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2016-05-12拓西萍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幼儿园家长学校

拓西萍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等。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现在,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已经转移到系统化教育上来;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接受系统化教育,这已经成为人生发展阶段的一个必然步骤。学校的这种定位,决定了它只能遵循共性的东西来开展教学。

因此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的不同,使得在学校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有如下特点:从教育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只能负责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讲,由于是针对群体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从教育内容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课内知识部分;从精力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教育;作为教育效果来讲,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学校就算完成任务(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

学校的“普遍教育”(尤其是中学的教育)又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教育,即选择兴趣不同、水平不同的群体而实施不同程度的教育:像重点高中,选择的是当地的“尖子生”,以培养本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升入重点大学为目的;而普通高中选择的则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以使绝大部分在校生掌握“高中知识”为目的;至于“职高、中专”的教育目的,则更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在“选择性”面前,家长和学生只能被动地以自己某一项“现有”的标准(考试分数、技能水平)去等待学校的选择,而对于没能达到该校标准的孩子,学校则不负责进行培养(具体说就是:你一旦考不上某所学校,学校是不会提供时间和条件对你进行补习,使你最终考上这所学校的)。

所以,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分工是明确的。如果人们还是把一切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都交给了学校,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真空,就像一个只用一条腿一瘸一拐走路的人,这路不可能走直,会时常跌倒,而跌倒的责任又要由学校承担、由教育他们的老师承担。这不能不让人担忧,担忧我们的教育理念,担忧孩子们真正健康地成长。

不过,许多人开始逐渐注意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与学校配合管理、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让其能两条腿走路,健康成长。这才是教育完整性真正體现,希望,会有更多的家长能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能与老师携手为孩子撑起一片更蓝的天。

猜你喜欢

幼儿园家长学校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