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学校体操教材队列与体操队形内容的演变研究

2016-05-11曲珊赵翰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演变

曲珊 赵翰琪

摘 要 本文按年份收集并整理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中小学体操类教材,结合社会历史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学制)等外在因素,分析:队列及体操队形的内容设置,队列及体操队形的难易度情况及演变规律,队列及体操队形的分类,队列及体操队形的教学目标,体操队形(队列)与徒手操及器械体操的联系。

关键词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 体操教材 队列与体操队形 演变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

1学制的演变——历史背景

1.1清朝末年

1902年8月15日,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的《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史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名义正式颁发的学校系统文件,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从蒙学到大学层次递进的学校系统,是中国新学制的开端。“壬寅学制”秉持“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和“端正趋向,造就通才”的设学宗旨,将学校划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阶段包括蒙学堂4年、寻常小学堂3年和高等小学堂3年。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4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年;大学堂之上设大学院,年限不定。但由于多种原因该学制虽经公布却未能实施。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将修订好的学堂章程颁布,这就是《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它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三级。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只有中学堂一级。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和通儒院。《奏定学堂章程》深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带有较浓厚的封建色彩,也有对日本学制不少的抄袭痕迹。

1.2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壬子癸丑学制”学制系统。整个教育期共18年,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4年和高等小学校3年。第二段为中等教育段,只有中学校4年或5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段,只有大学一级,分预科和本科,共6年或7年。该学制施行到1922年,是中国教育史上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精神,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

1922年学制文件名为《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在普通教育方面一反清末民初依照日本学制的模式,而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单轨制形式。壬戌学制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 队列及体操队形内容的演变

2.1清朝末年

1903年,由于吸纳西方学制,主要是日本学制,《蒙学体操教科书》初等小学堂学生用书,整本书的学习都是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属性。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四章,共三十七节课,含整顿法(队列和体操队形)、矫正身体术和两套徒手体操。队列及体操队形内容均设置在整顿法部分,位于第一章。本书中共配图48幅,较为清晰、形象,再结合文字形容,使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动作。

1905年学部成立后,清政府积极地学习国外的课程教学技术,改革并完善清朝末期的教学学制,主要借鉴日本的学制。1906年的《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整本教材的课程内容按学年排列,分为四学年,每学年三个学期,教材内容交叉排列,如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内容为准备运动、弧状运动、垂悬运动、平均运动、行进法、肩胛运动、腹部运动、躯干运动、跳跃运动、器械体操、呼吸运动。教材的呈现分为两个部分,先呈现一学期的总体内容,即把一学期所要教学的标题呈现,然后一项一项详细解说。从整个四学年的内容看,其内容都包括以上的各个方面,只是具体内容不同。队列及体操队形内容均设置在准备运动部分,位于前三学年每学期各项运动之首,前三学年每学期分别教授二至三个动作不等。

1907年《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第一册,本书游戏为主,凡8课,每课授一星期,每四星期复习一次。年终四星期开运动会,以两星期复习旧课作为预备,最后两星期选择适宜之日执行:并两星期6小时为4小时择日行之,可供初等小学第一年之用。队列及体操队形内容主要设置在前两课,其余的游戏部分穿插有少量队列及体操队形内容。部分内容有一幅配图,为多人场景图并画了器械,有的还用虚线标明前进路线,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动作。配图精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发饰、衣装多种多样,但因以大场景为主,所以人物偏小,五官不太清晰。教材以游戏为基础,用有趣的方法培养学生。

2.2民国时期

兵式体操的弊端越来越大,逐渐衰退,队列及体操队形内容也相应减少。1917年《新制体操教本》仅有一项队列练习:跑步,是徒手操跳跃运动的第一个动作。

1931年《柔软体操》,软体操一套共12个动作,包括准备动作3个,上肢动作、下肢动作、改正动作、躯干动作、躯干四肢同时动作、快速动作、舒缓动作、呼吸动作各1个,待所有动作熟悉后,可增加动作数量、上下肢躯干联合运动。教材文字配有图片辅助理解。仅有一项队列练习:跑步,位于徒手操准备运动的第一运动。

1936年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 (第三册),包括三个动作:一二报数、由一列横队变两列、(排列)圆形排列。内容设置在徒手操中,作为演练之前的整队和队形安排。

1936年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 (第一学年上学期),包括两个动作:一二报数、(排列)圆形排列。内容设置在徒手操中,作为演练之前的整队和队形安排。

3队列及体操队形的难易度情况及演变

3.1清朝末年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所订《教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各学堂一律练习兵操,以肄武事”。兵式体操中包含队列练习部分。1903年的《蒙学体操教科书》初等小学堂学生用书中“练习种种体操,必先教授整顿法”也体现出队列及体操队形很重要,是基本体操教学不可缺少的。原书中队列与体操队形部分内容丰富,难度从易至难,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原地队列练习,到行进间队列练习,从单个动作到动作组合操练(成套)。此时兵式体操开始发展,队列及体操队形练习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

1906年的《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前三学年每学期分别教授二至三个动作不等,难度从易至难,循序渐进,先是简单的单个动作,如:整齐法(向左右看齐),速步前进(快速前进),再是组合动作,如:转向前后进(先左右转再前进后退),之后就是动作的连续演练,类似成套。如:“整齐法、右(左)三(四五)步前进”。相比于之前,原书队列及体操队形内容更加繁多,难度稍有提高。

1907年《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第一册,本书游戏为主,每个游戏中都包含队列及体操队形内容,难度很简单,说明队列及体操队形内容发展良好,已经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其他部分,不是只拘泥于枯燥的教学,增加了趣味性,更适合儿童学习。教材以游戏为基础,用有趣的方法培养学生。

3.2民国时期

1917年《新制体操教本》仅有一项队列练习:跑步,是徒手操跳跃运动的第一个动作。

1931年《柔软体操》也仅有一项队列练习:跑步,位于徒手操准备运动的第一运动。

1923年,北洋政府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各学校从体育课中一率剔除兵式体操。队列及体操队形练习因此不被重视,不作为具体教授内容出现在教材中。1936年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第三册)仅包括三个动作:一二报数、由一列横队变两列、(排列)圆形排列。包含在徒手操中,作为演练之前的整队和队形安排,没有详细的教学内容。

1936年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 (第一学年上学期),仅包括两个动作:一二报数、(排列)圆形排列。包含在徒手操中,作为演练之前的整队和队形安排,没有详细的教学内容。

4队列及体操队形的分类

4.1清朝末年

1903年的《蒙学体操教科书》初等小学堂学生用书将队列及体操队形分为三类:静止上动作、行进上动作、预备体操之诸件。静止上动作包括:会集法(集合)、整容法(立正)、左右整准法(向左、右看齐)、复正法(向前看,口令“向前看”)、左右转向法(向左、右转)、转回法(由后转向前)。行进上动作包括:足踏法(原地踏步)、停止法(立定)、前行进法(齐步走)、后行进法(后退)、侧行进法(向左、右横行)、方向变换法(整列向左、右转弯)、急步法(跑步)、换脚法(正面或侧面行进中,学生用后脚斜接前脚足跟,接着前脚跨出,照常行进)、编成二列及复于一列之法(行进中一列纵队变二列纵队,行进中二列纵队变一列纵队)。预备体操之诸件包括:分列法、报数记法(报数)、矫正术及徒手哑铃球杆诸体操中布置疏列法(分列法、停止法、复正法、右整准法等。体操队形散开)、矫正术及徒手哑铃球杆诸体操中复归原列法(演习完毕,收队,以右边排头为基准向前看齐。挟器械同理。)、队法(解散)、休息法(稍息)。按现代队列及体操队形分类,就是除体操队形:分列法(队中被选为排头的,带领后面人单成一列,类似行进间由一列纵队变多路纵队)、徒手哑铃球杆诸体操中布置疏列法、徒手哑铃球杆诸体操中复归原列法这三个动作外,其余都是队列练习。

1906年的《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没有明显的分类,按现代队列及体操队形分类,原地队列练习只有向左右看齐,原地踏步(足踏),其余为行进间队列练习,无体操队形练习。

1907年《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第一册,原书无分类,按现代队列及体操队形分类,队列包括:进退之法(前进后退)、左(左转弯)、右(右转弯)、立(立定)、少息(稍息)、快跑(跑步)。体操队形包括:绕游戏场而进(绕场行进)、螺旋形(螺旋行进,开口螺旋形)。

4.2民国时期

1917年《新制体操教本》仅有一项队列练习:跑步,原书分类为徒手操跳跃运动。

1931年《柔软体操》也仅有一项队列练习:跑步,原书分类为徒手操准备运动的第一运动。

1936年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 (第三册)无分类,按现代队列及体操队形分类,队列包括:一二报数,由一列横队变两列。体操队形包括:(排列)圆形排列。

1936年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 (第一学年上学期)按现代队列及体操队形分类,队列包括:一二报数。体操队形包括:(排列)圆形排列。

5 队列及体操队形的教学目标

5.1清朝末年

1903年的《蒙学体操教科书》初等小学堂学生用书,强调养成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教育学生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关注儿童身心发展。

1906年的《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的教学目标是增身体之强健,练刚勇之英气,历勇往之气,养坚韧之力并且使学生心理上能活泼之精神、敏捷之智能,养爱国心,养尚武之精神且使之运用策略,沉着,协同相助友爱,养优美之情趣,练习注意力,晓以爱惜公物、遵守纪律之义。教材培养学生养成身体的正确姿势,培养学生自信坚毅的个性,及具有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品质。

1907年《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第一册的教学目标是:在身体方面:增身体之强健,练刚勇之英气,历勇往之气,养坚韧之力。在心理方面:活泼之精神、敏捷之智能,养爱国心,养尚武之精神且使之运用策略,养成义气,敏速,沉着,协同相助友爱,养优美之情趣,练习注意力,晓以爱惜公物、遵守纪律之义。开我国现代体育教材自主研发先河。

5.2民国时期

1917年《新制体操教本》的教学目标是:谋身体及精神之健全:

(1)解剖:使身体各部位平均发育,养成端正姿势;

(2)生理:完全发达各器官之技能,以身体之健康保护而增进之;

(3)心理:令动作机敏耐久,精神快活刚毅;

(4)社会方面: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

1931年《柔软体操》教学目标:强健学者之体力,使运动之习惯得以普及,使学者养成以下种种之习惯:听从口令;熟悉准确之动作;自尊;自信;动作有规律。

1936年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 (第三册)的教学目标是: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建设国家所需的强壮体魄,适应社会。身体:完成指定的任务,掌握所学运动的基本技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增强体魄,培养坚韧之力。心理:对学生身心健康,生长发育有帮助,排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自信。

1936年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 (第一学年上学期)的教学目标是:发展体育之目的,固在增进民族之体力,尤须以锻炼强健之精神,养成规律之习惯为主要任务。

6 小结

在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学制的颁布与变革,是我国体操教育教材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也为基础体操课程教材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源泉。清末以来我国第一次出现的各类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到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对基础体操教育的实际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制的发展促进了课程、教材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使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进而逐步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同时为基本体操中队列及体操队形项目在中小学的广泛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教学改革不仅为中国近代体操教材的编纂带来了质的飞跃,更是为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基本体操及轻器械体操课程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体育教育事业走向成熟。体操教材的进步发展,表明中国体育教育及基本体操教学已发展到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即从较多的模仿外国到更多的依据教育规律、结合本国国情的创造。从而才有了现阶段的基本体操教材。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体操教材的发展随着学制改革而稳步向前,体操教材的发展关系整个体育教育事业,所以对待体操教材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参考和吸取国外基础体操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历史上的经验,另一方面要从本国的国民国情出发,编纂适合本国教育实际的体育体操教育教材。

参考文献

[1] 郭三娟.述评清末以来我国的学制变迁[J].山西大学学报,2000,11,23(4).

[2] (日)坪井玄道,田中盛业.蒙学体操教科书[M].丁锦译.上海文明书局,1903.

[3] (日)川濑元九郎,手岛仪太郎.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M].蔡云译.上海文明书局,1906.

[4] 清学部.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M].学部图书局,1907.

[5] 徐傅霖.新制体操教本[M].商务印书馆,1917.

[6] 麦克乐.柔软体操[M].上海青年会,1919.

[7] 民国时期教育部.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M].商务印书馆,1936.

[8] 民国时期教育部.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M].商务印书馆,1936.

猜你喜欢

演变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