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好中学历史的“三个”关键因素
2016-05-10赵敏岩
赵敏岩
摘 要: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这样,把教师的教放到第一位,将学生的学放在第二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历史影响和评价讲清楚,作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用思考,只要将老师教授的知识记住就可以了,因此历史学习就变成了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学生识记知识的过程,背诵和记忆成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法宝。这种做法极大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只起到了留声机的作用,没有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更没有自己的主张,这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距甚远。更有历史老师对初中历史教学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备课,如何去教学生。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好中学历史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教好;中学历史;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教学同样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首先要深刻认识新课程对历史学科的规定,即:“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的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我经过对新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认为历史教学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一、注意把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时势造英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人物、时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总的过程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是必然的,它是由敌我双方矛盾的根本特点及其变化的总趋势决定的。但是,由前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的具体时日、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最后胜利哪一天到来等等,又具有偶然性,它受着国际国内许多复杂条件的影响。总之,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时,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二、要善于通过现象探究本质
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探究事物的本质。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存在。如: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前者是顺应民心,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后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同样都是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明清则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其本质也在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才华,后者却让文人禁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中。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吃透教材进而优化教法
教材是历史知识的载体,教学方法则是传授知识的手段。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准确了,才能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的历史,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然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纲要法或者演示法(使用投影仪、录音、录相等电教手段),哪些内容可以又采用参观(参观各种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事迹展览)等。总之,只有通过教师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法”,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历史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情境教学法”能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总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扬已之长,避己之短。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的教学要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历史教育价值,就应该从以上三个关键因素入手,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结合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