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近年台风及灾害损失分析
2016-05-12陈望春
陈望春,许 洁
(浙江省宁波市水文站,315016,宁波)
宁波市近年台风及灾害损失分析
陈望春,许 洁
(浙江省宁波市水文站,315016,宁波)
水环境容量;分期设计流量;浑太河流域
浙江宁波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临三门湾,总面积9 365 km2。2007年以来,宁波市连续遭遇强台风袭击,台风路径复杂,降水量预报难度大,给防汛防台工作带来严峻考验,也给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活带来较大损失。据统计,2007年以后对宁波市有影响的台风有30个,平均每年3.3个。通过对近年台风暴雨及造成灾害进行分析,寻找降水量、台风路径与灾害损失之间的关系,以期指导今后的防台工作。
一、资料选取
2007年以来,对宁波影响较大的有2007年13号强台风“韦帕”、16号台风“罗莎”,2009年 8号台风“莫拉克”,2012年11号台风 “海葵”,2013年23号台风 “菲特”,2015年9号台风“灿鸿”、21号台风“杜鹃”。搜集以上影响较大的7场台风的行进路径、登陆地点、台风期间的灾害损失情况和台风期间宁波市63个国家基本降水量站数据,进行全市面雨量计算,将全市分为市区、鄞州、镇海、北仑、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9个行政分区,为每个分区选定代表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进行分区降水量计算。
二、台风路径类型
根据台风是否在浙江登陆及登陆后的走向,将影响宁波的热带气旋分为4类。
Ⅰ型:在浙江省境内登陆,且登陆后的移动路径为继续向西或西北方向行进,进入我国内陆省份并减弱消亡。Ⅱ型:在福建省境内登陆,且登陆后的移动路径为继续向西或西北方向行进,进入我国内陆省份并减弱消亡。Ⅲ型:在西太平洋或我国东南沿海形成,在其行进过程中未登陆,但在我国近海转向北或东北方向(125°E以西)。Ⅳ型:在浙江或福建登陆,登陆后上穿浙江全境,并逐渐转向北或东北方向行进。根据1949—2008年对宁波造成影响的120个热带气旋分析,Ⅲ型台风出现的频次最高,为54次,其次为Ⅱ型、Ⅳ型台风,分别为23、25次,最少的为Ⅰ型台风,为18次。过程面雨量最大的为Ⅳ型台风,152.6 mm。
三、全市暴雨及灾害损失分析
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来自3个方面:一是狂风,台风风速大多在17 m/s以上,甚至在60 m/s以上,飓风级的风力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二是暴雨,一次台风登陆,中心一天降雨100~300 mm,甚至500~800 mm,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三是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作用,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如果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可能导致潮水漫溢,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
选取宁波市63个国家基本降水量站逐时降水量作为基础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权重系数,得到全市的面降水量过程。表1为各场台风的降水量、灾害损失等特征值。图1为过程降水量及损失情况。
表1 各场台风的降水量、灾害损失等特征值
从过程降水量来看,降水量主要集中在200~300 mm,最大为2013年“菲特”台风的403 mm,7场台风的平均降水量为249mm。从灾害损失来看,2013年“菲特”台风的损失最大,为333.6亿元,其余损失多为5亿~30亿元。从台风路径类型来看,7场台风中有4场为Ⅳ型,2场为Ⅱ型,Ⅳ型台风发生的概率比较高,这4场Ⅳ型台风平均降水量为231 mm,暴降水量级比较稳定。Ⅱ型台风暴降水量级较大,且变化幅度大。同样是Ⅳ型台风,“海葵”台风的灾害损失远远超出其他3场台风的损失。
图1 各场台风过程降水量、灾害损失
表2 各行政分区台风过程降水量相对值
由图1可看出,致灾降水量一般约200 mm,灾害损失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加,在达到一定量级后损失会急剧增加。按照图上的顺序,分别计算各场台风每100 mm降水量产生的灾害损失,依次为5.92亿元、2.44亿元、5.36亿元、37.48亿元、82.72亿元、12.77亿元、8.01亿元,不考虑“海葵”“菲特”台风的特殊情况,也可以看出,同样量级降水量导致的台风灾害损失有增加的趋势。
“海葵”台风降水量与“罗莎”台风接近,但损失为罗莎台风的6倍多,不考虑经济因素,单纯从自然因素来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海葵”台风的登陆地点是宁波象山县石浦镇,登陆时中心风力14级,7级风圈覆盖宁波大部分区域,由大风引起的灾害损失占了很大比例。当时不少树木被连根拔起,电线杆被狂风吹倒,中继站的天线、馈线被强风损坏,倒塌房屋2 642间,倒塌房屋数量远远大于其他6场台风。二是前期降雨明显,产流效率高。“海葵”台风降雨为8月6—8日,而8月2—4日,宁波受到台风“苏拉”影响,全市过程降水量达到90 mm,土壤已达饱和状态,据统计,6座大型水库“海葵”期间的次洪径流系数在0.84~0.93之间。与第二个因素类似,“灿鸿”台风灾害也受到前期梅雨影响,土壤水饱和程度高,大型水库的次洪径流系数在0.93~0.99之间。
“菲特”台风造成的损失,除了农业、水利,还有交通、电力及工业生产等各方面。“菲特”台风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2 m/s),中心最低气压为95.5 kPa,登陆后受冷空气影响与“丹娜丝”台风牵引作用,移动速度缓慢,其残留云系在华东地区徘徊滞留直至消散。残留云系与冷空气相互作用,致使宁波全市普降大暴雨,余姚、奉化、鄞州及宁波市区等地出现特大暴雨,甚至平原区域的雨量站也出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大值,导致洪灾与涝灾叠加,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
四、各行政分区与全市降水量比较
根据各代表站及权重,计算各行政分区的降水量过程,再计算各行政分区的降水量与全市降水量的比值,得到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各次台风降水量最大区域依次出现在奉化、奉化、宁海、宁海、余姚、余姚、镇海,约为全市平均值的 1.2~1.6倍。可以看出,Ⅳ型台风,降水量最大区域一般为奉化或宁海山区;Ⅱ型、Ⅲ型台风,降水量最大区域没有明显规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菲特”与“杜鹃”都为Ⅱ型台风,降水量最大区域一个出现在余姚,一个出现在镇海,与台风外围云系的运动以及冷空气活动范围有关。
五、结 论
台风面雨量达200 mm时,宁波将受到较大的灾害损失。从台风路径来看,对宁波造成较大影响的台风一般为Ⅳ型台风,其特点是在浙江或福建登陆,登陆后上穿浙江全境,并逐渐转向北或东北方向行进。近年这种类型台风带来的降水在 200 mm左右。Ⅱ型、Ⅲ型台风,要结合冷空气活动情况分析,特别关注滞留的台风外围云系与冷空气遭遇的情况。Ⅳ型台风由于上穿浙江全境,其强大的螺旋结构将冷空气驱逐至浙江省外。从宁波市行政分区来看,Ⅳ型台风,降水量最大区域一般为奉化或宁海山区,Ⅱ型、Ⅲ型台风,降水量最大区域没有明显规律,给防台工作带来了更严峻的考验,应密切关注宁波区域的大气环流变化。
台风对宁波造成的损失与降水量、台风登陆地点、台风强度等有关。近年,同量级的台风雨量造成的灾害有增加的趋势,在宁波附近登陆的台风和量级达到250 mm以上时,造成的灾害将会大大增加。由于只对2007年以后的台风灾害情况进行分析,没有Ⅰ型台风的样本,分析不全面。待今后积累一定资料后,剔除经济增长因素,详细搜集各行业灾害损失情况,可再进行系统性分析。
[1]宁波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水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辉.热带气旋对宁波降雨分布的影响分析[J].水文,2013(2).
责任编辑 轩 玮
TV123
B
1000-1123(2016)07-0028-02
2016-01-26
陈望春,站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