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2016-05-10马红珍
马红珍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现状,阐述从传授性到理解性、从指令性到计划性、从随意性到逻辑性、从短时性到长时性、从单纯性到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总结了教学体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我们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我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学十几年了。十几年的数学教学生涯,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大不相同,根据环境、学习方法和学习科目设置的不同,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1 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的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学习要求、思维方式、学习时间、知识范围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方法的不同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是以传授性为主,而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是以理解性为主。
由于小学本身知识量少且时间充裕,所以小学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讲解也更详细具体。但初中科目增多,教学的时间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必然要改变授课的方式。
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2.学习要求的不同
小学数学学习要求是以指令性为主,学习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学生只要完成老师下达的简单“学习指令”就行。而中学数学的学习要求是以计划性为主,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并且有计划地学习。一般的学生只是单纯完成学校和老师交给的作业就觉得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有预习课本的学习习惯。
3.思维方式的不同:
小学生思维方式是以随意性为主,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性为主。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科的变化,原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随之改变。原本可能通过短计划就能实现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到了初中之后则要培养学生制定一周学习计划和安排一周学习任务的习惯,要求学生有一个“长安排”的计划,才能实现。
4.学习时间的不同
小学生学习时间是以短时性为主,而初中学生学习时间是以长时性为主。
小学生的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而升到初中后,到校时间提前了,下课时间又推迟了,上课时间由30分钟调整到了40分钟,甚至45分钟,我们要做好学习时间调整的准备。
5.知识范围的不同
小学数学知识范围是以单纯性为主,而初中数学知识范围是以多样化为主。
小学和初中面临的任务和学科学习的内容差异很大。总体来看,小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作业量小,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
到了初中,多出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几大学科,而且知识系统性比较强,需要学生课后花时间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导致成绩下降。
2 教学对策
根据上述对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学生现状分析,我们采取了从传授性到理解性、从指令性到计划性、从随意性到逻辑性、从短时性到长时性、从单纯性到多样化等教学对策。
1.从传授性到理解性的教学策略
从传授性到理解性的教学策略就是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眼看、手写、记住,而到了初中,要求学生对知识充分理解,并学会用思维去分析这些知识点,还要自觉地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课堂专心,勤于思考。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对于老师而言功夫做在课前,而学生要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自己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及时小结,温故知新。一是要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错题本,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2.从指令性到计划性的教学策略
从指令性到计划性的教学策略就是学会预习,提高学习主动性。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往往不重视这个环节,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3.从随意性到逻辑性的教学策略
从随意性到逻辑性的教学策略就是培养学生做一周学习安排。
初中数学是一个“换脑”的学科,它能把学生的“小学生思维”转变成“成人思维”。当学生思维不严谨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严谨;当学生的反应不灵敏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锻练,学生的反应就会变得十分灵敏;当学生的思维没有逻辑性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练习,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逻辑性极强。要学好初中数学,一定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富逻辑性,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小学时,当学习“用简便方法计算式”时,方法无非就是那样几种,老师也会带着学生多次练习在这种重复的练习中,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白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但到了初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也许一节课,学生仅仅就学习了这样一个数学概念: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当学生看到对应的练习题目时还会不知所措,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不小于60度,问这个多边形至少会有多少条边。”这是八年级数学中的一道题目,这道题目的考查点只有一个,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它考查更多的是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从短时性到长时性的教学策略
从短时性到长时性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考虑如何节省时间,培养耐力。
初中学习时间的增长,家长的应对方法是对那些比较好动的小孩进行习惯上的纠正,比如之前学生只能在位置上坐10分钟,现在可以开始训练学生安静地坐上15分钟甚至20分钟。
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科学教育。既不能把他们看做年幼无知的小孩,也不能把他们看做日益长大的少年,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实施科学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大量事实表明,初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小学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降低。相反,小学时期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很多都后来居上,成绩大幅提高。所以初一的学生成绩可能上的很快,也可能下降的也很快。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对初一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一定会顺利地渡过中学阶段。
5.从单纯性到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从单纯性到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别偏科,多看看基础科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偏科现象过于严重,现在就应开始纠正学生的偏科习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看与基础科学相关的书籍,涉猎这方面的知识。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多翻翻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指导读物。
3 教学反思
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持续的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过去的观念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1.“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2.“在活动中学与教”——关注学习过程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创设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
3.“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参考文献
[1]谷米,中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衔接现状调查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吴俐俐,中小学衔接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议——以数学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许桂兰,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2008.
[4]李琴,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
[5]黄训志,谈怎样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J],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