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多校划片”
2016-05-10郭晓霞
郭晓霞
“多校划片”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和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4万所,在校生达1.38亿,在各级教育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为促进学校、区域均衡发展,从2013年开始,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并建立了复查监测机制,对已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地区进行监测和复查。截至目前,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达1124个,其中京、津、沪、苏、浙5省(市)已整体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均衡评估。
2015年11月26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教育部正在考虑推行“多校划片”,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王定华表示,将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同时加大查处力度,及时曝光择校现象,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
从教育部王司长的解读里,“多校划片”目的是能够改变“单校划片”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把学生入读小学初中由“一对一”变成“一对多”,最终能入读哪所学校由唯一答案变成多种可能,用“电脑派位”分配学生入读的学校,由此消减学区房的优势,解决家长过分追捧学区房、中介大肆炒作学区房的现状。
24个重点大城市:教育部“钦点”多校划片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
根据上述《通知》要求,多校划片会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多校划片的,应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其实,“多校划片”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在更早之前的2015年4月,教育部点名24个重点大城市100%的公办小学、90%的公办初中要实现划片入学,热点小学、初中的招生普遍推行多校划片制度。这24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福州、南昌、郑州、长沙、贵阳。
以北京为例,据媒体报道,2015年,北京100%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对择校冲动强烈的区域,则采取“多校划片”的方式,西城区和石景山区规定“有房家庭6年内只能协调1名儿童入学”,以期缓解“学区房”问题。
不过,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尚未完全实施“多校划片”。以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北京市海淀区为例,据海淀教委小招办言,目前该区很多地方的小学仍在实行“单校划片”,而接下来是否全部落实“多校划片”,还要等待具体政策出台。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多校划片”,各地家长都怎么看?
目前,长春、福州、厦门明确表示要“多校划片”,而沈阳和哈尔滨则明确表示暂不实行“多校划片”。对于“多校划片”这件事,大家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中国教育报》通过微信前不久就“多校划片”和“学区房”问题发布了调查问卷,有1323位用户参与了此次调查。
大部分用户认为学区房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产物
有41%的用户认为学区房的存在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24%的用户表示理解学区房的存在,能体现出家长是重视孩子教育的;21%的用户认为学区房会加重教育不均衡;12%的用户则表示购买学区房是因为部分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教育而采取的不正当形式。
(来源《新晚报》)
有网友就评论说,过去有学区房还能砸锅卖铁“拼房”搞到一个入校资格,没了学区房只能靠“拼爹”,由于师资分配不平均,即使不再有学区房,家长还是会削尖脑袋往名校钻。
丛胜日:“多校划片”不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多校划片”仍是治标不治本之举。从表面看,“多校划片”较“单校划片”好像是更进了一步,似乎找到了学区房降温的“法宝”,其实不然。从一个区域对应一所单一的初中或者小学,到一个区域对应多所中小学,这只是形式方面的变化,毕竟用“电脑派位”择校去了人为操作的可能,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习环境等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哪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设备优、社会公认地位高等,依然会在学生家长心里十分分明,还会为学校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
“多校划片”如同掩耳盗铃,难以改变择校热的社会问题。学区房热的背后是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角逐,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影响下,学生家长能花300万元买个卫生间大小的学区“蜗居”,就能花300万元打通人情壁垒把孩子送到优等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不解决,这种择校热的社会现象都不会消失。如果真正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让每所学校都相对成为家长眼里“一等一”的好学校,相信家长们也不会忙着凑热闹去择校。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务,学区房热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家长迫切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就学环境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解决学区房热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然,重视治本不等于放弃治标,能够做到标本兼治就更好了。
(来源齐鲁网)
敬一山:多校划片的前提是不折腾学生和家长
多校划片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其基本前提是小区附近有几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否则,家门口明明有学校,孩子却要被派位到更远的而且可能更差的学校,显然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现实中,满足小区附近有多所学校可选这一条件的地区,可能多数是教育资源集中的城市核心地带。这些学校即便质量有一定差距,但一般也不会太悬殊。所以多校划片对这些区域的影响有限,至于名校相对“独立”的区域,多校划片当然更无“用武之地”。所以,既要可操作,又要避免激发矛盾,多校划片的适用范围可能非常有限。endprint
多校划片意味着游戏规则更复杂,而越是复杂的规则,腐败可能性就越大,因为监督成本更高。原来划片入学,家长除了拼钱买房,可以暗箱操作的空间不大,因为“越区上学”容易被发现、被举报。如果多校随机派位,会不会出现更多的暗箱操作?
其实,多校派位依然是“治标”,是想方设法给家长择校增添障碍。应对择校这个老问题,还是要回归“治本”路径,也就是如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来源《中国青年报》)
邓海建:试一试,总比“坐而论道”强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首先得看到,相较于单校划片,多校划片从概率上加大了家长买房择校的成本,尤其是在楼市高烧不退的背景下,高房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学区房上的“投资热”,也让非重点校学区的孩子有上到更好学校的可能。这对于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来说,虽不是“灵丹妙药”,却也是“滋补佳品”。
当然,大家对多校划片有想法,无非是“爱深责切”的逻辑——都希望能有一项政策,能一了百了地解决好教育均衡顽疾。眼下看来,这个想法显然还不太现实。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学校间的落差比较大,教育均衡“补短板”的压力很重;二是从辩证法来看,就像教育部长袁贵仁说的,“绝对均衡是不可能的”,即使再过十年,也不可能做到两个学校完全一样。单校划片也好,多校划片也罢,好的改革就去试,群众满意了就执行,有什么不好呢?
有了多校划片,不等于就摊手耸肩不追求教育均衡了。治本之计固然要加油,治标之策也不能止步。眼下来看,多校划片不过就是“不得已的办法”,是阶段性的扬汤止沸之策,那么,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总比“坐而论道”来得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多校划片只是阶段性补充措施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多校划片”政策只是阶段性的补充措施,解决择校问题,最终还要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所学校。国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际差距明显缩小,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在总结地方实践基础上,我们推出了多校划片政策,指导择校热点地区实现机会公平,使学生享有平等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这只是阶段性的补充措施,解决择校问题,最终还要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所学校。
教育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国家认定,对校舍建设、设备配备、教师配置、资金投入、质量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努力缩小目前存在的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针对农村教育的短板,将继续实施好全面改造薄弱学校项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营养改善计划等。
(来源新华网)
如何才能标本兼治?
“我觉得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路径同样是供给侧改革。”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择校的根本原因还是供需矛盾,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就近入学是控制需求方面的措施,下一步教育系统应该适应需求,提供更多学校、开辟更多资源。比如上海推行的公办学校负责保基本,民办学校提供选择,北京的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都是很好的方法。
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择校热需标本兼治。“首先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行市域均衡,同时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划分大学区等方式,迅速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这是根本之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如果在实行多校划片的同时,不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以及学区内部的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距,家长的择校焦虑会依旧存在,择校会演变为择学区,而学区内的择校暗流也会涌动。
他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和就近入学的逻辑,应该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引导居民自觉就近入学。但现在的治理逻辑是狠抓就近入学,即禁止学校跨区域招生和禁止居民跨区域选择公办学校,想以此倒逼义务教育均衡。但如果只治理“下游”,而不治理“上游”,最终还是会“决堤”。而且,多校划片入学只是过渡措施,从就近入学看,今后还是要实行单校对口就近入学。
“在抓就近入学‘下游的同时,必须争分夺秒地疏通‘上游,即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真正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和条件差异。”在熊丙奇看来,政府部门需要把抓均衡作为发展义务教育的首要责任,改变原有的“锦标主义”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这样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言:多校划片政策初衷是为学区房降温。从之前的实践看,有些地区的学区房价格的确有所回落,政策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局部地区,特别是学区内全都是优质校的房源,其价格依然坚挺。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划片工作备受关注,这需要在划片的过程中,保持公开透明、确保科学合理。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
多校划片:目前最不坏的救急之道
深圳作家王国华说,既然不能釜底抽薪,起码不要火上浇油,泼一瓢凉水也是有效的。
他认为,多校划片就是某种形式的“摇号”,只是区域扩大了。它的意义在于,明显稀释了房产与学位的关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碰碰运气。如果全市、全区等摇号,操作难度大,且易引起混乱。最重要的是,如果抽不到热点学校的学位,还可以就近入学,这已经很人性化了。既然不能釜底抽薪,起码不要火上浇油,泼一瓢凉水也是有效的。如果加一些定语,那么,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多校划片对于那些已有学位房的人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对于那些没房的人,又是“公平”的。如果无法让所有人都感觉到公平,这中间就要做出取舍,到底选哪个,牺牲谁的利益,还是要看多数人的判断。
从长远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让教育资源更均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但这些并不能一蹴而就,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也未见好转。而比多校划片更好的办法或许还有,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
(来源《证券时报》)
对于这一政策,有家长盼着早日出台,有家长担心政策能否确保公平公正,更有教育专家认为,“多校划片”并不是缓解择校热最佳良方。那么,良方在哪呢?厦门小升初多校划片进行了17年,“厦门经验”是否可以复制到其他地方实施?endprint
现状:热点学校班生数大大超额
福州市鼓楼区一所热点小学,六年级的一个班级有57人,一些同学表示,他们课后还要参加各类学科提高班和多个兴趣班,因为马上就有一场私立校招生考试。学校负责人表示,大班额现象年年如此,每到新生入学前,有条件的家长就会竞相购买学区房让孩子挤进学校,每到学期末,高年级同学面临的学习压力更大,因为不少家长都对对口中学不满意,希望孩子通过考试方式冲一冲优质私立校。对于“多校划片”政策,这位负责人也表示,希望政策能够早日出台,缓解一下择校热现状。
福建教育学院闽派特色教育研究所所长邹开煌从事多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他发现,不少城市里的优质学校普遍存在着大班额现象,有的班生数甚至超过60人,远远超过教育部门规定的45人。而一些相对一般的学校,学位数明显空余。他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家长们的择校冲动导致的。“当前一部分家长的择校心态是希望孩子进入划片较好的小学,然后直升对口的优质公办中学,而另一部分家长则希望孩子通过各类培训、考试,挤进优质民办校。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得家长们的择校热愈演愈烈。”他认为。
厦门:小升初“多校划片”17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多校划片”是当前教育部门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政策出台必定会动到部分人的利益,所以政策制定过程中如何做到利益平衡,电脑摇号如何保障机会公平,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前电脑摇号方式已经成熟,但仍没有消除公众的质疑。在学区内成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委员由政府部门官员、学校校领导、教师代表、学区居民代表、社会人士担任,其中教师代表、居民代表、社会人士代表选举产生,委员会负责制定学区教育战略,并监督实施,让学区教育事务公开透明。事实上,在国外,学区制就不仅仅是按学区就近入学,而是实行学区制治理。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现场会上,厦门市初中多校划片的工作经验吸引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的目光。厦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学多校划片政策也将进行调研,积极稳妥实施。不过,小升初“多校划片”机制已实施17年,具体做法是全市所有热点小学均划入具有一般初中校的初中招生片区进行派位入学,给热点小学“泼冷水”降温。采取“群对群”形式进行电脑随机派位,派位过程公开进行,派位结果当场公布。
声音:“多校划片”要因地制宜
省人大代表陈展弘表示,厦门市小升初“多校划片”打破了热点小学对口直升优质初中的入学制度,值得借鉴,但是每一个地方的情况不同,还需各地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订政策。在保障公正公平方面,他建议,各地应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邀请家长代表、纪委、人大代表等现场监督电脑派位过程。不过他认为,“多校划片”即使能让学区房降温,但并不能缓解家长择校热现象,因为对于那些派到一般校的学生家长来说,还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挤进优质校。
陈展弘认为,解决择校热现象的有效良方是促进教育资源更公平合理的分配,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和引导,尽快填补学校之间师资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小学校也要主动进行教育改革,积极开展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让家长们的择校观念从无法择转变为不想择、不必择,而不是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进行恶性竞争。
熊丙奇认为,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关键在于师资的均衡,首先要打破现有老师固定在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让优质校和一般校的师资流动起来,让进了一般校的学生同样有机会遇上好老师;其次是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通过“传帮带”等手段让老师们都能尽快成长起来。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推进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统筹,并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好教师待遇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