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贵州是中国和世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样板
2016-05-12
编者按:20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提出“贵州现象”,探索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滞后症结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均衡过分悬殊的地区差距。在贵州“十二五”完美收官,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全国前3位、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俱乐部”、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全面建成小康决胜阶段之际,当代贵州全媒体全国两会报道组在北京对胡鞍钢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贵州实现了“成功的追赶”
:曾经让您惊讶不已、感慨万千、贫困不堪的贵州,20多年来,在国家的政策调整与各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正在不断探索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此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胡鞍钢:祝福贵州!距离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贵州现象”呼唤重大政策调整》至今已逾20载,今天贵州的发展,用一句话来说——“换了人间”。可以说,贵州发展路径的探索既是中国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样板,也是世界贫困地区发展的样板。
“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基础设施变化最大、发展动力活力最足、生态建设成效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贵州对过去五年发展的“五最”评价我认为很准确。
:20多年前,您提出“贵州现象”,针对贫困地区如何跨越发展提出了三个很重要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承认差距、利用差距和缩小差距。现在回过头来看,您认为贵州做到了吗?
胡鞍钢:当时提出这三个观点时,我们也在观察、关注,二十年后的今天,我认为贵州基本做到了,实现了成功的追赶。可以说,这二十年来,贵州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也是发展最顺的一个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多民族共同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的一个范例。
目前来看,贵州总体上已经摆脱了极端落后的情况,特别是大量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其发展印证了一个判断一个地区要想加快发展,确实要承认差距,同时还要利用差距,最终才能缩小差距。
贵州发展属于非常典型的成功追赶模式,特别是过去五年,贵州经济增速连续居全国前3位、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俱乐部”。从这一视角来看,每隔五年上一个台阶,累计下来,就形成了人们所看到的跨越式发展,充分说明贵州发展的能力、实力、水平、基础都有很大的提高。
具体可以看西部大开发的两个重要抓手:一个是生态建设,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方面,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50%,这是具有标志性的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贵州进入高铁时代,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尤为难得的是,贵州在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的几个省区中人均GDP水平是最低的省区,也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区。“一通百通”,电话通、光缆通、超宽带等重要的现代化因素也在迅速提升。这是20年前我去贵州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贵州,能够如期脱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什么特别意义?
胡鞍钢:贵州按照预期目标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将有助于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目标)——消除绝对贫困人口。那时,中国也将从世界规模最大的绝对贫困人口国,发展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小康社会。在这一过程中,贵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贫困是世界最大的难题,到2020年,贵州能够彻底甩掉贫困村、贫困镇、贫困县的帽子,不仅有中国的意义,还有世界的意义。其实这几年贵州的跨越发展,已是中国乃至世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
现在每年都会有不少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各界人士来中国学习,今后不要只是请他们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还应该请他们到贵州去,看一看中国贫困地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认识差距、利用差距和缩小差距,从而告别绝对贫困的。
贵州发展要抓住
国际国内两个“追赶效应”
:“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努力补短板,对贵州来说就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贵州应如何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胡鞍钢:这一阶段,贵州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追赶效应,发挥后发优势的增长潜力,以创新驱动的巧力完成追赶过程。
第一,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发展也是追赶模式,与国际发展存在差距就有国际追赶效应,贵州可以在全中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的追赶中找到自身的追赶效应。
第二,中国内部本身发展也不平衡,贵州和其他西部地区一样,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客观存在,地区之间的追赶效应客观存在。贵州可以在国内追赶效应中,让经济发展保持10%以上的高增长率。
第三,通过创新驱动形成先发优势效应。当没有人相信贵州会成为大数据领先者时,贵州不甘落后先行先试,非常有智慧、有前瞻性地布局大数据产业,开启了大数据时代。这让贵州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追赶效应,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形成突破性的先发优势效应。让后发优势的追赶效应与突破性的先发优势“双轮”驱动,“双翼”齐飞。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一个重要任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请您分析为什么要推进这项改革?
胡鞍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生产力、解放市场主体,培养新的增长动力,其实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方式。
供给侧和需求侧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比如,基础设施既是需求侧,又是供给侧,我们不必人为地去分割这两个方面,应在适度地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其实,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地方的发展规划是向人民进行投资,实现生命周期的全覆盖。通过提供有效的供给来满足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生命阶段的有效需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也是人的现代化,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
贵州人要做自己的“地理经济”
: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十二五”期末,贵州森林覆盖率达50%,并提出“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目标。
胡鞍钢:森林覆盖率要达到60%,这在喀斯特地区比较难以做到,但现在看来贵州是可以突破难关的,因为过去十几年贵州已经在全国绿色发展方面起了一个带头作用,通过理念创新,先达到50%,再达到60%,一步一步地在生产生活上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新体系。
森林覆盖率达到60%意味着什么?就是现在福建省、江西省的水平。贵州作为喀斯特地区,通过有效的林业技术改善,提高林木森林的蓄积量,积累、投资了大量的生态财富。
:面对绿水青山的生态财富,如何实现“金山银山”的转化?
胡鞍钢:我注意到贵州“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提出:力争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度至25度重要水源地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如果这些坡耕地能够按照国家要求退耕还林还草,提高生态涵养水分,就等于贵州重建绿色山河,将彻底告别上百年来“一种种一坡,一收收一萝”的现象。
在绿色财富的基础上,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要素的投入,实现“一通百通”。农民就可以直接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随着宽带、路网对农村的全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农村物流业的发展,贵州人可以重做自己的“经济地理”,老百姓不用出去打工,通过参与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来实现“富美生活”。
:最后想请您就“贵州现象”再说几句。
胡鞍钢:过去我们说“贵州现象”是极端贫困的现象,今天说“贵州新现象”就是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也是贵州跨越式发展、追赶式发展、创新式发展的奇迹所在。
道路正确、目标明确,贵州人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个新的目标,都有赖于贵州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去建设自己的家园。相信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一定能够看到一个更加富裕、和谐、绿色、美丽、幸福的贵州。(责任编辑/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