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失恋问题引发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报告
2016-05-11潘宇
潘宇
【摘 要】采用心理咨询方法对一例恋爱受挫的大学生进行干预。经过5次咨询干预,帮助其走出心理危机。
【关键词】失恋问题 心理危机 干预 抑郁 焦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08-02
一、一般资料
李某,女,19岁,专科大一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父母为中学教师,家教严格。小学成绩优秀,长期担任班干部,中学离家住校,逆反期长,无心学习,性格偏执,无家族精神病史。心理测试结果如下:
SCL-90各因子得分:躯体化2.6,强迫症状1.8,人际敏感2.8,抑郁3.0,焦虑2.9,敌对1.4,恐怖1.8,偏执2.5,精神病性1.4,其他1.6;总分178;阳性项目数72个,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等因子分数明显高于常模。
二、来访者主诉
男朋友因异地提出分手,感到突如其来难以接受,十分痛苦。分手一周情绪低落,时常一个人默默地流泪,难以控制地回忆起两人在一起的时光,越是提醒自己不去想过去的景象却越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她自述说:分手一周以来自己都睡不着,睡着也容易醒过来,不自觉落泪的时候感觉到窒息,难过得不想吃东西,心情不好,上课不想去,控制不住地想联系他和他闹,不停地各种猜测;我觉得没有人理会我的痛苦,同学不关心更不会安慰我,认为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以前还认为和同学相比之下自己有优越感,现在觉得这些想法都是错的,自尊心很受伤。
三、心理危机的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危机评估。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短期应激的生物性紊乱、情绪性失调、影响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受损。咨询师主要运用开放式会谈、观察或简便心理测验对个体躯体症状、情绪状态、认知和行为四个方面进行评估,确认求助者符合心理危机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为:
1.生理方面:冲击期的难以抑制的情绪失控;心理危机全程伴随着持续的生物功能紊乱如失眠易醒、恶梦惊吓、食欲不振等。
2.情绪方面:情绪失控,痛苦、悲伤的感受。无法解脱这些负性情绪体验带来的抑郁、焦虑、无助绝望感和自尊心受伤。
3.认知方面:难以置信,不接受现实;思维回闪;自我价值受损。
4.行为方面:生活作息无规律;社会功能无法维持,人际关系紧张等。
(二)鉴别诊断。具体如下:
1.与精神病相鉴别。按区分病与非病三原则,该生“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没有感知觉异常、逻辑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根据许又新关于诊断神经症标准:失恋情绪困扰一周,评1分;有意识求助他人的帮助摆脱痛苦,评2分;社会功能受到轻微损害,学习略受影响,评1分,总分4分,故该生心理冲突属于常形,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生失恋一周,情绪困扰没有持续2个月以上,情绪反应的内容无泛化,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干预过程
本案例以贝尔金提出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为理论依据,针对心理危机过程的冲击期、防御期、成长期分别对应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换模式三种具体干预模式。每个模式有其具体的侧重点和实施内容。
(一)第一次干预。求助者在失恋的第八天,主动寻求咨询师帮助,咨询师了解情况后首先采用平衡模式进行干预,帮助个体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
1.主要策略。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安慰和鼓励,帮助宣泄痛苦情绪;关键在于倾听,多沟通,了解主要问题。
2.家庭作业:睡前运用放松法平复身心。
3.干预总结。(1)了解情况,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确认其是因失恋导致心理危机,判断其所处的心理危机阶段,引导其学习放松技术,调节情绪。(2)自杀可能性评估:通过摄入性会谈,确认到其自杀危险性比较低,但仍然需要持续关注。
(二)第二次干预。基于求助者的反馈,经过放松技术的运用,其身心应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是由于事件和围绕该事件境遇的错误思维而导致的,并非事件或境遇本身。那么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树立理性的认识,强调面对现实的态度,个体就能获得对自己生活中的危机控制。
1.主要策略。确认求助者在恋爱事件中的依恋特质,因为高焦虑倾向型依恋特质者通常采取逃避、防卫或停止任何信息进入应对负面刺激事件,并习惯消极归因,咨询师针对该应对方式归纳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其调整认知以应对危机。
2.咨询片断。经过摄入性会谈,了解其家庭和父母教养背景,得知其对父母亲子依恋关系的冷漠,判断其高焦虑倾向型的依恋特质
咨询师:失恋之于你意味着什么?(咨询师控制会谈方向)
求助者:我觉得生活失去了重心,对感情没了期待。到现在我还不敢相信他敢就这样丢下我不管,我恨透了他的不信守诺言。我们之前那么好,怎么能说分手就分手!(传递了三个信息:第一,灾难化;第二,否认现实;第三,绝对化。)
咨询师:那照你这么说,你们现在分手是偶然,你们一直好好的在一起才是必然,对么?(用释义的方法引导求助者思考自身)
求助者:我就是觉得我们既然之前在一起那么好,就不能因为距离而分开,所以我要一直缠着他、和他闹,直到他跟我和好。
咨询师:那你小时候有没有过特别想要一样东西,但是父母并不打算买给你的经验?
求助者:恩?(对咨询师突然间转换话题感到迟疑),记得是有的,比如说漂亮的布娃娃……
咨询师:那你用什么方式去要,最终得到了想要的布娃娃么?
求助者:我会大哭大闹的去吵他们买,但我父母很严格,从小就不宠我,往往会被严厉喝止。
咨询师:那就是了,就像小时候那样,有些东西我们很想向父母索取,但是哭闹不但无济于事,甚至会为自己招来警告。那把你那套哭闹的方式放到感情中,你去痴缠一个变心的男孩子,任性地乞求和好,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么?这也许会带来像小时候的失落和苦果,无疑会让你更加心痛、受伤。
求助者:(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段时间)你说的道理我听懂了,可是,我还是放不下,我不能忍受我俩原本的爱情就这么结束了,我到底该怎么办?(再次提起的绝对化的信念:爱情不该逝去)
咨询师:首先,恋爱受挫总会有段适应的过程,但是你觉得两个人永远在一起不分开才是可以接受的结局,那总有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分手的情侣,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求助者:这难道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咨询师:(点头表示认可)对我们的恋爱有良好的期许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能保证结局都能如愿,生活有很多可能性,认为爱情只能有一种结局是绝对化和理想化的想法。
求助者:……(若有所思)
在咨询师耐心的引导和不断的面质下,求助者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绝对化、灾难化、逃避现实等不合理信念及因此导致的心理危机,并学习了正确看待问题的方式,答应配合咨询师用理性的观点去代替不合理观念。
3.家庭作业。与不合理信念做辩论,用理性认识替代不合理的观念。
4.干预总结。帮助求助者认识和矫正因失恋引发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失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着力于可以改变的因素,增强其危机应对能力。
(三)第三次干预。采用心理转换模式进行干预,评价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求助者选择替代行为、态度和获得社会支持的方法,从而实现生活的自主控制。
1.主要策略。引导求助者探讨关于调整自我、调整人际关系和调整积极的心态的话题,并和求助者为这段恋爱受挫的经历总结出一个有利于她自我实现改变、自我成长的理由,激起求助者迫切改变现状的愿望。
2.家庭作业。列出失恋对自己的启示,经历心理危机后的成长,调整心态的策略,以及列举出自己可以信任、倾述的人。
3.干预总结。帮助求助者调整自我,重新定位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并通过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以重新建立生活的重心,调整心态,用建设性的视角看待失恋。求助者对于心理转换模式指导下的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建议和启发性的视角有比较好的反馈,有尝试改变的意向。
(四)第四次干预。巩固与意识化。与求助者探讨调整自我、调整人际关系和调整积极的心态的话题的有效方法,走出封闭心理,建立人际关系,促进健康、规律的学习生活,进而实现心理危机的矛盾转化与心智成长。
(五)第五次干预。对该生的改善以及进步给予鼓励与肯定,再次心理测试确定该生心理危机干预成果,结束咨询。
五、危机处理的效果评估及反思
(一)危机处理的效果评估。具体如下:
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抑郁、焦虑情绪明显减轻,失眠症状有所改善;能够正常从事学业和参加集体活动,愿意与人交流,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2.心理测试结果。SCL—90测查结果:总分142,抑郁1.8,焦虑1.6,人际敏感1.5,偏执1.8,其他各因子分也均小于2,量表测试结果前后对比如图1。
(二)危机处理的反思。心理危机是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适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引导,能够有效帮助求助者迅速做出恰当的反应,维持正常的生活日常,从而获得经验,实现自我的成长。因为,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是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上,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的影响。他们需要时间去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就能够逐步得到改善。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心理危机过程冲击期、防御期和成长期的周期规律,立足于帮助求助者平稳渡过冲击期,理性渡过防御期,最后有所体悟的经历成长期,便能够有效转化心理危机,使其成为求助者的重要成长事件。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张日昇.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