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严三实”成为领导干部的处“事”之道
2016-05-12王义娜
文/ 王义娜
让“三严三实”成为领导干部的处“事”之道
文/ 王义娜
摘要:“三严三实”是蕴含着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方法论。从干事创业的角度,“三严三实”可以具体地阐述为“明大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处“事”之道。各行各业工作的党员干部,如果能够遵循六大处“事”之道,就是生动而具体的“三严三实”践行者,是干部队伍中好党员好干部的现实体现。
关键词:三严三实; 领导干部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了“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而且习总书记还指出,“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三严三实”看似平实简单,却蕴含着党员干部为官、做事、做人的根本之道。
一、对党绝对忠诚,把立场坚定在“明大事”上
“明大事”是一种信仰、一种坚守,核心是对党忠诚、坚守信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谨防“方向迷失”。从干事创业的角度来分析,明大事主要指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原则上分清是非曲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转型发展,社会诉求更加复杂,思想碰撞更为激烈,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并不平静,世界经济持续疲软,敌对势力不断挑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更要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注意增强政治上的洞察力。
“明大事”要善于以史为鉴。一方面,学习历史能够从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中总结治国理政、干事创业的经验教训,从而汲取智慧,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塑造良好执政品格,增强政治鉴别力。另一方面,“明大事”还在于培养超强的洞察力。善于学习历史的领导干部,一般善于从更大的时空范围,用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追踪并发现事物的本质,趁势而为,能够抢占领导工作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明大事”要勇于研究新情况。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和关键期。作为领导干部,“明大事”要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
二、强化责任担当,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
“想干事”是一种使命、一种激情,核心是牢记使命、主动作为。习总书记指出:“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想干事”要勇于担当。“有位”必须“有为”,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中,比如对待工作,无论繁琐细小还是急难险重、唱主角抑或做配角,都能做到不推脱、不退却、不推诿,在任何情景下都能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去奋斗、去拼搏。
“想干事”要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想干事”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更不是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而是应当真较劲、真破难、真流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落实,这样才能把嘴里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群众的利益。
“想干事”要主动作为。在改革实践中,没有现成的模式、成熟的经验,更没有所谓的捷径,领导工作是“等不起、拖不了、慢不得”。所以,面对工作中的问题、矛盾或难题,不能绕着、躲着,更不能视而不见。只有敢闯敢试想办法“破题”、敢做敢为出点子“克难”,主动作为,才能履好职、担好责,取得实效。
三、善于攻坚克难,把本领展现在“会干事”上
“会干事”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核心是善学善思,乘势而为。
“会干事”要善于精术。新常态下领导干部更需要具有本领恐慌感、紧迫感、危机感,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领导干部要善学善思,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也不会立竿见影,但对于抓工作、搞建设,又是着实重要、不可或缺的。比如,地方领导干部能够在和谐发展的问题上理清思路,不受好大喜功思想的影响,那么该地必然会重视各项基础性工作,合理调整发展布局,使各项建设工作全面均衡推进。
“会干事”要善于乘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办事,那么规律从哪里来?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制胜法宝。领导干部只有沉下心去察民情、听民生、访民意,才能更好地理解领导工作的客观实际与规律。俗话讲:强者造势、智者乘势,能者顺势,弱者失势,领导干部不仅要掌握干事创业的“势”,还要顺势而动,乘势而为,才能干成事、干好事,如果干事逆势而行,不仅可能有始无终,还有可能“好心”办不成“好事”,出力不讨好。
四、确保工作成效,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
“干成事”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核心是攻坚克难、务求实效。
“干成事”要务求实效。到底应该怎样检验领导干部有没有干成事,其实就是看领导干部是不是干的实事。务求实效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决不干劳民伤财的事,决不干急功近利的事,决不干违背自然法则的事;务求实效就是力戒空谈、实实在在地干,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图有名无实的形式,不搞力所不及的“工程”,不做杀鸡取卵的蠢事;务求实效就是忠心耿耿地干,不为个人名利,只求百姓满意。
“干成事”要慎终如初。古人讲“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说明,相对新官上任烧好“三把火”而言,在工作中持之以恒、慎终如初更不容易。从实际情况来看,踢好“前三脚”几乎成为了领导干部履新的一个惯例,而很多领导干部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后三脚”,留下一些难啃的“骨头”,把问题和矛盾推给下一任。其实,从干事创业的要求和目标来说,“头三脚”与“后三脚”不宜厚此薄彼,而踢好“后三脚”恰恰是从全局和长远出发,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做出成效的表现,需要领导干部更加重视、下更大力气,也是领导干部思想境界的体现和升华。
五、严格纪律约束,把底线定位在“不出事”上
“不出事”是一种坚守、一种幸福,核心是严以律己、慎独慎微。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一定要把底线控制在“不出事”上,形象点讲,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常怀律己之心,政治上跟党走,经济上不伸手,生活上不丢丑。
“不出事”要心存敬畏。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尤其需要心存敬畏,严以律己。一要敬畏自然法则。敬畏规律,目的是干事创业要遵循规律、掌握规律。比如现在一些个别地区和部门出现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敬畏。二要敬畏社会法纪。领导干部敬畏党纪国法是对党忠诚、坚守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领导干部如果无视党纪法规,行为就容易出轨,现实中干部落马往往是从最初的违法纪律开始,慢慢发展成为触犯法律法规,最终沦落为“阶下囚”。因此,领导干部要实实在在践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把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信仰,在党纪法规的框架范围内开拓进取。三要敬畏公众评判。“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讲的就是领导干部对公众监督评判的一种敬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为民谋事、成事,就要正确认识和虚心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和评判,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对待舆论、引导舆论。
“不出事”要慎独慎微。领导干部在监督下不出轨出矩很容易,但在疏于监督和缺少约束的情况下依然严以律己就很难,所以说“慎独”是一种美德,能够实实在在地反映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修养和品德水准。俗话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讲的就是人要懂得慎微。比如,在舆论传播速度极速发展的今天,领导干部一句不恰当话、一个不合适动作、一个不应该表情都有可能将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尤其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资源和权力,不慎微,很有可能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成为“反腐反贪”新常态下的牺牲品。
六、倍加珍视团结,把品德修养体现在“好共事”上
“好共事”是一种修养、一种品德,核心是胸襟宽阔、顾全大局。能在一起搭档共事,既是组织的安排,也是人生的缘分。作为领导干部既要能干事、干成事,更要好共事。干事靠本事,共事靠的是品质。
“好共事”要胸襟开阔。邓小平曾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开阔的眼界,更要有开阔的胸襟。一个人的胸襟决定了他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往往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当今的领导工作复杂而艰难,领导干部如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吹毛求疵、揽功推过,即使个人三头六臂、干事创业本事再大,终究是小打小闹,很难干大事、创伟业。因此,领导干部干事创业要胸襟开阔,能够海纳百川、开放包容、从善如流。只有这样,在面对多种利益诉求时才不会有失公允,面对各种建议批评时不会偏听偏信,面对形形色色诱惑时不会方向迷失,面对重重矛盾时不会灰心丧气。然而,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量并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德修养,领导干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逐渐在干事创业中开阔胸襟。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注重个人品行修养的提升,善于从自己的人生、工作体验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逐渐在实践中开阔待人待物的眼界和胸襟。
“好共事”要顾全大局。俗语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领导干部能不能顾全大局,直接影响到各项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识大体、顾大局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品质。识大体、顾大局,一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事业的立场来看问题、做决策、干事业。要摒弃个人的私心杂念,把主要精力和心思花在事业上,不断增强“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事业意识。二要坚持分工合作的原则维护组织团结。要自觉地服从并处理好集体领导合作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不仅要发挥自我干事创业的能动性,把分内工作理清、做好,更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在解决组织大事、难事和要事上发出一个声音、形成一个拳头,凝聚组织合力。三要维护保障组织团结的制度规范和原则。制度保障团结,领导干部只有按照严格的程序和规则办事,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切实做到谋事不谋人,把团结作为一种品德、一种素养来锤炼,把团结作为一项政治纪律来要求,才能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提升组织效能,维护整体利益和班子形象。
王义娜,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责任编辑 解梅娟
作者简介
DOI:10.13784/j.cnki.22-1299/ d.2016.02.013
中图分类号:D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