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电视台:重大国际时事报道地方媒体的角色与作为

2016-05-12梁雪松

中国记者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北京电视台评论员时事

□ 文/梁雪松

北京电视台:重大国际时事报道地方媒体的角色与作为

□ 文/梁雪松

刚结束不久的G20杭州峰会,无疑是今年来国内最激烈的媒体战之一。作为地方媒体,北京电视台没有多少资源优势。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做到最大化的挖潜?如何在重大的国际时事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北京电视台近年来通过APEC、申冬奥、G20杭州峰会等重要国际新闻报道的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国际时事 G20 北京电视台

一、顶层设计、提前策划

近些年,一些地方卫视日渐重视国际新闻的制播。东方卫视的《看东方》《东方新闻》等重要新闻栏目,国际新闻占据了不少时间。一些重要的国际时事更是通过动态消息、背景链接、记者连线、评论员等多种方式,打包处理成一组大体量、深度的报道。深圳卫视单独开辟了《决胜制高点》《直通港澳台》等栏目,主打国际新闻。北京电视台近两年则是在《北京您早》《特别关注》《晚间新闻报道》等重点新闻栏目中,逐步加大了国际新闻的比重。

这些做法都源于在收视日渐分众化的形势下,各媒体对高端收视人群的争夺。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快速反应已经不是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碎片化的阅读观看,分流了大量已经习惯了快餐式收看的电视受众。在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前景的情况下,一些走在前列的电视台不约而同地将新闻竞争的重点放在了“深度”“高端”上。

北京电视台在“首善媒体,大美品质”的目标下,“新闻立台”的原则近两年逐步强化,“国际视野、高端多元”成为努力的方向。而从收视分析上看,国际新闻对于整个栏目的收视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以此次G20报道为例,北京卫视《北京您早》(播出时间7:00-9:00)9月3日至5日,G20两个板块(7:00和8:00,平均时长为20分钟)的收视,皆高于栏目当天平均收视。尤其是7点时段,对于整个栏目的收视拉升作用明显。

□ 9月5日《北京您早》G20第一时段收视(时间7:00-7:28)

基于这样的考虑,此次G20杭州峰会报道得到了北京电视台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报道要形成国际化、综合性、全方位的立体报道格局,同时要强化新闻评论,勇敢地亮明北京电视台自己的观点,让BTV新闻在全国的新闻节目中有辨识度,在国际国内大事中有参与感。

此前北京电视台在APEC、习马会等重要国际时事报道中,都派出记者参与其中、亲临现场,但对于这样重大的国际时事报道,“报什么?如何报?报多少?”这些问题其实都处于摸索状态。此次G20报道虽然早已纳入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的视野,但对其认识和规模,却始终不十分清晰。正因为有了台领导的明确指示,报道组确立了报道规模,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展开。

作为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厅仅有的两家地方媒体之一,北京电视台与外交部新闻司保持了多年的合作关系。此次G20报道开始前,台总编、新闻中心主任亲自带队,与新闻司进行了沟通,争取到了地方媒体中最多的新闻证件。也因为这层良好关系,北京电视台也成为B20开幕式、G20习近平主席记者会等重要场合中,罕见的地方媒体之一。

人员的准备,包括记者和专家,是做好报道的重要环节。借助于北京的智力资源优势,短短一周内,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多位G20权威专家的高密度培训,将参与报道的记者从“白丁”迅速培训为一名合格的报道者;同时也为报道事先储备了专家资源。

同时,前后方技术准备等工作也在G20报道开始前,逐一细化、落实到位。技术的准备对做好报道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前来杭州报道的中外媒体大约有5000人,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主要新闻播出时段的使用上都十分紧张,经常出现上一家媒体用完之后也就十来分钟空挡,资源争抢十分激烈。好在报道组提前一个月就进行了预定,从而让自己的工作相对从容。

□ 9月5日《北京您早》G20第二时段收视(时间8:07-8:23)

二、现场资源利用最大化

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办。北京电视台有主场之优势,近二十组记者在各栏目对播连线13次,发稿百余篇。而此次G20杭州峰会,北京电视台异地作战,五组记者、三位评论员在各档栏目直播连线超过20次,刊播报道上百条。而且,相比于APEC报道外围消息多的特点,G20报道更紧贴核心消息,大量的报道都聚焦于峰会议程本身。总结经验,应该说是因为记者、评论员将前方资源的挖掘,做到了淋漓尽致,实现了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B20开幕式前一天,我们费尽周折才拿到了珍贵的两个入场证件。而且规定习主席演讲结束后,所有媒体记者必须离开现场。为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机会,报道组提前进行了详细的策划。按照惯例,在没有央视新闻播出的情况下,地方卫视是不发“大时政”报道的。借助APEC期间积累下来的经验,报道组沿用了“对播连线+插入空镜”的做法, 既凸显了“BTV在现场”的形象,发出了BTV独立的声音,又规避了风险。为此,记者提前阅读了大量资料,采用分三段出镜的办法:开头和结尾的出镜,在开幕式开始前,在会场录制好。中间的段落,也就是习主席演讲的内容,出了会场仔细斟酌后录制。然后将三段连在一起,并用空镜头来连接。其中习主席演讲的主体内容,我们不采取原文照搬的方式,而坚持从记者现场观察、现场感受的角度进行表述,向观众传达现场最感性最真实的东西。同时专门指派一位记者及时收录新闻中心提供的公共信号,迅速编辑成片传回北京。两方面的紧密配合,习主席结束演讲是16点,而当晚18:30的《北京新闻》就在第一时间播出了这条发自B20开幕式现场最鲜活、最生动的消息。9月5日晚上G20杭州峰会闭幕后,习主席中外记者见面会我们也进行了同样手法的处理,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在BTV前方精干的报道团队中,3名评论员的身影显得格外突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派评论员到现场,发出属于BTV的独立声音。在新闻中心现场观察,北京电视台也是地方媒体中仅有的派评论员到现场的媒体。实践也证明,在现场亲身感受会议点滴的评论员会有更好的发挥。9月2日《北京您早》是BTV此次G20报道的首次现场评论员直播连线。他以“G20第一印象”为主题的评论内容全部来源于到杭州的亲身感受,例如记者遗失在车站的火车票被志愿者费力寻到并送回酒店,以此细节体现了G20志愿者的热情周到服务。随后《特别关注》节目中,同样以直播形式,评论员以杭州市内著名的雕塑“钱王射潮”之寓意为切入,期待在此次峰会上,各国能达成共筑创新、联动世界经济的美好愿望。

评论是新闻报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面对重大国际题材,评论是体现一个媒体的观点与态度的重要方面。在B20和G20三天最重要的会期里,前方三位评论员每天在各档新闻节目中多次进行直播评论。同时,我们前期积累的专家资源在会议期间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虽然由于专家没有证件无法进入会议现场,但我们通过记者携带4G背包的方式,到专家的杭州驻地,多次现场进行直播点评。评论员和专家个性鲜明、深入浅出、权威独到的评论,成为了节目的一大亮点。收视数据显示,评论部分为观众所偏爱。

以9月5日《北京您早》G20第二时段收视率为例,8:07播出的《连线本台评论员张彬》,分钟收视为2.09,为当天早间G20时段开了个好头。8:19分播出的《连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 王文》收视达到2.11,为当日收视率第三高。同时,从此次G20报道就不难看出,CCTV和BTV拥有的专家资源有高度的重合,双方的播出效果来看,差距也有限。因此,评论应该是地方媒体在重大国际时事报道中,打破国家级新闻媒体垄断的重要突破点。

前方全力挖潜,后方配合互补。内容与技术的对接每天晚上会集中进行。从新闻条目、实现方式,到技术连接以及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细节,都需要一一梳理对接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会议进程往往与之前的计划有不小的变化,因此前后方也做好了相应的预案,以便随时调整。另一方面后方在接收前方回传的大量消息的同时,全面整合央视、新华社的各方资源,连线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外界对G20峰会反应,与前方的动态报道形成相互补充。

多种节目形态,多屏多介质,线上线下全媒体互动,已经是各家新闻媒体的“新常态”。BTV“记者一次采集、编辑多次生成、渠道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式大编辑部”台网融合报道模式,在经过申冬奥、9·3阅兵等多场重大活动的历练后,日臻成熟。此次G20杭州报道也沿用了这样的生产方式,使现场资源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记者身处各国元首抵达杭州机场接机、潘基文新闻发布会、习近平主席出席中外记者见面会等现场,在肩负电视新闻采访的同时,还通过手机直播、VR全景视频等方式,实时直播现场画面,第一时间满足网友期待“共同见证”的心理。BTV评论员对着手机的自拍式直播,还引起了新华社、上海观察、《都市快报》、杭州网等媒体的关注,多家媒体采访和竞相报道这场直播。

G20峰会相关的新闻视频经过适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重新加工和发布,也发挥了二次传播的良好效果。答疑视频《G20来了,G20是个啥?》在短时间内播放量很快超过了10万。而由记者采编的G20政治人物系列报道,经过二次编辑发布,短视频平均播放量达到了40多万,其中关于韩国总统朴槿惠的一个短视频播放量更是达到115万。

(作者是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编辑)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北京电视台评论员时事
时事半月谈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时事政策
坚守,还是放弃?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