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辽代青铜莲花形熏香炉的形制特点

2016-05-11赵晓峰

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香炉佛教内蒙古

●赵晓峰

试论辽代青铜莲花形熏香炉的形制特点

●赵晓峰

辽代莲花形手持执香炉是辽代生活用品种之一,它不仅具有辽代细腻质朴、淡雅隽永、清新含蓄等种种美的特征,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社会风俗有着一衣带水、不可割断的联系。随着近年来在已发掘和征集的辽代文物中,发现了一些造型精致、简洁大方、崇尚仿生的辽代香炉。这些发现为我们研究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文化生活以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考古发现的辽代香炉略述以下几点。

图一内蒙古赤峰征集

一、辽代香炉的外形以及特点

铜香炉是铜做的焚香器具,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铜香炉虽然质地相同但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却把他们做成了作成种种形式。铜香炉用途亦有多种﹐有熏衣铜香炉﹑或陈设铜香炉﹑或敬神供佛铜香炉。该辽代青铜莲花形熏香炉征集于内蒙古赤峰市,其形似一束三头莲花,莲茎为手柄。盛开向上的仰莲巧制为炉身,向下的莲叶作炉座。分为器盖、炉身、炉座,盖为圆形,镂空;炉身作仰莲瓣形;炉座为覆荷叶形,座身通体饰有写实的荷叶脉纹。

二、辽代民族融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

目前所发现的辽代香炉而言有瓷质的、铜制的以及银制的。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件辽代青铜莲花形熏香炉,我们先要简单了解一下辽代这个由契丹建立的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对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众所周知辽代所处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割据时期,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了北方大片地域,与北宋长期对峙,其民族关系、文化冲突和交流,显得更为复杂。辽代其总体水平虽远逊唐宋,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决定了它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辽代的民族融合是在自然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因俗而治”的双轨制政治文化机制。辽代民族交融历史特色的形成与辽代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辽朝契丹政权几次南下征伐带来的人口交叉式的迁徙以及中原王朝大量征调劳动人民到边地服役,客观上推动和开发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因俗而治”的双轨制是对不同文化多这有力地证明在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下,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在共同进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形成的自然融合,它是以劳动人民间的相互平等为基础的,是适应历史前进的趋向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时代也能表现为进步趋势,同时它也是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客观反映。辽代民族交融在历史特色的形成与辽代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两百余年中形成的辽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同时具有契丹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辽文化的发展道路既不同于它之前的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也不同于其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从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分析,足以证明它具有较为强烈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落后的文化终究缺少生命力,先进的文化总是要战胜落后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大融合,总是以“汉化”为主要的形式,即游牧社会的封建化,游牧政权的中央集权化,游牧人口的农业化和定居化,以及思想上的儒家化和文化上的用汉字、说汉话、通汉婚、改汉姓、穿汉服,等等。当然在其封建化和汉化过程中,也会保留其本民族的特色。每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地区,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走上了这条汉化的道路。辽代历史充分证明了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是契丹民族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圣宗率大军南下,与宋军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展开大战,结果宋军取得胜利,宋辽双方签订协议,史称“澶渊之盟”。这一盟约的签订,对于宋辽之间边境安宁和贸易来说无疑起到了推进作用。而在现已出土的辽代香炉,应当是宋与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交往的结果。同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赤峰宁城县萧孛(bei)特本墓都征集和出土过相同器形的香炉,从这一侧面反映了宋辽之间的文化交流。

<1),且各件产品是否为不合格品相互独立.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尺寸:通长36.5CM)

图三内蒙古呼和浩特征集

三、辽代香炉的特点及所反映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辽代不但有普通的随葬香炉,同时也有一些与佛教相关的香炉,这件辽代青铜莲花形熏香炉的莲瓣造型是我国古代香炉制作中常用的纹饰,它与我国的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菩提树”、“莲花台”从来就是佛教的象征。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佛教文化便渗透到我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平时的考古工作中,常常发现各类文化遗存有佛教文化的影响,比如瓦当、铜镜、各类石刻以及其它的生活用品时有莲花纹饰、莲瓣纹饰、忍冬纹饰。这些纹饰反映了人们对法轮常转,生死轮回佛家思想的理解和认同。因此,佛家思想就很自然地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就目前对一些已发掘的辽代墓室所出土的文物和墓室壁画如,辽宁朝阳辽赵氏族墓出土一件金刚杵形水晶饰件[1]、在河北宣化五号壁画墓山土木棺上以梵、汉两种文字写满经咒[2]、在内蒙古宁城县埋王沟辽四号墓葬山土一件铜质净瓶[3]、在辽宁新巴民图营子辽墓山土一件刻有《肴炬如来必破地狱真言》鎏金铜牌饰[4]、在山西大同卧虎湾辽代壁画墓出土一件刻有《净法界真言》的石碑和刻有经咒的石棺[5]、在辽宁喀左北岭辽墓出土一件玉飞天[6]、在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号辽墓出土一件水晶金刚杵饰件[7]、在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外辽董庠夫妇合葬墓出土刻存“《灭罪真言》的石刻一件[8]、在河北宜化辽张文藻壁画墓山土木梢上以梵、汉两种文体写满《佛说生人陀罗尼》、《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经咒[9]、在内蒙古库伦旗八号辽墓墓门绘有迦陵频伽壁画图四缈[10]、在内蒙古敖汉旗白塔子辽墓的墓道、天井上口发现石经幢[11]、在北京大兴辽马直温夫妇合葬墓出土石幢[12]。诸如此类的发现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这些与佛教有关的各类遗物和香炉一起构成了辽代佛教信仰状况的真实画面,反映了佛教己经深深地影响到辽代的葬俗。值得一提的是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契丹族中一个部落主耶律阿保机统一邻部,扩大经略,即有意吸收内地文化,以收揽汉人。据说唐天复二年(902),辽太祖始置龙化州(西拉木伦河上流今内蒙自治区翁牛特旗以西地方)即已有开教寺的创建。在经济上辽代佛教由于帝室权贵的支持、施舍,寺院经济特别发展。在政治上综观整个辽代,统治者几乎都从信仰出发,其佛教政策具有明显的非功利化取向。从佛教信仰上看,辽代社会上至皇帝、贵族、官僚,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不认同和支持佛教,而且他们的信仰非常虔诚,无功利目的,具有平民化而不世俗化的特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各阶层对佛学教育有强烈的需求。从宗教社会史角度来说,辽代佛教延续了中古社会的特征,但在胡汉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又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另外,要特别提说明一下,焚香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传统和历史,自从佛教与外来的一度文化传入我国不仅为寺庙带来了大量新的香料,而且众多的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中国,从而加强和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焚香传统[13]。随着佛教的传入焚香的习俗也就发生的较大的变化逐渐由原来一般意义上的熏香演变为供养佛的一种行为而且成为社会习俗的主流。就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来看尽管焚香不都是为了礼佛、拜佛以及供养佛但在辽代这样一个佛教盛行的王朝不能不考虑佛教的影响。香炉作为焚香的器具其出土地点不仅限于寺庙遗址而且见于墓室之中,并与其他有关佛教文物共存,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它已经是佛教文化影响当时社会习俗代表物种的一类了。

〔1〕邓宝学,孙国平,李宇峰.辽宁朝阳赵氏族墓[J].文物,1983(9).

〔2〕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管理所.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J].文物,1995(2).

〔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中京博物馆.宁城县埋王沟辽代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冯永谦.辽宁省建平、新民的三座辽墓[J].考古,1960(2).

〔5〕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同卧虎湾辽代壁画墓[J].考古,1963(8).

〔6〕吴佳昌.喀左北岭辽墓[J].辽海文物学刊,1986(1).

〔7〕吉林省博物馆,哲里木盟文化局.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号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3(8).

〔8〕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近年来北京发现的几座辽墓[J].文物,1972(3).

〔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管理所,宣化区文物管理所.河北列化辽张文藻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6(9).

〔1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内蒙古库伦旗七、八号辽墓[M].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1987(7).

〔11〕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白塔子辽墓[J].考古,1978(2).

〔12〕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张先得.北京市大兴县辽代马直温夫妻合葬墓[J].文物,1980(12).

〔13〕(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M].北京: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香炉佛教内蒙古
《自由》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程家玉
佛教艺术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佛教艺术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一个铜香炉
可爱的内蒙古
香炉的养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