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6-05-11李志勇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

李志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逐渐走向新常态。新常态以“两个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回答为理论核心。“两个逻辑”的新概括,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回答。“两个逻辑”的新概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提升到新水平,由构成性认识到总体性认识,由外延性认识到内涵性认识,由特征性认识到本质性认识。只有坚持“两个逻辑”辩证统一,我们才能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如何确保长治久安、如何筑牢精神家园、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等重大时代课题。在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级版。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两个逻辑”;“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1-0007-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外交战略和对外关系、从严管党治党等方面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新气象、新特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一新局面既不同于以往,又相对稳定,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智慧、新方法,是一种带有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逐渐走向新常态。一、“两个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进入一个新的爬坡过坎关键的阶段,党面对的改革发展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既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也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深化的,是我们党主动面对问题、迎难而上、不懈探索的实践结晶。

(一)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发展中国家成长的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到我们这一阶段,就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特别是达到6 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政治体制转化,经济增长出现乏力,人均GDP长期甚至几十年徘徊在6 000美元左右,由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究其原因是一些国家和地区依附于西方发展,经济、技术上依赖发达国家,走不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而走出陷阱的国家也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注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立足于本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强调倍加珍惜、不断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跨越陷阱,这是规律,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GDP迈上人均6 000美元的门槛。根据相关研究,一个国家走到这一阶段,原有的发展优势逐步丧失,人口红利渐失,在工资方面无法与贫穷国家竞争,技术创新困难,在技术方面无法与富裕国家竞争;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因此,摆脱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路,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形成经济新常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二)内外兼修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大国崛起,必遭战争。”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深刻指出,“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这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回顾人类历史,大国的崛起,无不发生战争。今天,我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正在崛起的大国,这也必然引起人们的担忧。2014年1月22日,在接受《世界邮报》创刊号采访时,习近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1]强调的是我们要走出一条有自己特点的和平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手抓国防军队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一手抓外交工作,树立大国形象,搞好国际关系,履行国际责任。内外兼修,就是要走出一条和平发展新路。

(三)双轮驱动完善大国治理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时空压缩式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干群矛盾等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腐败蔓延、道德失范、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问题日益显现,信访案件、群体性事件增多,西方几百年间陆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

这些问题都属于系统性的问题,必须以系统思维、系统方式才能解决。从根本上看,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靠改革、靠法治。由此,继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不可分的两个过程,通过双轮驱动,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新路。

(四)虚实并举构筑精神家园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成功,无不得益于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培育和践行凝结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我们在物质文明搞上去的同时,精神家园出了些问题,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问题较为突出。意识形态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形势严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方面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注重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令人信服。通过虚实并举,筑牢人民精神家园,挺起民族精神脊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五)标本兼治跳出历史周期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苏联亡党的教训时时给我们警醒,究其根本原因,是苏共没能经得起权力的考验,背离了当初给人民的政治承诺,脱离了群众,失去了民心。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一段时间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等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 “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制定并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标本兼治,加强系统治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常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形成,凝结着党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担当,凝结着党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使命和责任,凝结着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的路该怎么走、如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如何保证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深谋远虑。二、“两个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理论核心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做出了“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新概括。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

关于“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重大命题,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新的历史性回答,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的核心观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理论起点。

这一新概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构成性认识到“两个逻辑”的总体性认识,由外延性认识到内涵性认识,由特征性认识到本质性认识。

其中第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原则,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第三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哪里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特别是“必由之路”,表达出我们党旗帜鲜明地反对走任何老路、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和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3] “两个逻辑”的论断,回答的就是这三个问题。对时代重大课题的回答,只有走到历史的深处,才真实,才令人信服;也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深刻,才令人折服。“两个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回答,既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是我们党对于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的政治宣言和政治承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理论核心。三、“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定“三个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又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在坚定“三个自信”的基础上,他提出“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表明了党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基础性内容。

道路自信正成为新常态。一方面,党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定力,坚决反对走“老路”、“邪路”的各种错误主张,坚定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又结合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理论自信正成为新常态。我们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发展。

制度自信正成为新常态。一方面,我们强调,不论怎么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动摇,绝不照抄照搬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另一方面,我们又根据我国国情,把社会主义选举民主、参与民主以及协商民主有机结合,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文化自信正成为新常态。一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要在前进的道路上反对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捍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捍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他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所以,我们的自信来自实践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具有深厚的基础。在十八大以来的新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正成为新常态。四、“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深刻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性课题,逐步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战略部署。

(一)“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路线图以及时间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4]。“四个全面”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的大逻辑,高度凝练了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的大棋局。

“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一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制度建设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行的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支撑。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提出和实施“四个全面”协调推进,表明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表明党治国理政形成新格局。(二)“四个全面”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级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升级版。

中国发展进入2.0版。其突出特征是:第一,经济建设的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下大决心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5]目前,在速度、结构、动力方面已形成新常态。第二,从单兵突进到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渐次展开,国防军队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初步形成一幅全面发展的新画卷。这一画卷的突出特征是:经济建设注重转型升级,政治建设注重民主法治,文化建设注重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建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建设美丽中国,国防军队建设注重实现强军梦,外交工作注重和平发展,党的建设注重标本兼治。

中国改革进入2.0版。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现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阻力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大,利益集团的困扰等问题日益突出,牵一发而动全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6]64在此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新的部署:在改革方向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有丝毫动摇;在改革目标上,把方向和途径结合起来,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改革内容上,强调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既涵盖“五大建设”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又进一步延伸到国防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领域;在改革重点上,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改革路线上,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和带动各方面改革,共同推进,形成合力;在改革方法上,强调加强顶层设计与注重基层创新相结合。

中国法治进入2.0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6]92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战略部署。在法治道路选择上,强调不照搬国外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建设目标上,强调建设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保障体系、法治监督体系以及党规党法体系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建设格局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法治建设总体部署上,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进入2.0版。其突出特征是,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相互推进、形成合力,形成了新的特点。其中,思想建设突出理想信念,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组织建设突出用人导向,强调“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用人标准,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用人导向;作风建设突出走群众路线,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更为突出长效机制的建立完善;反腐倡廉建设突出长效机制,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能腐、不易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制度建设突出党规党法建设,通过制度管人管事。

这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在各方面的具体展开,也是新常态的主要实践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意义重大[N].文汇报,2014-01-24.

[2]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盛若蔚.加速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4-12-30.

[5]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3-09-06(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局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7]习近平.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24(1).

(编辑:蔡秀娟)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