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改革
2016-05-11姚伟德
姚伟德
【摘 要】对高职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整体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成果及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用工作过程设置项目,应用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高职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51-02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不仅是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所有机械技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能力、数控 程序的编制和校验的能力、CAM自动编程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能力培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课程设置及定位
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通过市场调研分析,确定机械技术类专业职业岗位群,并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明确岗位主要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确定学习培养内容。经过对岗位能力的分析,提出机械技术类专业核心能力为:精操作、会维修、知工艺、能编程、懂管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这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工艺的编制能力和数控程序的编制能力,确定了本课程在机械技术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数控工艺、编程与加工操作的教学,为数控加工考证及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就业的目标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程序编制员、数控加工工艺员等,符合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内容确定、考核评价方式三个方面。
(一)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机械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制定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教学对象、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其中教学目标中包含课程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为:掌握数控车、铣削加工工艺知识;掌握车、铣编程基本原则;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和步骤;应用仿真软件检验数控加工程序。
能力目标为:具备分析数控加工零件的工艺 ,并制订工艺卡的能力;具备熟练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的能力;具备应用仿真软件检验数控加工程序的能力。
素质目标为:自主学习、认真负责的素养;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主动交流、沟通完成任务的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安全生产意识。
(二)课程内容确定
邀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确定课程培养的技能点、知识点和职业素质能力要点,结合学院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社会需求以及职业标准,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并将目前机械行业中的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都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使学生适时了解当前的最新技术。按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各项目的学习性工作任务。选取6个项目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表1中列举了3个项目及任务,每一个项目以典型零件为载体,完成数控加工的工作过程“分析产品图样——确定工艺方案——制定走刀路线——选择适合刀具——编写数控程序——虚拟加工验证——试件加工”,项目的设置由单一到综合,难度由简单到复杂。
任务五 数控铣基本操作实训
(三)多方面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本课程的考核评价过程中,注重工作任务考核、实际应用能力考核、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训练成绩为学生素养方面的考核成绩,包括考勤、6S管理意识等,工作任务(含上机)成绩是根据学生具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成绩,职业考证成绩是学生课程学习完之后,可以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和数控车(铣)高级工证书,把考取证书成绩作为一项参考成绩。具体成绩的分配情况见图1。
图1 考核评价体系组成
三、教学组织设计
结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对实操型的课程比较喜欢,同时学生具有普通车床加工的操作技能。我们提出了3W1H的教学模式:
WHAT—“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结合现有校内、外实训室资源,参照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融通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进行。选取六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就包含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工艺分析、程序编制、模拟仿真、试件加工。
WHERE:“教师在哪教,学生在哪学”,充分利用学院的教学条件CAD/CAM(仿真)实训机房、金工数控实训中心、顶岗实习企业、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活动。
WHO:“教师谁来教,学生跟谁学”,由学院专任教师3名、校内实训教师3名、企业兼职教师2名共同来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活动。
HOW:“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工作过程六步法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主体作用凸显,操作技能明显增强,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四、取得的教学成果
在本课程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企业资源,不断的进行探索与研究,完成了CAD/CAM及数控加工技术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团队开发了三本校本教材《数控车实训指导手册》《数控铣实训指导手册》《CAD/CAM实训指导手册》,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主旨,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使用。
本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确定,在学生的培养中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教学方法中有突破,实施“3W1H”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和现场教学,突出学生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机床设备操作人员的职业素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工作任务考核、实际应用能力考核、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也充分考虑到学生拓展能力的考核,切实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晓华,罗平尔,徐立华.深化《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10(7)
[2]吕宜忠,宋英超.《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
[3]潘平盛.数控编程教学方式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曹昌林.《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化工,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