并在学术论坛上交流。冈兴造来过中国120多次,非常了解中国的纸和颜料,认为“宣纸和竹纸是中国特有的,日本的竹子制作不了良好的竹纸。”他又说,“其实竹纸非常好,年代比宣纸久远,希望中国更重视竹纸,复原与传承中国最好的竹纸制造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办事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非常认同冈兴造之说。他认为以中国的造纸术为代表的纸文化,与西方以石雕为代表的石文化相得益彰。他介绍联合国组织纸张保护的缘起,开始只是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因为日本收藏了许多中国宋元明清的古籍,但发现如今生产的纸张竟然比不上过去的,并且买不到用来修复古籍的纸张。随着纸文化研究的深入,冈兴造在这次成果发布会开幕式上表示:“纸张的发明已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这一技术在1400年前传到日本,又以书籍和绘画的形式,用书写和描绘的手艺,用裱装和修复的技术传到了现代,以纸张为基础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圈。”
笔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次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专家经过7年的努力,联合编写出《纸质文明保护与修复操作指南》,其中中国部分有《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和《书画修复导则》,分别由天一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编写。纸张制作和纸张保护技术已是东亚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纸质专家冈兴造曾修复40多件日本国家级纸质文物,由他提出的竹纸比宣纸更古老更好的经验之说,使棠云竹纸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