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沉潜 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
2016-05-10张庆
张庆
摘 要: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不应成为广大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展现其教学方法的秀场,而要立足于文本,沉潜于文字,探究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审美需要的教学内容,从细微之处出发,纲举目张,品味差异,提高思维高度,拓宽审美宽度,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真正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在阅读中感悟,在鉴赏中成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解读;沉潜;细微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使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应该思考摸索的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独特”的教学方法中。这样做的结果是,大量文质兼美文本的内在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学生的阅读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不必要的讨论,热闹过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诟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角度看,这里的‘教学指教学方法,‘语文指教学内容。
比如,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大多数老师会通过朗读,点拨等方法启发学生找出描写梁任公的语段,让学生感受一代伟人的风采。这也基本被定义为文章的“教学内容”。而这能否成为解读的重点?作者写主人公的外貌及言行,字里行间不含蓄,不委婉,“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等主观性很强的语句,非但不让读者反感,反而丰富了读者心目中人物的形象。“这种极具个性的写人手法何以能取得出色的效果,这正是值得解读的文本价值和美感。”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感怀,纪念,选用了文白夹杂的语言,不但没有矫揉造作之嫌,反而显得文章语短言长,意境高远。
孙绍振在《解读语文》里曾这样表述:”习惯于以读者的身份,就只能被动接受,真正要进人深层,就要化被动为主动。光是看明白了人家这样写还不够,还要追问,为什么他不那样写?”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加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读不出文体风格的讲究和意蕴。要学会沉潜到文字里面,探寻那符合人文精神的内在价值。
1关注细微纲举目张
《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散文历来颇受关注,老师大都将教学重心放在文章4、5、6三段的语段赏析上,引领学生感受写景状物的精彩,意境的朦胧,体验淡淡的喜悦。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一切都归结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句,总觉得不大妥当。月下荷塘的优雅幽静之美,荷塘上月色的朦胧柔和之美以及荷塘四周热闹和谐之美,作者这一独特的审美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他的不宁静。其实作者在文中已有了交代——“今晚在院子里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李,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一句话细细斟酌,大有深意。文章所着力描摹的,就是一个“另有一番样子”的荷月世界,在4、5、6三段中,几乎所有的景物都一改平时的模样。而在这之前,已经构建了不同于往日的人文环境。荷塘边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路边不知名的树“蓊蓊郁郁”的,而“今晚却很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作者由一个“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平常人变成了只爱“独处的妙处”的超脱者。所以,后面景物呈现出的独特的“丰姿”,也就容易领会了。
2品味差异拓宽视野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随着黛玉的行踪,我们领略了宁荣二府的豪奢。但仔细分析,二者又有所不同。相比起宁国府的宏伟华贵,荣禧堂的陈设颇为独特:一方面是无处不在的贵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满目的金钱蟒的绣品,条褥;另一方面又有半旧的引枕,半旧的坐褥,可见王夫人所住之处的寒酸。如果将这种摆设简单理解为怀旧,那未免过于肤浅。正是因为“半旧的”所暗示的年代感,才让读者体会什么是一种世代沿袭的富贵。“梅花式洋漆小几”“文王鼎匙箸香盒”“汝窑美人觚”,日常生活用品中透着雅致,富裕中流露出自然,就连那些丫头婆子,让见惯了大场面的黛玉都不禁感叹“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
3咀嚼文脉提升高度
《囚绿记》,这篇散文的题目就足以形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但这是否构成了文本的内在价值?笔者认为,对文字的咀嚼必须联系文章的思想主旨:借绿色来表达希望和坚贞不屈的品质。既然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那么在文脉的梳理上就要有所体现。文中除了围绕“绿”展开思路设置线索外,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可谓颇具匠心:绿影、绿色、绿友、绿囚、囚人。这一细节不容忽视,它恰恰是本文文脉的情感体现。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即使是墙角的一根常春藤叶也牵动了作者的情思。从“囚绿”到“绿囚”,简单的词语调换,却是作者从物到人的人格转化。随着情感的不断加深,常春藤逐渐成为“我”的挚友,它让我看到了生命和希望,更让我体验了永不屈服的力量。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浮出水面。
语文教学的基础是立足于文字本身的解读。“要真正深入到经典文本的深层,就是要尊重文本的主体”(孙绍振语)。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有时就潜藏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拨开云雾,沉潜于文字里面,去探究文字本身的联系,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阅读过程中领略智慧,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意蕴深厚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415页
[2]严景东.《文本解读的核心是发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11期
[3]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著.《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