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慕课”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2016-05-10吴昊张蕾李玉芝
吴昊 张蕾 李玉芝
摘 要:简述国内外已开展的信息素养慕课的情况,分析了传统信息素养课与慕课的优点与不足,并就如何运用慕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慕课;MOOC;信息素养教育
慕课,即英文MOOC的中文译音,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以其规模性、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等特征为教育界广泛认可。信息素养课程不仅要引入慕课的理念,更要深入研究慕课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尝试慕课与现行信息素养教育结合的各种可能。
1 传统信息素养课与信息素养慕课的比较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引入到信息素养教育中,不能简单的跟风而动,我们必需深入研究慕课的普适性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特殊性,通过辨证的思维以及实证的研究,取慕课之“长”,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之“短”。
1.1 传统信息素养课的长板与短板
高校是开展信息素养课的主要阵地,传统的信息素养课(以下简称“传统课”)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资源配置、社群交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①在授课方式上大多为小班授课,每班30人左右。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②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已经在很多高校开展了很多年,教师文检课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可以指导学生在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源。③在资源配置方面,图书馆会提供专门的信息素养课教室,电脑、投影、网络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可以利用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进行上机操作练习。④在社群交流方面,小班授课利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互相答疑解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小组讨论。
然而,传统课受课时短、师资力量有限,课程内容单一等方面的限制,其不足也显而易见。①很多高校的信息素养课对本科生来说只是选修课,课时一般只有16-32学时,只能学习一些浅显的知识。②高校的信息素养课教师大都是图书馆员兼任的,信息素养课不隶属于哪个教研室。很多信息素养教师几乎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也没有进行专业进修和深造的机会。③很多高校的信息素养课程局限于新生入馆教育和信息检索课两方面,数据素养、媒体素养、信息安全、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就鲜有高校开展。使用的教材缺乏时代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丰富,教学组织保障体系松散,这些都制约着信息素养课的教学效果。
1.2 信息素养慕课的优势与不足
“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是慕课的三个主要特征。信息素养慕课(以下简称“慕课”)相比于传统课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规模”体现在学生的规模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设的慕课“Library Advocacy Unshushed : Values, Evidence, Action” 2014年2月第一次开课就吸引了约5200名学生 [2]。“大规模”还体现在慕课建设的参与者众多,既包括国际一流大学,也包括世界知名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随着慕课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在线教育平台。
“开放性”体现在学习对象的“零门槛”准入机制,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了传统大学的壁垒,促进了信息共享,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开放性”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定义,信息素养的概念正在逐渐扩大,数据素养、媒体素养、视觉素养等也被纳入到信息素养的内涵之中,因此信息素养课的教学内容也必需随之扩充和更新。慕课的引入拓宽了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最新教学成果,也能使学生学习到最前沿的信息素养知识。
“在线学习”赋予了学习者时间上的灵活性,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学习,不受地域限制,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学。慕课不是单向的提供课程教学资源,它也很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学习者之间会通过互评系统来对他人的作业做出评价并给出建议,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尽管相比于传统课,慕课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十分具有吸引力,但其发展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慕课的高退出率现象一直引发着人们的关注,注册的人数成千上万,完成者只有百分之几的情况十分普遍。有研究指出,慕课高退出率的原因主要包括“慕课学员受教育的背景和学习目的不同;授课以英语为主,对多语言支持不够;课程设置存在缺陷,学习分析层次较低;网络覆盖率低,在线学习不便利”等原因[3]。
慕课的制作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拍摄视频到后期制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慕课运作需要提供的资金保障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教学团队得不到资金支持,慕课就很难持续开展。
慕课的版权问题也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慎重解决好的问题,一门慕课会引入量大的图片、图表、数据、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如果不是公开获取的开放资源或内部资料,就要涉及到版权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要发生版权纠纷,产生法律风险。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图书馆设有“版权图书馆员”职位,可提供版权咨询、寻求许可、许可谈判、审核等方面的版权服务,而我国具有法律知识,能够解决版权问题的图书馆员则十分稀缺。
2 运用慕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传统课与慕课互有短长,虽然慕课得到了世界各国学习者的欢迎,但断言其将取代传统课,产生颠覆性变革的论断恐怕言之尚早,慕课的引入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2.1 全慕课形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既包括通识教育又包含专业技能,相比于专业技能,通识教育更适合全慕课教学。例如Udemy制作的慕课“苹果平板电脑素养101”就是典型的通识教育慕课,学习对象可以是任何一个苹果平板电脑用户。再比如,图书馆可以将读者入馆教育制作成慕课,将馆舍布局、馆藏资源、读者守则等以慕课的形式呈现。简单,易学,受众广大的课程是最适合以全慕课的形式开展的。反之,如果某些知识,利用谷歌或百度等搜索引擎就能轻易获得,那么就没有必要消耗人力物力去将其制作成慕课。而如果制作的慕课并没有广大的受众,或者课程难度太大,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学习者不能完成该课程,那么也应该考虑该课程被制作成慕课的时机是否成熟。
2.2 混合教学模式
信息检索和数据库使用技巧类课程的需求者大多是科研人员、教师、在校学生等,这类课程各高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能引入国内知名学府的名家来讲授,必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类课程需要学生结合理论进行上机操作较多,且上机操作中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面对面的进行解答,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指导,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耐心和学习效果。此类课程建议以慕课为主,辅以传统课,让本校教师根据名家的讲授,结合本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特点,或深化内容,或答疑解惑,让所学知识更好的为本校学生吸收理解。如华南农业大学的信息素养课程引入了“爱课程”网《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和《信息检索》两门信息素养慕课[5],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网上自学、课堂答疑、小组讨论等模式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加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对于改善该校信息素養课程课时不足,师资缺乏、师生课下交流不充分的现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结语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必需循序渐进的将其引入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来,切不可急功冒进,急于求成,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慕课本土化的最佳路径。同时借鉴国内外已经开设的信息素养慕课的经验,结合传统课和慕课混合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激发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我国民众的信息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燕桃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 (4):21-27.
[2] 冯昌扬.“图书馆宣传一直未曾停止:价值、迹象和行动”MOOC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6(2):114-120,126.
[3] 叶海智.慕课高退出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8-9 .
[4] 欧群.MOOC环境下混合式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14):85-89.
作者简介
吴昊(1982-),女,馆员,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