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都匀景观”
2016-05-12
“千秋毓秀,滔滔地启菁华,腾龙翥凤展辉煌……”
在都匀市南沙洲公园中心,镶嵌在崇文阁门前的三幅槛联,引得游人驻足细品。
这座三层木楼,外观朴实无华,内藏却包罗万象。
一层是黔南民族文化展厅,水族、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的文化精品在此荟萃,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包容;二层是历史文化的陈列,尹珍、张翀、邹元标、陆粲、莫庭芝在此聚首,彰显“黔学正脉、王学名镇”之源远;三层是道德讲堂的总堂,“最美大妈”“身边好人”“劳动模范”在此分享,突出“德润茶都、尚善匀城”之广博。
一座崇文阁,映照都匀城。
民族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润物无声、相依互鉴,让这座古色古香的木楼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毛尖茶、阳明学、三线情,百年文脉绵绵不断,传承创新,让这座云遮雾绕的城市成为人文精神的“新高地”。
文化惠民
提升人文建设“软环境”
3月22日,料峭春寒,抵不过如火热情,一场亲子阅读活动在都匀市南沙洲公园文昌阁展开。来自都匀市第六小学的孩子们,与父母同读书、共成长,分享阅读的快乐。
与此同时,在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两位村民踏进了甲才乡村文化室,从书架上抽出关于种养殖技术的书——在少数民族杂居的甲才村,这个装有近万本图书的乡村文化室,就是村民心中的“文化餐馆”。
经济与文化,不可偏废;城镇与乡村,重在协调。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搞好地方经济的大发展,也要抓好文化大繁荣。”正如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所说,近五年,都匀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力图让群众实现“口袋”和“脑袋”的双富裕。
市图书馆、文化馆以及16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99个农家书屋、28个农民文化家园省级示范点以及25个文化信息资源基层服务点开创“城乡共享、点面双开”的文化大格局。除此之外,全市共组建了3个馆办文艺团队、30多支社区文艺队伍、50多支乡村文艺骨干队伍,并连续20年组织开展春节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使得文化工作“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剧院向休闲转移、由专业演出向全民参与转移”。
更重要的是,都匀市着眼于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期待、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引领,让贵州人文精神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
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南沙洲公园。这座占地115亩、被剑江环绕的小岛,曾是都匀市有名的棚户区。然而,在进行改造重建时,市委市政府选择将处于城市黄金地段、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南沙洲打造成为生态公园。
如今,南沙洲已经成为都匀人心中的文化高地,每周都有读书沙龙、文艺展演、展览陈列、学术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此开展。位于公园中心的崇文阁,还被市委宣传部确定为道德讲堂总堂。3月4日,因勇救落水儿童而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大妈”的王友群,成为2016年道德讲堂总堂宣讲活动“第一人”,在崇文阁与百余位市民分享自己的道德感悟。
更让人们感到兴奋的是,黔南州首座以国学、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公园——幸福村文化主题公园,将于今年6月开放。这意味着都匀人又增加了一个“学琴棋书画、品诗酒花茶,习国学精粹、传人文情怀”的好去处。
都匀市对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投入,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回报:“德润茶都、尚善匀城”的品牌深入人心,道德建设、书香都匀、志愿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遵德守礼、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群众对于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空前。截至目前,都匀先后获得“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贵州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百花齐放
打造多彩文化“大观园”
芦笙阵阵、竹笛声声,水族特有的角鼓打出激越的节奏,两位演员对唱,讲述当年水族儿女英勇抗战的故事……
这是水族“旭早”《水寨除魔》的一段情节。这部具有水族原生态文化的曲艺作品,一举获得中国曲艺艺术的最高奖——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填补了贵州该项奖励的空白。
“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文化建设需要经济投入,更需要感情投入,只有自己满腔热情地投入,才能让外界更多地认识黔南。”《水寨除魔》编导、原都匀市歌舞剧团副团长莫红燕表示。她编导或参演的作品大多以水族、布依族、苗族的传统文化为题材,曾获得第十届杜鹃曲艺节编导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全国舞蹈比赛优秀奖等颇具份量的荣誉。
在都匀,像莫红燕这样致力于民族文化挖掘与传承的文艺工作者不在少数。由李华、李晓杉联合编剧的布依族题材电影歌剧剧本《村姑婚恋曲》、尹卫巍的散文集《笛醉千山月》、蒙耀远的民俗专著《水族民间禁忌解读》……一大批饱含民族风情、反映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结集出版,有的被知名文学刊物转载,有的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甚至成为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布依族作家韦昌国创作的《聪明的甲金》,取材于布依族民间传说,于2015年11月被改编为60集动漫作品,成为贵州省和黔南州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
文艺不仅存在于专业领域,更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羊年迎新春匀城欢乐游”“都匀端午文化旅游节暨全国越野车王争霸赛”“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暨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百年品牌推介活动”“第九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第六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清明剑江·书香都匀诗歌朗诵活动”“剑江情韵民族文化汇演”……仅在2015年,依托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站、农民文化家园等平台,都匀市就举办了几十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依托这些活动平台,都匀市涌现出无数民族民间“文化能人”:他们讲述都匀故事、弘扬城市精神,成为城乡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他们不仅关注民族民间文化,还广泛发掘非遗文化、毛尖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等,让都匀的文化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美美与共”态势。
“今年清明节,我们还要举办‘诗韵剑江·书香都匀朗诵活动,除了成人组和学生组之外,还特别设立了‘原创组,要求选手结合都匀历史掌故、人文精神,发出都匀好声音、讲述都匀好故事。”都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蒙永定表示,与此同时,还将在南沙洲公园开辟群众文化窗口,“邀请都匀读书会、市文联的老师来创作和讲述故事,包括红军长征、三线建设、抗日战争在都匀等题材。还要开设国学讲堂、戏剧讲坛以及读书沙龙,让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常态,也让更多的文化能人有展现的舞台”。
传承创新
保护文化身份“条形码”
3月23日,十几位来自江苏的客人乘车抵达都匀市经济开发区。拖着行李箱从车上下来,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叹:“这里太美了!”
让他们惊叹的,是“雨雾轻笼春色薄,红墙映照茶树香”的都匀毛尖精品度假酒店。
酒店所在的地方,曾被称为“106信箱”,是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久达机械厂的所在地。随着时代变迁,五栋红砖筑就的老厂房被废弃多年,是拆是留,争议不断。
2015年9月,这座位于大山深处的三线工业文化旧址,变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精品酒店。年久失修的老厂房,成为到茶博园和毛尖小镇投资观光的客人们憩息的客房;红墙、茶山、步道和位于厂区旧址的毛主席塑像,将毛尖文化、生态文化和三线文化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与酒店一同亮相的,是中国茶文化博览园、都匀毛尖茶博馆。而即将建成的还有毛尖小镇、影视城、美食城、康体游乐中心。“影视城马上要拍一部民国背景的电视剧了,是刘晓峰主演的,到时候,我们这一片景区就更加热闹了!”茶博园项目所在地大坪村的村民们已经从文化创新中获得收益,对未来充满信心。
推动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都匀做了许多探索,茶博园、毛尖小镇、毛尖精品酒店只是其中的典型。
例如,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石板街,曾经是明清时期贵州通往广西的驿道。如今,古驿道变成了步行街,水族马尾绣、苗族银饰、布依族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此集中展示销售。络绎不绝的游人,踏着历史的青石板,将民族文化精品带到四面八方——文化经济学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
例如,位于都匀毛尖茶核心产区毛尖镇平阳村的“毛尖文化风情园”,毛尖茶展厅、茶艺表演厅、品茶室一应俱全。连接风情园和民族村寨的高寨水库环湖路,不仅是观光旅游之路,更是户外竞技赛道。沿路而行,还能到茶神庙、文化广场及山顶观光厅欣赏祭祀文化和茶山风光——茶文化与旅游结合,迸发出强烈的精神共鸣。
例如,在各乡镇文化站和群众文化平台举办的戏剧讲坛,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志愿者的感人经历用戏剧、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大扶贫战略”注入了精神动力——脱贫攻坚、文军先行!
……
“我们不仅要让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得到较好地传承与发展,保护文化身份的‘条形码,更要推动毛尖文化、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生态文化融合、创新,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吴丹表示,“十三五”期间,都匀将着力实施大文化战略行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最终目的在于,“千方百计构筑精神高地”。(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