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016-05-11李蓉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蓉

【摘 要】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强大动力,探讨通过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推进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31-03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胜任力的体现。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赛尼·M.斯潘塞在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论中,将个人胜任素质分为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等五大类型,并以冰山为喻,将知识技能视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即显性素养;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则是潜在水面下的冰山,即隐性素养。两者构成的“素质冰山”,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多重要求,深刻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

一、职业素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是青年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在大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就业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状况,是很多高职学生重要的人生诉求,也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意味着良好的职商和职业胜任能力,是融入职场的关键。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学生的职商,使学生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技能,积累融入职场的基本经验,提高职业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做人做事的水平,从而赢得发展机会,实现职业理想。

(二)职业素养教育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用人标准也越来越严。国内著名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可思的一份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在录用员工时,尤为看重学历、技能之外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社会诚信度、团队合作意识、奉献意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这表明企业录用大学生不仅看重其“做事”能力,更看重其“做人”水平。员工的职业素养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需要。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职教育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内在地包含了职业素养的要求,对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学生就业和事业走向成功有重要意义,是打造优秀职业素质人才的思想武器和强大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涵养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层次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常抓不懈的教育培养,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它凝聚了国家的“精气神”,彰显了社会的“真善美”,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辨别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提高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唤醒职业道德良心,并将职业道德信念转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及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及方式。高职学生在职业意识方面存在自主意识强而团队意识弱、职业定位过高而求职能力不足、关注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责任意识淡薄而功利因素突出、向往发达地区而冷落偏远地区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成才目标和行为准则,增强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责任担当,使行为趋于理性而不迷失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端正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态度,是企业遴选人才的首要标准。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在个人的成功因素中,主动、努力、乐观、责任心等积极的态度因素比例达80%左右,而人际关系、职业技能、天赋机遇等因素相加仅占20%左右。这表明工作态度就是职业竞争力,决定事业成败。敬业和诚信是最积极最完美的职业态度。爱岗乐业,忠于职守、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敬业的要求,诚实劳动、诚恳待人、讲究信用、恪守承诺是诚信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职学生正确理解敬业诚信,以良好的职业态度奠定成就事业的品质基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激励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精神动力。职业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保证职业活动完成的专业能力和本领,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对求职成败和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影响。职业技能有严格的规范,练就娴熟的职业技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而不投机取巧、刻苦钻研而不敷衍塞责、善于思考而不畏首畏脚、勤学苦练而不患得患失,才能成为“能工巧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三、以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既不是纯知识性素养,也不是纯实践层面的技能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高职的办学特点,构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模式,使职业素养教育全覆盖、全贯穿。

(一)以课程设置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础,要搭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坚持理实一体,使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依托高职的三门思政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据企业的用人标准,重点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涵养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

2.专业教育为支撑。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形式,向学生渗透职业方法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要求,掌握技能规范。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有针对性地开设行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3.就业指导教育为抓手。加强就业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端正职业态度和择业观念、掌握求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职场的能力;加强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自我认知,理性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有效转变。

4.人文通识教育为载体。人文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职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要突破单纯的“专业视阈”、“技能视阈”,构建“大人文”课程教学体系,推动实现人文通识课程资源共享、方法互鉴,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涵养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二)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在校园文化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提升不能只在课堂上坐而论道,要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养成。

1.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培育职业精神。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企业家讲堂”、“校友论坛”、企业文化宣传日、校内外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在入职前耳濡目染了解企业对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要求,努力塑造自我。

2.开展品牌化的校园文化讲座,开阔学生视野。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精英在“名家讲坛”讲学,与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交流;鼓励教师在“人文讲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通过高品位有深度的讲座,使学生视野得以拓展、心灵受到启迪。

3.开展文化体育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高职学生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通过音乐会、合唱节、读书节、电影节、运动会等格调高雅的文艺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唤起其内心的美好感情,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4.开展健康的大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重要渠道。建立大学生社团导师制度,让有特长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社团导师,指导社团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社交技能、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力等素养。

5.开展各种比武竞赛,提高职业能力。赛事可以使学生感受职场情境,锻炼职业核心能力。通过技能竞赛、创业项目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真实体验职业的技术规范和能力要求,感悟创业必备的素质能力,培养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素养。

6.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锤炼学生品质。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打造校园志愿服务品牌,为校内外提供义务服务,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推动学生跳出“小我”、融入“大我”,锤炼意志、升华境界,提高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自强自立意识、就业创业意识、互帮互助意识。

(三)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在顶岗实习中体验职业素养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以企业需求为目标,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最直接的路径,一般安排在大三最后半年或者一年中进行。顶岗实习与一般意义上的实习实训不同,学生有“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能够真实体验企业岗位要求,学习岗位技能和操作规程,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和发展前景,熟悉职业环境。通过顶岗实习的职业磨砺,使学生技能得到提高、意志受到磨炼、思想得以升华,成为“被需要”、“受欢迎”的人。

(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在制度建设中推进职业素养教育。提升职业素养、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职的永恒主题,建立和完善素养教育的长效体制机制是职业素养教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保障。

1.完善校内联动机制,形成校内育人合力。一是上下联动。成立专门机构,学校主管领导亲自挂帅,成员包括学工处长、团委书记、二级学院负责人、二级学院学生科长和分团委书记,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社团导师等,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组织领导保障。二是部门联动。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确保教学、实训、自习场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经费得到保障。三是网上网下联动。发挥网络优势,依托数字化校园开发学生素养提升工程管理软件系统,形成信息化管理运行体系。

2.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校企育人合力。一是完善合作办学机制。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邀请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教材。二是完善“双师”制度。通过“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办法,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推行“双主体育人”的导师制,由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分别担任专业导师和生活导师,企业派出一线技术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实行细化管理。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灵活的考评体系。一是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尤其注重过程性考核,教学不唯分数论,实习不唯报告论,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如出勤率、学(实)习态度、团队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都纳入考评范围。二是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相结合,共同制定考核质量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奏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强音[N].人民日报,2014-06-2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38

[4]李开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人民论坛,2010(26)

[5]李军雄,曾良骥,黄玲青.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