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武经七书》论将的道德品质

2016-05-12卞开悦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

卞开悦

摘 要:作为专门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他们向来重视论将选将立将。兵家认为好的将领首先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国家社稷长治久安计,将领的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品德是决定领导效能的首要因素 , 《武经七书》中关于将德的论述 ,这些对当代领导者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兵家文化;道德品质;五慎四德;五材十过;十二陵;五德五危

宋代李觏在《强兵策》中讲,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道德品质作为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杰出的领导者更是尤为重要。古代兵家特别重视将帅的修养,他们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兵家的将帅修养观,正是立足于现实,探寻其历史发展的规律,以期提升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下面从兵家《武经七书》中选取代表观点作分析如下:

一、司马穰苴的“五德”论

《司马法》认为,将领必须具备“仁”、“勇”、“智”、“义”、“信”等条件。“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动,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将领的思想要合乎“仁”,行为要合乎“义”,处理事务要靠“智”,制服强敌要靠“勇”,长久地赢得人心要靠“信”。

二、吴子的“五慎四德”论

《吴子兵法》把将领的素质概括为“总文武,兼刚柔”,要求将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在此思想指导下,作者具体提出“五慎四德”的要求:“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又说:“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知此四者,乃可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将领应具有“治众如治寡”的治军才能,“出门如见敌”的敌情观念,“虽克如始战”的谨慎态度,“法令省而不烦”的治军作风。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掌握士气、利用地形、运用谋略、增强战斗力的能力,具备威严、品德、仁爱、勇敢四个方面的修养。这样的将领才能统率下属,稳定军心,威慑敌军,决断疑难。

三、姜尚的“五材十过”论和“十二能”论

《六韬》提出,“将有五材十过”,即将领必须具备5种品质,避免10种缺点。“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将领应具备的素质。

《三略》一书也对将领素质作了大量论述,提出“十二能”、“八患”、“四戒”作为将领的标准。“十二能”指将领应具备的12种治军才能:能“清”:清廉无私,能“静”:沉着冷静,能“平”:处事公平,能“整”:严整军纪,能“受谏”:接受批评建议,能“听讼”:明断是非,能“纳人”:善纳人才,能“采言”:善于听下属反映,能“知国俗”:知道敌国风俗,能“图山川”:通晓地理,能“表险阻”:明察地形险阴,能“制军权”:能有效管理军队。“八患”指将领应克服的8种缺点:“拒谏”、“策不从”、“善恶同”、“专己”、“自我”、“信谗”、“贪财”、“内顾”,即要求将领不要拒绝规劝,不要不听良策,不要不分好坏,不要一意孤行,不要自我夸耀,不要听信谗言,不要贪图财物,不要迷恋女色。“四诫”指将领应谨防:“无虑”、“无勇”、“妄动”、“迁怒”。

四、尉缭子的“十二陵”论

《尉缭子》中的《十二陵》篇,是专门论述将领素质的,“十二陵”即将领应该具备的12种素质:“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这是作者从正面提出12条要求,也是治军打仗的必备条件。作者还从反面论述了将领的12种错误作法:“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偏在于多私,不祥在于恶闻已过,不度在于竭民财,不明在于受间,不实在于轻发,固陋在于离贤,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亡在于无所守,危在于无号令。”[4]

五、孙子的“五德五危”论

《孙子兵法·计篇》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后人称之为“五德”。所谓“智”强调的是人们明辨是非,不受迷惑、蒙蔽,能见于未萌,见微智著,正确决断,趋利避害,能知人知己;所谓“信”就是要讲信用,就是说,作为领导者必须做到信赏必罚。如此,才能很好地取信于下属,赢得下属真心的归依;崇尚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军事斗争中,离开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爱,尤其是将领对士卒的爱与关心,就很难感化士卒,很难获得士卒的倾力支持,所以,有人指出:“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勇就是勇毅,是古代中西带有共同性的道德规范,在现今领导活动中,这种“勇”主要表现为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坚韧不拔;严,就是威严,严肃,严格,纪律严明。领导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赏罚措施并三令五申向下属宣讲清楚,借助“合法性”树立自己的威严之相,使下属对自己具有崇敬感、敬畏感。这样,才能做到号令如山,言出必行。即如古人所言:“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这并不能概括孙武对将领素质的要求。他在《九变》篇中还写道:“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这是从将领性格方面考虑的,补充了“五德”的不足。“勇”是美德,但“必死”、鲁莽就可能被敌诱杀;“爱民”是美德,但过分爱民则会因掩护民众而导致烦劳;“廉”是美德 ,但过分廉洁自爱亦会因受不起敌人的侮辱,而失去理智。至于“必生“,自然是不堪大任的。这样,孙武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将领应当具备的素质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兵家为领导者素质标准要求是非常高的。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领导者都能同时具备以上所有要求,也有一些领导者虽然一定程度上具备这些品质,但还不是那么充实。这并不妨碍领导者继续承担并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过,兵家所确立的客观标准对于领导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绝对可以作为领导者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一个奋斗方向。

参考文献:

[1]《司马法·严位篇》.

[2]《吳子兵法·论将篇》.

[3]《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4]《尉缭子·十二陵第七》.

[5]《吴子·治兵》.

[6]《左传·昭公二十年》.

[7]《孙子兵法·九变篇》.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网络流行歌曲对农村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好奇”的代价
洛克眼中的核心素养
龙都的新朋友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