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及意义
2016-05-12王韦张政上海市青浦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201700
王韦,张政(上海市青浦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2017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及意义
王韦,张政(上海市青浦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201700)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50例,取其坏死心肌组织为观察组;疑似心源性疾病患者20例,取其正常心肌组织为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两组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表达,分析各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MI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或<0.01);随心功能分级增加,上述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升高,随年龄增长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AMI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升高,心肌细胞自噬可能参与AMI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自噬;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微管相关蛋白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脏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1,2],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死亡方式,参与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3]。目前,关于AMI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细胞自噬及自噬对病情影响的报道较少。本研究观察AMI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表达,并探讨其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9月~2012年8月上海市青浦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诊治的AMI患者5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5~72(51.3±5.8)岁,<41岁4例、41~50岁16例、51~60岁19例、≥61岁11例;心功能Ⅰ级8例,Ⅱ级11例,Ⅲ级22例,Ⅳ级9例;排除生命体征不稳定,心源性休克、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肌病等心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等全身其他脏器衰竭,严重感染,糖尿病、低血压、高血压和贫血患者。从症状发生到住院时间均在1周以内;均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及常规药物治疗。PCI术中均留取坏死心肌组织作为观察组。选取本院疑似心源性疾病患者20例,均经心内膜取心肌组织活检,经镜下检查未见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即正常心肌组织,作为对照组。
1.2心肌组织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将心肌组织剪碎置于组织研磨钵中,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DNase I消化、酚/氯仿抽提及异丙醇沉淀纯化RNA,按照RNA PCR Kit (AMV) Ver.3.0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获得mRNA,根据SYBR Premix Ex Taq Ⅱ (Tli RNaseH Plus)试剂盒操作说明书配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于荧光定量PCR仪进行PCR扩增,根据2-ΔΔCt方法计算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各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MI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的关系。Beclin1、LC3-Ⅰ、LC3-Ⅱ、Atg5和β-actin基因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5]。
1.3心肌组织Beclin1、LC3-Ⅰ、LC3-Ⅱ、Atg5蛋白检测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采用含有0.1% PMSF的预冷生理盐水冲洗心肌组织,加入400 μL RIPA裂解液于组织研磨器上研磨,冰上静置30 min,4 ℃环境下10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采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检测蛋白浓度。取100 μg蛋白加入4×SDS-PAGE Loading buffer沸水中孵育10 min,进行SDS-PAGE电泳。电泳结束后切下目的蛋白凝胶于转膜仪上转膜,转膜后的膜用含有5%脱脂奶粉的TBST液封闭,分别加入Beclin1、LC3-Ⅰ、LC3-Ⅱ、Atg5和β-actin抗体孵育过夜,TBST液洗膜后加入二抗结合1 h,冲洗后利用ECL发光试剂盒显影,于化学发光成像系统观察、拍照,计算Beclin1、LC3-Ⅰ、LC3-Ⅱ、Atg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各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MI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2结果
2.1两组Beclin1、LC3-Ⅰ、LC3-Ⅱ和Atg5 mRNA表达比较观察组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及LC3-Ⅱ mRNA/LC3-Ⅰ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或<0.01)。见表1。观察组不同年龄、性别和心功能分级者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Beclin1、LC3-Ⅰ、LC3-Ⅱ和Atg5 mRNA表达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2 观察组不同年龄、性别和心功能分级者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表达比较
注:与年龄<41岁者比较,*P<0.05,△P<0.01;与心功能分级Ⅰ级者比较,#P<0.05,▲P<0.01。
2.2两组Beclin1、LC3-Ⅰ、LC3-Ⅱ和Atg5蛋白表达比较观察组Beclin1、LC3-Ⅰ、LC3-Ⅱ、Atg5蛋白及LC3-Ⅱ/LC3-Ⅰ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见表3。观察组不同年龄、性别和心功能分级者Beclin1、LC3-Ⅰ、LC3-Ⅱ、Atg5 蛋白表达见表4。
表3 两组Beclin1、LC3-Ⅰ、LC3-Ⅱ、Atg5蛋白表达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4 观察组不同年龄、性别和心功能分级者Beclin1、LC3-Ⅰ、LC3-Ⅱ、Atg5蛋白表达比较
注:与年龄<41岁者比较,*P<0.05,△P<0.01;与心功能分级Ⅰ级者比较,#P<0.05,▲P<0.01。
3讨论
自噬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现象,是细胞的一种自我更新和自我防护机制。适度的自噬可保护细胞免受环境刺激的影响,而自噬过度或自噬缺陷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6~10]。心肌细胞自噬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1]。心肌细胞是一种长寿命分裂后期细胞,属于终末细胞,其分化再生能力较弱。Vacek等[12]报道,心肌细胞的长时间存活与自噬密切相关。在生理状态下,心肌细胞自噬水平低,但在保障心脏功能和维持心肌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心肌细胞通过自噬作用降解错误折叠或功能异常的蛋白质,为心肌细胞提供能量、促进物质循环以维持正常心肌功能;同时自噬亦可清除受损或老化细胞的细胞器,使其不断自我更新。研究证实,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细胞营养不足,激发心肌细胞自噬;自噬可选择性增加氧缺乏时ATP的生成以适应这种低营养状态,从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13]。通过调节和恢复细胞自噬为前瞻性的抗衰老策略,可改善或缓解多种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病变。
自噬的激活受到LC3、Atg和Beclin1等多种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Beclin1基因也称BECN1基因,是哺乳动物最早发现的自噬基因之一,主要通过与PI3K形成复合体调节自噬活性[14]。当自噬发生时,Beclin1基因活性明显上调。Beclin1能与分隔膜结合,通过募集Atg家族蛋白Atg12-Atg5-Atg16复合物形成前自噬泡。Atg是自噬发生过程中的特异性基因,在自噬的发生和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LC3是与自噬体形成相关的哺乳动物蛋白,LC3具有两个亚型,即胞质型LC3-Ⅰ和膜型LC3-Ⅱ。在自噬泡形成过程中LC3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噬激活时LC3前体加工成细胞质可溶性形式LC3-Ⅰ;随后LC3-Ⅰ经酶解迅速成为膜结合形式LC3-Ⅱ并结合于前自噬体和自噬体,促进自噬体外膜的延展扩张;同时Atg12-Atg5-Atg16复合物脱落,形成成熟的自噬体。一旦与溶酶体融合,LC3-Ⅱ即被水解酶降解。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LC3-Ⅱ/LC3-Ⅰ(定量反映细胞自噬活性的指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AMI患者心肌细胞存在明显自噬现象;此外,随年龄增加,AMI患者心肌组织Beclinl、LC3-Ⅰ、LC3-Ⅱ、Atg5 mRNA和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值均逐渐降低,与Taneike等[15]报道结果一致。自噬是真核细胞内的一种主要消化降解途径,心肌缺血时自噬活性上升可以清除受损线粒体,增强蛋白质降解,但随着年龄增加,心肌降解蛋白质能力下降,自噬水平降低。本研究中随心功能分级增加,AMI患者心肌组织Beclinl、LC3-Ⅰ、LC3-Ⅱ、Atg5 mRNA和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均逐渐增高,可能是由于随着梗死程度加剧,心肌细胞线粒体大量损伤,细胞中产生大量活性氧,增强自噬活性[10],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AMI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升高,心肌细胞自噬可能参与AMI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健,罗素新,马康华,等.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1):106-110.
[2] 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3] 谢凤,柳威,陈临溪.自噬参与心脏疾病调控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2,39(3):224-233.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5] Tu YF, Kaipparettu BA, Ma Y, et al. Mitochondria of highly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MDA-MB-231 exhibits increased autophagic properties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1,1807(9):1125-1132.
[6] Levine B, Klionsky DJ. Development by self-digestion: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autophagy[J]. Dev Cell, 2004,6(4):463-447.
[7] 朱慧忠,吕定超,刘慧荣,等.自噬与自噬相关炎性因子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4):716-720.
[8] De Meyer GR, Martinet W. Autophagy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9,1793(9):85-89.
[9] Mizushima N, Komatsu M. Autophagy: renovation of cells and tissues[J]. Cell, 2011,147(4):728-741.
[10] 王路乔,黄波,程晓曙.细胞自噬在心血管应激和心脏疾病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3,34(19):3041-3043.
[11] 张涛,杨翼.自噬在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康复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9):1042-1044.
[12] Vacek TP, Vacek JC, Tyagi N, et al. Autophagy and heart failure: a possible role for homocysteine[J]. Cell Biochem Biophys, 2012,62(1):1-11.
[13] Yu L, Zhang Y, Ren J, et 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ALDp) rescues myocardial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 role of autophagy paradox and toxic aldehyde[J]. Eur Heart J, 2011,32(18):1025-1038.
[14] Cao Y, Klionsky DJ.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Atg6/Beclin1: a unique autophagy-related protein[J]. Cell Res, 2007,17(10):839-849.
[15] Taneike M, Yamaguchi O, Nakai A, et al. Inhibition of autophagy in the heart induces age-related cardiomyopathy[J]. Autophagy, 2010,6(5):6.
(收稿日期:2015-12-15)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6)12-0046-0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6.12.015
通信作者:张政(E-mail: qpwangwe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