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2016-05-10程雯静
程雯静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特征、影响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及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以期艺术类毕业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市场需求;高校;艺术专业;就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艺术类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率却很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艺术类毕业生缺乏较高的就业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特征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有着很大不同,他们的专业特殊、个性突出,因此在就业上也表现出自身所独有的特征:
(一)职业选择自由,灵活就业率高
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艺术类大学生比较特殊,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思想自由、开放,不愿使自己的人身自由受到管制和约束,长期以来形成了特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艺术类毕业生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体现在就业方向和就业层次上,由于他们的专业较为特殊,在职业选择上比较自由,这就使得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
(二)就业面较窄,各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非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注重的是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他们更愿意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职业。艺术类毕业生则有着很大的不同,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社会大部分行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量极少,造成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很难实现对口就业。
(三)自愿性待业者居多,二次择业现象普遍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部分具有良好口碑的用人单位其所需的人才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不相适应,一些私企由于各种制度的不完善,无法得到艺术类毕业生的青睐,而且由于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方向和就业层次的选择上比较自由,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身将来从事的职业期望值过高,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随意找一份工作,这就使得大量的就业机会擦身而过。
(四)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突出
针对高校艺术生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间接影响到了艺术类毕业生的思想意识,使其产生了矛盾的就业心理。高校艺术类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认为所学专业热门,社会需求量大,对自己所学专业盲目自信。在就业过程中,艺术类毕业生发现现实跟自身的理想存在着一定差距,难以找到符合自身期望值的工作,并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但是面对日益激烈化的择业竞争,当遇到挫折困难,他们只会怨天尤人、产生自怨自艾的心理。
2 影响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高校艺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仅是依靠学校和学生自身来提高的,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体来说,影响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社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渐减少,众多艺术类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目前,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虽然这一举措拓宽了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但是这种就业制度需要国家建立配套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措施,但目前政府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二)学生择业观存在缺陷,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首先,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观特点突出。择业观是艺术类毕业生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使得艺术类毕业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择业观,过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价值取向逐渐偏向于个人主义思想。
(三)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性
首先,高校缺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系统理论。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就业力理论。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身存在众多问题,针对毕业生开展的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通过有限的就业指导课程来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的,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为确保艺术类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高校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艺术类毕业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具体来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加强就业指导,提高艺术类学生就业力水平
就业指导对提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有着重大作用,首先,高校开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毕业生的信息技术指导、思想心理指导、走向社会指导等。高校就业指导要融入以人文本的思想,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提供职业信息、模拟训练等,同时还要帮助艺术类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取向。其次,高校要建立一套有利于艺术类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长效机制,深入挖掘艺术市场,拓宽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二)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加强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高校要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对课程体系做出合理的调整,不断培养艺术类学生社会所需的能力。
(三)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早接触社会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因此艺术类专业有着极强的市场性,要时时刻刻与市场、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不断提高社会所需的自身能力。同时,艺术类毕业生要在接触社会过程中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最新动态,把社会需求作为提高就业能力的根本出发点。
(四)国家整合资源,加大对艺术类专业学科设置的重点扶植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要加快艺术类学生社会评价机制的创新。目前,我国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创造性、文化素养、竞争能力等,为了确保艺术类毕业生在市场需求下更好的就业,评价体系中还要注入艺术类毕业生自主自立的品格、持续发展的潜力等,同时还要加入人文素养教育和哲学教育,使艺术类毕业生能够以更高的高度去触摸艺术的本质。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有着很大不同,他们的专业特殊、个性突出,在就业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国家、高校和学生个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玉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孙明.试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3)
[3]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7)
[4]韩晓曦.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