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扬州市“十三五”农机化发展的思考

2016-05-12袁力

现代农机 2016年2期
关键词:维修点机手农机化

袁力



对扬州市“十三五”农机化发展的思考

袁力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农机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抓住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1 扬州市“十二五”期间农机化发展成效显著

1.1农机化投入大幅度增长

“十二五”期间,在中央和省农机化惠农政策有力推动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机化发展。财政总投入达6.7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4.25亿元,增幅172.1%。其中: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3.37亿元,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2.07亿元,市本级财政农机化投入0.22亿元,县级及以下财政农机化投入0.82亿元,其他财政农机化投入0.24亿元。带动农民投入达11.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6.23亿元,增幅125.4%。

1.2农机装备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5万kW,比“十一五”末增加40.79万kW,增幅18.3%。大中型拖拉机9 463台,比“十一五”末增加2 034台,增幅27.4%,其中:55.1 kW以上的大拖拉机6 374台,比“十一五”末增长92.6%;62.5 kW以上的大拖拉机4 165台,是“十一五”末的12.8倍。乘坐式插秧机2 366台,是“十一五”末的11.8倍。联合收割机7 311台,比“十一五”末增长92.3%。自走式喷杆喷雾机337台,实现了零的突破。粮食烘干机709台,是“十一五”末的9.1倍。

1.3农机作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十二五”末,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83.6%,比“十一五”末增长10.6百分点。高效农业机械化水平47%,比“十一五”末增长近30百分点。机插秧水平79.6%,比“十一五”末增长24.4百分点。机条播水平42.4%,比“十一五”末增长35.3百分点。麦、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水平分别达到85.6%、55.2 %。全市农机合作社521个,比“十一五”末增长34.6%。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化作业总面积的比例达55%。跨区作业累计收入达32.1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4.2%。

1.4农机安全监管水平稳步提高

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江苏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积极推进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平安农机创建、监理规范化建设、农机政策性保险落实、“平安农机通”推广等工作,加强事故防控。全市农机上牌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逐年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综合“三率”水平分别达到98%、95%。新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3个(高邮市、邗江区、宝应县)。

1.5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农机“获证奖补”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拖拉机驾驶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机实用技术的培训和农机化实用人才的培养。“十二五”期间,年均农机化教育培训12 000人次,鉴定合格3 100人次。

2 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配套机具严重滞后于动力机械的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农机购置补贴和作业奖补政策的引导下,全市动力机械的发展呈现井喷之势,但配套机具发展严重滞后,配套比仅为1∶1.9(发达国家一般为1∶5~1∶7)。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做不到一机多用,从而造成动力浪费,比较效益差。其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一味追求农机总动力量的扩张,而忽视了质的提升。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仅仅是动力机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与之配套的各种农机具。动力机械除了配套秸秆还田机外,开沟、播种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作业机具都可以配套。二是技术不匹配。拖拉机与配套农机具的生产企业的生产与研究自成体系,多数配套机具是有针对性地为某一特定拖拉机配套而设计的,而与其他型号的拖拉机则不匹配,特别是农机具产品的生产厂家虽多,但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弱,缺乏研发能力。三是结合不紧密。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随着经济作物的增加,与之相配套的机械并没有跟上。

2.2直播稻仍然制约着水稻机插水平的提高

2012年全市虽然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并且从2015年的统计情况看,水稻机插率也达到了79.6%。但从调研的情况可知,水分较大,机插率不超过50%,直播稻约占水稻种植的半壁江山,成了制约水稻机插水平提高的瓶颈。其原因:一是认识水平低。除种田大户外,农民不仅对机插稻的优势认识不足,而且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水稻产量看得不太重。加之近年来并未出现异常天气,直播稻产量并不比机插稻差。二是技术门槛高。现在在家种田的农民基本是妇女与老人,他们较难掌握机插秧各环节的操作技术。三是集中性的成本较高。机插秧前期可见的集中性成本较高,育秧加机插农民需支付3 000 ~3 750元/hm2(200~250元/亩)。而直播稻实际成本虽然比机插秧高,但它分散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并且农民往往对劳动力成本忽略不计。四是直播稻省时省地。直播稻减少了育秧环节,既不需要额外的育秧田,也减少了劳动时间。

2.3小麦机械化种植仍然是粮食生产机械化的短腿

目前,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6%,粮食生产环节机耕、机收水平均达到95%以上。而机播水平仅约为22.2%,成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腿。原因主要有:一是成本增加。机播相较人工撒播虽然节约用种,但要额外增加成本,且增产不明显。二是习惯使然。直接撒播是农民种植小麦长期形成的习惯,简单、方便,不易改变。三是墒情影响。据调查,土壤水质量分数高于25%就不适宜条播机播种作业,特别是黏土、重黏土地区问题更突出,而播种季节性又较强,田不能等机,只能采取撒播的方式播种。

2.4农机合作社的运行质态较差

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有521个,真正运行质态好的只占30%,其余都处在只挂牌、没有实体化运行的状态。其原因:一是因项目而成立合作社。如秸秆还田奖补项目、省级机库建设奖补项目等奖补的主体都是合作社,地方政府或农民机手为争取项目资金而不得已成立合作社,其多为空壳型,没有真正按照合作社的章程开展有效服务,甚至有的乡镇站办合作社还存在与农民机手争利的现象。二是合作社缺乏管理人才。农机合作社普遍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号召力强的带头人、领头羊,以致合作社内部管理粗放,对社员的约束力不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利益联结不紧密。大部分农机合作社属于松散型的简单联合,合作关系基础不牢固,积累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多为一次性完成,缺乏扩大再生产和抗风险的能力。

2.5在用农机将面临维修难的窘境

新购置的农机具在“三包”期内的维修服务由厂家来完成,但超过“三包”期的农机具就存在维修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在本地区销售数量较少的农机具不但维修难而且配件也难以买到。从调查情况看,全市有55%以上小拖的机龄超过10年,机龄超过3年以上的大中拖占30%以上,大量的农业机械已进入故障高峰期,维修难的问题随之而来。其原因:一是维修点少。全市领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农机维修点共计167个,其中一级点4个,二级点26个,三级点131个,专项维修点6个。难以辐射到面广量大、分散在农村各地的农业机械。二是维修点的生存及发展较难。农机不同于其他机械,季节性较强,维修主要集中在农忙期间,平时维修业务很少。从调查情况看,搞得好的维修点一般都带搞销售,纯维修点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较小。在167个维修点中,有40%的维修点名存实亡。三是维修点技术力量薄弱。全市农机维修从业人员997人,持有等级证书的仅有474人,占总人数的47.5%。绝大部分都是靠实践摸索出来的,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维修技术掌握不快,无力承担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型农业机械的维修工作。四是配件供应难。特别是形不成一定销量的农业机械配件只能到厂购买,从而影响到维修的及时性,耽误农时作业。

2.6基层农机服务能力脆弱

一是人员偏少。乡镇机构改革导致人员编制削减幅度较大,同时基层农机人员待遇较差,无法吸引年轻人到农机部门工作。据调查,多数乡镇基层农机人员只有1~2人,有的乡镇还是兼职的。二是年龄偏大。全市乡镇农机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70%,30岁以下的基本没有。三是文化程度偏低。全市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的乡镇农机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0%,许多人员不能适应新常态下农机化工作的要求,如购机补贴等需要通过电脑来完成的工作,有些人员就不会操作。四是基础设施落后。有的县(市、区)农机监理所不但没有阵地,而且连必要的检测设备都没有配备;有的乡镇农机站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更不要谈必要的办公设备。

2.7农机化教育培训质量不高

“十二五”期间,虽然年均农机化教育培训12 000人次,鉴定合格3 100人次,但总体上看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其原因:一是以完成任务为主。各地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一般都是采取凑人头、凑课程、凑师资的办法开展培训。二是培训手段不强。教材、课件老化,缺乏教学模具、挂图、影像资料。三是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对时间的要求较高,一般至少3天以上。而近年来,物价上涨过快,食宿、交通、误工、材料、师资等费用很高,培训往往捉襟见肘。

2.8农机作业质量较差

农机作业质量差不但影响下茬作物产量,而且还影响农民使用农机化实用技术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机手未掌握技术要领,作业时凭感觉操作。二是利益驱动。有些机手片面追求个人效益,故意不按技术要求作业。三是农民维权意识不强。为了抢收抢种,对作业质量差的机手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四是监管不到位。基层农机等相关部门督查的力度不大,有的田块甚至没有开展过作业质量督查。五是缺乏相应的处罚制度。农机部门即使查到也只能是教育了之,处罚没有依据和标准。

3 “十三五”期间发展农机化的几点建议

3.1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各级政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所提“五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无论在行政推动上还是在政策扶持上都要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农业农村综合考核中要加大考核权重,分值最起码要达10分以上。

3.2加大农机化的投入

一是加强对基层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改造办公环境,改变人员结构,提高工资待遇。二是加快建设区域性的维修网点。可以在现有的农机维修点、“S”服务店、专项维修点和农机合作社维修间之中,选择基础条件好、社会形象好、技术力量强的维修点作为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建设主体。同时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设立农机维修“110”服务电话,当农机手遇到问题时,政府负责协调附近的维修人员免费上门服务。三是完善奖补办法。采取奖补乡镇政府的方法,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快速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采取奖补到农机大户或农户的方法,大力推广犁翻技术。四是加快建设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投资主体有积极性的农业示范园进行建设,通过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投资主体大力发展与高效农业配套的农业机械。五是加大对农机化实用技术培训的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各类农机化实用技术的培训和农机化实用人才的培养。

3.3优化调整农机结构

一是布点试验示范智慧农机,实时监控作业面积、作业质量和行走轨迹。二是加快发展高效、节能、精致、舒适的农业机械,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噪音、低效率的农业机械。三是加快推广具有复式、集成功能的农业机械,有序发展单一功能的农业机械。

3.4加大培植农机大户的力度

一是培植单纯从事社会化服务的农机大户,引导其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开展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社会化服务,把服务做专、做优,做出规模,做出影响,成为某一服务领域的“小巨人”。二是在种粮大户中培植农机大户,使他们从单纯的生产型大户向生产、服务并存的大户发展。

3.5多措并举提高农机化实用技术的到位率

一是多渠道宣传,强化广大农民及农机手的质量意识。二是采取“五个结合”,提高培训质量。第一与农时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农时所需要的农机化技术,跟进培训相应的技术;第二与机手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机手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就举办什么样的培训班;第三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将培训班办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头;第四与机手的文化程度相结合,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农民要适当延长培训时间;第五坚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偏重实际操作,手把手地教,一遍一遍地练,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要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易懂化。三是加大督查力度。农忙期间,市、县、乡都要成立由农机部门牵头,农委、放心办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督查小组,深入农村一线,走进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并纠正不良行为,对屡教不改的机手将其纳入不良记录范围,并通过媒介公开曝光,向广大农民发布消费警示。

作者信息:扬州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225009,江苏

猜你喜欢

维修点机手农机化
听一线机手“吐槽”
约翰迪尔地头智能管理系统(ATTA)上线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浦江开展农机维修点安全生产检查宣传活动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存在问题和对策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我国农机维修人员达92.8万人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