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2016-05-10雷长青

卷宗 2016年3期
关键词:革命性

雷长青

摘 要: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巨大堆积,物化现象无处不在,且已内化为一种意识,即物化意识。这使得人们眼界狭隘,只注重追逐物质利益,社会关系被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质所掩盖,使人们获得对现存社会的肯定与妥协,失去评判的革命性与超越性。卢卡奇进而提出总体性理论,希望通过渴望总体性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热情,克服物化。

关键词:物化理论;物化意识;革命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20世纪初,卢卡奇是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他于1923年发表他的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一书被视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仅从书名上已可以看出“阶级意识”在卢卡奇思想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卢卡奇提出的物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进一步提出了克服物化的总体性理论, 本文将主要对卢卡奇著名的物化理论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1 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和背景

1,“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现实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没有垂死,相反,又进入空前稳定的阶段。而在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都相继遭遇失败“[1]。 卢卡奇认为当资本主义最终的经济危机爆发时,革命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将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形态的成熟,也就是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系统的对异化问题进行了表述,这是马克思早期谈到异化问题的重要著作。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时,显然继承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虽然卢卡奇在发表《意识》时尚未读过马克思的《手稿》,但他所以理解的“资本主义人的社会存在问题”,实质上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问题相类似。而卢卡奇在《意识》中把“物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来考察,成为自己哲学思想的独特内容,这是卢卡奇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的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

2, 卢卡奇写作《意识》的时代,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工业化相继在各国完成,科学技术不但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极不平衡, 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化, 例如,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批判理论。所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没有简单重复马克思的思路,而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基础之上,从对当时科学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经济的解剖出发,阐述物化概念,并追溯到劳动的异化。

2 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是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必然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生产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这种物的形式,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所掩饰。仅从这一点上看,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第四个方面,即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2]。 卢卡奇在《意识》中认为,劳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断地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人性格上的倾向。这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和分工相互作用的体现。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化现象无所不在,不断加深,其结果是物化结构内化到人的意识之中,形成了与现状认同的物化意识。这种物化现实和物化意识使社会进程支离破碎,丧失了历史的总体性,这是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因素。从这一分析,卢卡奇得出结论,要扬弃异化,就要依赖与历史的总体性的生成,而总体性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自觉。”[3]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卢卡奇是从批判商品拜物教这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视角开始对“物化”现象的分析的。“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4](P.224) 他的物化理论具体表现在:

1,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劳动对象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只有在为了生计被迫出卖劳动力时,才能参与劳动活动,与劳动对象发生直接的、客观的关系,劳动者成为劳动过程中的客体,被迫忍受劳动过程的商品化和简单化,自身的能动性被埋没,从而被劳动过程“物化”了。这种劳动活动再也不是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不会给劳动者带来快乐,它要将劳动者退化为物,成为由物来支配、用物来衡量其 价值和尊严的物。

2,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质关系所掩盖,人们之间的联系只存在与物质关系之中,劳动交换关系上就蒙上了一层物的纱帘。人们对商品的崇尚和追求,使人们的目光愈来愈短浅,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物和物的关系,而忽视对未来前途的思考,忽视对人类很多更具价值的事物的追求;

3,资本主义社会失去其整体性,社会生活分解为一块块碎片,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商品交换的作用,人们的职业愈益专门化,其生活局限在狭小范围内,无法与外界联系,缺乏沟通与交往,人们丧失了对整体景象把握的能力,更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变得日益与社会脱节, 正如卢卡奇所说:“技能的专门化导致了对整体的每一个想象的破壞”;

4,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的物化,物化意识侵入人的内心世界。人们开始丧失批判的本性,只是尽一切努力来与现实社会取得共存,去适应已经的存在。追求物质,已内化为一种意识,人们不再想着改变现状,进而丧失革命性。在资本主义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本身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一切劳动都以一种机械化、标准化的方式来处理,劳动者的精神意识受到机械化的压抑,从整个人格中分离出去,变成一种物品。进步的理性主义要求认识整个存在,但随即碰到了它不可克服的限制与障碍:资产阶级的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在资产阶级传统哲学中,表现为“每一种作用都说明了抽象的、形式的、理性化的‘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界限和一种局限”。 [5] (P.182)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的社会存在便被当作既定的事实加以接受。接受既定事实在卢卡奇看来即是对现存社会的肯定与妥协。因此卢卡奇认为,物化在全社会普遍化直接后果便是物化内化,而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变成一种物化意识。用一句话概括卢卡奇的物化意识,即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一种意识状态。

3 结论

卢卡奇把物化意识看做是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物化结构当做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质命运而加以遵循与服从,进而对现存社会加以肯定和妥协,由此人丧失了主体内在的批判和超越维度。卢卡奇认为由于整个社会处于异化状态,资产阶级思想家要靠自身来克服物化意识,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因此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要扬弃物化,关键在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改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理解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就获得了自我意识,这时,通过无产阶级实践从总体上彻底改造社会和自身,因此,自我意识就是“革命过程本身”,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在其中融合为一体。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与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联系起来,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就太过片面化了,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属于革命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尚可。同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在所谓物化的前提下追逐物质利益,并进而内化成为一种生存意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觉醒面对这种现状的时候具有多少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 曹玉文.西方人看马克思主义[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衣俊卿. 20世纪的文化批判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0.

[5]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猜你喜欢

革命性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为女装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法国偶像
“工农兵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性”重构
“这是革命性的”:新的网上书店联手众独立书店抗衡亚马逊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毛泽东人民主体文化思想的三重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两个维度
五维数据存储对档案工作的革命性影响
引发IR的革命性突破——评测瑞丰红外RE30系列
第二媒介时代涂鸦文化的功能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