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代玉带浅析

2016-05-11苏妮

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玉带契丹白玉

●苏妮

辽代玉带浅析

●苏妮

学术界对于蹀躞带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均持有不同的意见。但随着近些年来的考古新发现,证明了俄国的阿尔泰地区是蹀躞带的起源之地,传入我国境内是在魏晋时期,当时更多的盛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蹀躞带是在少数民族当中深受欢迎的一种带饰,所谓蹀躞带就是指带蹀躞的腰带。蹀躞是指从腰带带銙的穿孔引出的下垂小带。辽代玉带在中国古代玉带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继承发展唐代玉带的同时又对金、元、明代的玉带产生起到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辽代玉带借鉴吸收中原汉文化、西域文化精华,另一方面继承本民族的游牧文化传统,使辽代玉带在形制、纹饰、雕刻技艺等方面呈现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是研究中国古代玉带的一个重要资料。

一、辽代玉带出土状况

辽代出土的玉带为数不多,在发现的契丹墓中有几条较完整的玉带,但发现的汉族墓中玉带的出土状况较少,因当时汉族实行直接火葬,所以不会将玉带等作为陪葬品放入棺中。因此,辽代所发现的出土玉带大多数为契丹人墓中居多,而汉族墓中数易很少。本文以几个出土玉带的典型遗址为例,对辽代玉带进行初步研究。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镇陈国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①中出土了两条玉带。一条为玉銙丝蹀躞带,置于验马萧绍矩尸体右后侧的尸床下。带已朽,仅存白玉銙及一些铜附件。11件长方形銙、2件桃形銙、1件圭形铊尾,带銙没有纹饰,长方形銙上设有长方形古眼,蹀躞小带共计11条,有16件上附玉质桃形銙、8件圭形铊尾;另还出土了配套的镶玉鎏金铜带扣1件、鎏金小铜带扣4件、鎏金倒悬葫芦形带饰2件、包丝面皮囊1件、大铜带箍1件、小铜带箍11件(图1)。还有一条为玉銙银带由方形玉带銙件桃形玉带銙14件、圭形玉铊尾1件和金带扣组成玉带銙1件组成(图2)。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代墓②出土白玉带饰5件,其中有拱形玉带銙、长方形玉带銙2件、圭形玉铊尾1件(图3)。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小刘杖子辽代墓葬出土③白玉带饰16件,其中有方形玉带銙7件、团形玉带銙5件、椭圆形玉带銙3件、圆形玉带銙1件(图4)。朝阳县台子公社牟杖子大队山嘴村辽赵匡禹墓出土④2件白玉带銙,均为白玉磨制,长方形,背面四角各钻一弯孔。长4.5厘米、宽3.9厘米、厚0.6厘米(图5)。辽宁省朝阳县西五家公社石片大队耶律延宁墓出土⑤10件玉饰件,其中2件条形玉饰、5件长方形玉饰片、3片圭形玉饰件,带扣与铊尾缺失(图6)。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村辽代墓葬⑥出土青玉带饰10件,其中有长方形玉带銙8件、玉铊尾1件、方形玉带銙1件。背面略大于正面,因此带銙四个侧面略呈梯形。最具特点的是玉带銙上雕刻有胡人伎乐纹饰(图7)。辽宁阜新海力板墓⑦出土的2件乳白色玛瑙质长方形銙、2件偏角团形銙、1件团形銙、1件圭形铊尾,带銙上不设有纹饰,倒有山字形古眼(图8),墓中还出土了鎏金铜质的1件带扣、1件带箍和2件倒悬葫芦形带饰。

图1陈国公主墓出土玉銙丝蹀躞带

图3解放营子辽代墓出土玉带

图4小刘杖子辽代墓出土玉带

图7萨力巴乡辽代墓出土玉带

图2陈国公主墓出土玉銙银带

图5辽代赵匡禹墓出土玉带

图6耶律延宁墓出土玉带

图8海力板辽墓出土玉带

二、辽代玉带的材质、形制、工艺

目前出土的辽代玉器中多用于白色软玉制成,因契丹人尚白,所以出土玉器中白玉占主导地位,少有青玉、玛瑙等。比如出土玉带的材质来看,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銙丝蹀躞带的方形玉带銙为白玉,玉质洁白;圭形玉铊尾为青白玉,素面抛光;桃形玉带銙为青、白两种玉料制成,外侧边缘为弧形,素面无纹;圭形玉带銙为青白玉。陈国公主墓①出土的玉銙银带的玉带銙为白玉,洁白细腻。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代墓出土的玉带的材质为白玉。小刘杖子辽代墓葬出土16件白玉带饰。萨力巴乡辽墓出土的10件青玉带饰。赵匡禹墓出土白玉带銙2件。耶律延宁墓出土7件青玉带饰。萨力巴乡辽墓出土的10件青玉带饰。海力板村一座辽代墓葬出土6件玛瑙玉带饰。所以,从出土的这些玉带可以看出辽代玉带的材质多用于白玉,青玉和玛瑙均只有少数的使用。

从本文中提到的出土玉带来看,这些玉带从形制来看,可分为蹀躞玉带和无蹀躞玉带。蹀躞玉带中有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銙丝蹀躞带、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玉蹀躞带和海力板辽墓出土的玉蹀躞带。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蹀躞带(图1),形制为白玉质方形带銙,侧边有凸棱,带銙的四角均有一个穿孔,孔内有鎏金圆头银柳钉,圭形玉带銙为青白玉,外侧的边缘为弧形,正面有两个穿孔;圭形玉带銙为青白玉质,外侧的边缘为弧形,正面有三个或者两个孔。蹀躞小带上还钉缀有桃形玉带饰和圭形玉带饰。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玉(图2)以长方形带銙、拱形带銙和圭形铊尾组成。每块带銙中间有镂空出尖的山字形穿孔,四角以铜钉柳在鞓上,带銙的大小不一,薄厚不同,不算规整。辽墓中海力板出土的玉带(图7)的形制以长方形玉带銙、偏角团形銙就是所谓的燕尾形带銙和团形带銙、圭形铊尾和倒悬葫芦形铜带饰组成。无蹀躞带有辽墓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銙银带,方形玉带銙的大小基本相同,带銙正面四边有凸棱,背面四角各有1对斜钻穿孔;桃形玉带呈扁桃形,正面边缘有凸棱,背面有2对斜钻穿孔,带銙中央也有1个穿孔;圭形玉铊尾正面边缘有凸棱,背面有3对斜钻穿孔;这些穿孔与银带上的穿孔相对准,内穿银铆钉嵌缀于带鞓上。小刘杖子辽墓的玉带以厚度与高度差不多的玉片,上面有小孔。七件为长方形,上面刻有花瓣纹,边缘随花瓣而成曲状;五件长方形的一端为圆形,一件穿方孔,三件为椭圆形。赵匡禹墓出土的玉带为两块白玉质长方形带銙,背面四角处各钻一孔。耶律延宁墓出土的条形玉饰形制为圆端,背面板平,正面略有弧度,靠近两端各有一个空。长方形玉饰的背后两对小孔,空洞相通。圭形玉饰背后也有鼻形小孔。出土的所有玉带均以单带扣和单铊尾组成。

玉带的纹饰有三种,分别是人物纹、植物纹及素面无纹。其中内蒙古萨力巴乡出土的玉带銙上刻有胡人乐舞纹图案的纹饰,即为人物纹饰。胡腾舞纹玉铊尾上刻有2人,做出腾跃旋转的舞蹈状,其右下角的是一位单膝跪地,双手托盘献宝的胡人;剩下的8件玉带銙分别呈有盘坐状,有的吹笙、长笛的,有的击鼓、弹琵琶,其中只有一人作出饮酒状,从纹饰来看是采用的是唐代实行的减地浅浮雕。植物纹有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小刘杖子辽代墓葬出土的玉带銙上刻有菊花形纹饰,中心为椭圆花心状内划菱形纹作花蕊,由花心向玉带銙四周刻划24条放射状水波纹曲线,形成花瓣,玉带銙边缘随行而成曲线状,即为植物纹饰。素面无纹玉带有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銙丝蹀躞带、玉銙银带、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玉带、海力板辽墓、耶律延宁墓、赵匡禹墓出土玉带等。无纹蹀躞带打磨较精细,有纹饰的带饰多以浅浮雕和阴线刻为主,纹饰简炼,形象生动。

三、辽代玉带的文化内涵

首先,辽代玉带传承了中原文化内涵,居于礼仪用具,这从唐代开始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新唐书·舆服志》⑧记载:“唐高宗显庆年以后,则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瑜石带,銙八。”从唐代开始玉带在使用过程就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制度,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使用玉带,而是只有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才能按级别的高低使用不同规格的玉带。虽然辽代文献中未见官吏使用玉带的特有规定,但从出土状况来看,高级契丹贵族使用玉带和辽代汉族官员使用玉带的情况是较多的。

其次,虽然辽代胡、汉服并用,但是契丹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仍然保持其民族特色,使用玉蹀躞带。蹀躞带饰在带鞓上系佩物品,有系佩物品的腰带都称作为蹀躞带。蹀躞带多用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当中,他们习惯在腰带上系佩刀子、解锥等在游牧生活中所用的工具盒生活用品。即解决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便,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玉带形式。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銙丝蹀躞带就属此例。

第三,辽代玉带在制作工艺方面也吸收了唐代的风格,大量使用阴刻线表现细部和减地浅浮雕,雕塑感比较强。例如,内蒙古敖汉旗萨力巴乡辽墓出土的玉带銙上刻有大的胡人伎乐纹图案,从造型技术风格还有尺寸等都与唐代的胡人乐舞纹带銙相似,可以看出辽代玉带继承了很多唐代玉带的精华。例如,西安西郊关庙小学⑨出土胡人吹笛图方銙。白玉质,方形,宽5.1、高4.7、厚0.85厘米,重61.8克。正面雕一盘坐在方毯上吹笛子的胡人。胡人着紧身窄袖胡服,足蹬高靴,肩披飘带,双手持笛,手指按在音控上做吹奏状,形象生动。

四、结语

辽代玉带在中国古代玉带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延续了唐代玉带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传统,同时还继承了唐代玉带的装饰手法和雕琢技艺,而且在玉带的造型、工艺、题材等方面对后来的金、元、明玉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辽代出土的玉带在整个玉带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后人研究古代玉带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材料。辽代玉带是对汉族文化的礼制与政治制度的传承,也是对中国玉文化的继承。辽代玉带在中国古代礼仪用玉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注释:

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11).

②项春松.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9,(7).

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昭乌达盟宁城县小刘杖子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1,(9).

④邓宝学,孙国平,李宇峰.辽宁朝阳辽赵氏族墓[J].文物,1983,(9).

⑤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代耶律延宁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0,(7).

⑥⑦王斌.辽代玉带初步研究[J].沧桑,2009,(2).

⑧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7.

⑨王自力.西安西郊出土唐玉带图像考[J].文物,2013,(8).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M].文物出版社,1993.

〔2〕张景明.辽代金银器研究[M].文物出版社,2011.

〔3〕邱福海.古玉简史[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2.

〔4〕杨伯达.古玉史论[M].紫禁城出版社,2004.

〔5〕徐晓东.辽代玉器研究[M].紫禁城出版社,2003.

〔6〕庞怡.辽代的玉带文化[J].文史月刊,2013,(3).

〔7〕王斌.辽代玉带初步研究[J].沧桑,2009,(2).

〔8〕吴沫.辽代玉蹀躞带的特征分析及其文化探源[J].赤峰学院学报,2013,(7).

〔9〕袁伟.漫谈玉带饰[J].收藏家,2003,(6).

〔10〕孙佳佳,赵金铁.契丹服饰文化与社会生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1〕田广林.契丹衣饰礼俗概观[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7,(6).

〔12〕王立华.契丹衣饰文化特点渊源[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5).

〔13〕田广林.契丹佩饰考述—契丹衣饰文化研究之四[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8,(4).

〔14〕韩雪岩.辽代官服“蹀躞带”带胯之形制渊源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5).

〔15〕于宝东.契丹民族玉器论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11).

猜你喜欢

玉带契丹白玉
家乡的玉带
白玉羊首瓜棱形壶
阜宁“玉带大糕”有故事
玉带扣赏析
华夏太白玉 丝绸之路情——陕西省首届丝绸之路“太白玉文化节”暨第二届“太白玉研讨会”盛大举行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A White Heron
Oliver Twist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