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6-05-12韩皊
韩皊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希望对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颍上县;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是安徽省颍上县的重要农作物,该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位于安徽省首列。近几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小麦科学栽培技术逐渐应用到小麦生产中。颍上县小麦的产量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农民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适合小麦种植的田地逐渐减少,再加上连续重茬种植,导致小麦纹枯病呈现高发趋势,因此,做好该种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1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1.1 纹枯病病源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菌核和立枯丝菌核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严重土壤传播疾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者病株根部越夏或者越冬,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25℃之间,13℃以下,生长速度缓慢,在5℃以下会完全停止生长。
1.2 发病症状
纹枯病可以在小麦各个时期侵染。小麦发芽时侵染该种疾病后会腐烂,不能正常出土。苗期感染该种疾病后,会在小麦根部产生褐色斑点,严重时会出现烧苗现象。拔节期感染纹枯病后,会在病株基部的叶鞘上形成云纹状的斑点,在茎秆基部出现花杆状的病斑,病斑可以深入到茎壁中。当田间温度和湿度适宜后,在患病部位会出现白色或者黄白色的菌丝体和黄褐色的菌核。病斑干枯开裂后,菌核脱落进入土壤中。患病植株容易出现倒伏、不抽穗、不结实现象,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1.3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病大致可以分为5个时期,冬前发病期、越冬静止期、返青后病情恢复期、发病高峰期和病情稳定期。小麦生长到三叶前后,在土壤中越夏的菌核就会侵染小麦苗,导致小麦根部枯黄,严重时会出现大面积死苗现象。小麦进入越冬时期后,因为环境温度和湿度较低,病菌停止生长。到第二年返青之后,土壤中的病菌会向小麦基部扩展,进而不断对小麦基部侵染。一般情况下小麦发病高峰期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随着小麦高度不断增加,病菌会不断向上蔓延,侵害小麦的叶子和上部茎秆。并且病菌还会逐渐侵染到小麦茎秆内部,破坏小麦组织,导致地下部分的水分和养料不能向上供给,出现不抽穗、不结实的现象。
2 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2.1 做好农业防治工作
合理轮作。小麦纹枯病是小麦上一种常发的土传病害,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治工作能有效的控制该病发生和蔓延。在秋季可以改种油菜等作物,降低田间残留的病菌。小麦与棉花、红薯等作物进行轮作能够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保证小麦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施肥要始终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控制好氮肥的施入,增施磷肥和钾肥,做好小麦春季拔节期的施肥工作。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播种期一般安排在十月中旬到下旬,推广机条播种和控制播种量均能够降低病情的发展。
做好清沟沥水。田间达到三沟配套,有效的调节田间小气候,避免田间湿度较大引发病害加重,积极推广节水滴灌和喷灌技术,避免大水漫灌。
做好灭草工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改善田间通风环境和光照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在小麦播种前一定要做好一次性小麦除草工作,控制田间杂草的危害。
2.2 做好药物防治工作
小麦种子处理:对小麦纹枯病常发发生地区,采取杀菌剂拌种技术。每50kg小麦种子用有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4.5g,或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2g,或苯醚·吡虫啉·咯悬浮种衣剂69-92g,或50%甲柳·酮乳油50ml进行种子包衣。拌种时将药剂加水1kg稀释后,用喷雾器边喷边拌,拌后堆闷1-2h,再摊开凉干即可播种,播种深度不超过4cm。利用这些药物进行小麦拌种一方面可以预防小麦发芽期侵染,而且还对小麦生长产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持续时间即长,又增强小麦抗性,保证出全苗。对提高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做好药剂防治工作。在播种期种子处理的基础上,还要做好苗后药剂防治。在小麦拔节前病株率大于10%的田块,亩用苯甲丙环唑6-9g,或井冈腊芽菌26g,或烯唑醇7.5g,或丙环唑10g兑水40kg喷细雾,重发田块一周后再补喷一次。遇田间积水要及时清沟沥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3 结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小麦纹枯病发病范围比较小,还没有造成重度影响。但是八十年代之后,由于经济粗放式发展,导致环境日益恶化,气候因素使得小麦纹枯病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中国各个小麦主产区发生,给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做好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自安,薛国典,张宏生,宋晓霞.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 中国种业,2004(06).
[2]石明旺,胡 锐,武天军,陈锡岭,王运兵,王远芹.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时间和关键技术研究[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01).
[3]王裕中,杨新宁,史建荣. 麦类纹枯病防治研究(Ⅰ):大小麦及其轮作物丝核菌(Rhizoctonia spp.)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力比较[J]. 江苏农业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