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求异思维初探

2016-05-10王连玉

速读·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求异思维创造思维创新性

摘 要: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为了更好地剖析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二、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三、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

关键词:求异思维;创造思维;创新性;开拓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甚或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这里笔者仅就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谈一点管见,抛砖引玉。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相因的体系中解放出来。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

为了更好地剖析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學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

教学一致性原则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各科教学或多或少有求异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不够突出,重视不力,教学方法不得体,历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单一性的教或学有悖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只是强调,只有认识并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历史教学求异思维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语言。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不仅需要有生动、形象、丰富的感性材料,尤其需要学生自我逆向性创造思维的密切协同配合。通过求异思维教学,便能发现这种思维具有凝聚、交融、互补和反馈等多种功能。

二、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

这种同步共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范围广,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三是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将同步共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的训练后才能准确地去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为什么高考文科考生有人面对历史材料分析题、问答题总感到棘手,以至很被动?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中缺乏大胆的创造性、求异性,总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常规性的思维框架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教师虽然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求同思维即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求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出现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在增强自身的求异思维功能的同时,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运用求同思维,分析便能透彻全面,还便于寻找规律;运用求异思维,分析便会精辟新颖,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

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如讲英国工业革命,如果教师一反传统型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教学,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探索求新的人。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统的因果联系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抑制的“休眠”状态,而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则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辐射性的思考,提出大胆的设想,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笔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碰到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求异思维的信息反馈。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

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作者简介:

王连玉;出生年月:1970;性别:男;籍贯:河北省承德县;工作单位: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第一中学;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

猜你喜欢

求异思维创造思维创新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