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生态开发

2016-05-10陈叙笛何雨洋陶国平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旅游区区划

陈叙笛, 王 钺, 何雨洋, 刘 琼, 陶国平

(西南石油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生态开发

陈叙笛, 王 钺, 何雨洋, 刘 琼, 陶国平

(西南石油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分别对区域内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评价,得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由于该区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因此根据生态区划原则,进行生态区划,提出各生态分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以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的关系,推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秦巴山区

1 研究区概况

四川秦巴山区作为秦巴山区核心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图1),在空间上已逐步形成了以三国和古蜀道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圈层,以秦岭、巴山自然生态风光为特色的自然生态圈层,以“伟人故里”和“川陕苏区”为特色红色文化旅游圈层以及嘉陵江流域形成的文化旅游圈。

本文针对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对该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研究,提出生态视角下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对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提出新的指导。

图1 四川秦巴山区旅游景点分布示意

2 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2.1 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图2)对四川秦巴山区旅游资源从“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和“附加值”(加分或扣分)3项进行定量评价,得出四川秦巴山区内旅游资源等级(表1)。其中,每一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其因子分值相应分为4档[1]。最终,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共分为5级,从高级到低依次为:五级≥90分,四级≥75~89分,三级≥60~74分,二级≥45~59分,一级≥30~44分。

图2 (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根据上述划分标准,具体从“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等8个方面,对四川秦巴山区内主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表1)。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及以下等级的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2]。

四川秦巴山区内有着数量多、分布广、品味高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其中,巴蜀文化与三国文化在此交汇,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区。区域内分布着众多以三国和古蜀道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伟人故里”和“川陕苏区”为特色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嘉陵江流域形成的文化资源等(表2)。

表1 四川秦巴山区旅游资源评价情况

城市评价对象总评分数等级嘉陵江92五级阆中古城93五级朱德故里90五级升钟湖风景名胜区88四级太蓬山景区83四级南充天宫院80四级琳琅山74三级锦屏山74三级禹迹山72三级西月湖公园56二级龙神垭乡村旅游景区55二级八台山—花萼山旅游区91五级宣汉巴人文化旅游区90五级州河沿岸旅游区81四级真佛山宗教旅游区80四级百里峡旅游区70三级达州云雾山旅游区70三级张爱萍故居旅游区69三级石桥列宁街旅游区60二级犀牛山生态园58二级鱼泉山旅游区52二级长洞湖旅游区50二级莲花湖旅游区51二级黄金槽旅游区57二级古蜀水道嘉陵江88四级昭化古城87四级明月峡古栈道84四级千佛崖86四级广元皇泽寺83四级红军渡—西武当山78四级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73三级南河国家湿地公园68三级苍阆湖61三级

城市评价对象总评分数等级长阳寺55二级广元凤凰山公园58二级观音岩摩崖造像56二级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2五级唐家山地震遗址综合旅游区92五级窦圌山93五级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8四级江油市李白纪念馆88四级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80四级绵阳报恩寺76四级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74三级涪江六峡60三级金光洞、佛爷洞、太白洞、灯笼洞、白龙洞、沉水溶洞、七仙洞、方景58三级观雾山58二级二郎峡52二级光雾山—米仓山景区彩林景观区92五级峰丛区(香炉山、燕字岩)92五级诺水河溶洞区92五级光雾山—米仓山景区(除峰丛区、彩林景观区外)89四级诺水河—空山景区88四级巴中红色旅游资源(含将帅碑林、川博、两总、刘伯坚烈士纪念馆、恩阳古镇、毛浴古镇等)88四级巴中摩崖造像88四级晏阳初名人文化公园88四级白衣—江口水乡72三级陈河—北极牧场72三级天马山72三级断渠·皇柏林57二级镇龙山46二级

表2 四川秦巴山区文化资源分布

2.2 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对于四川秦巴山区而言,区内南充、达州、巴中、广元、绵阳5市25县(市、区)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特征进行评价(表3),合理地指导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

表3 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征评价

2.3 文化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根据对四川秦巴山区旅游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分类分布,可以看出,该区旅游资源类型主要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社会景观,文化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

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多以民俗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及自然旅游资源居多以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居多,形成了“红绿古”共存的四川秦巴山区特色旅游发展格局。人文景观资源中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以及秦巴山水,使得区内众多资源集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游览审美价值以及教育科普价值于一体。

3 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分析

生态开发是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以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区域内的生态基础,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从而使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一种资源开发模式[3]。

四川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区内存在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单一开发,不仅会导致其他资源的浪费,也会使景观多样性大为降低、削弱系统平衡的稳定性。因此,可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进行生态区划,探讨不同生态分区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对于协调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生态区划原则

为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防止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增强四川秦巴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四川秦巴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四川秦巴山区各县(市、区)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4]:

(1)自然与经济并重原则。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分析,要考虑各生态要素作为当地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在四川秦巴山区经济中的功能[5]。同时,必须突出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和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的保护,将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结合起来。

(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四川秦巴山区生态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6]。

(3)生态完整性原则。生态系统完整性是生态系统在特定地理区域的最优化状态,对四川秦巴山区进行生态区划时,必须遵循生态完整性原则,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旨在常规条件下维持生态最优化运作的能力[7]。

(4)非平衡发展原则。在进行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区划时,应考虑基于各生态系统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区域内的空间差异。需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禀赋的差异性,通过将可开发的生态资源首先区划并合理开发,以获得区域内经济的增长;对生态敏感性高的生态系统加以保护。

(5)城乡统筹协调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在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区划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态区划时,要兼顾统筹四川秦巴山区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内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秦巴人民与自然和谐发展。

3.2 区域内生态分区

生态功能分区重点在于明确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协调统一的指导思想划分生态功能区。根据四川秦巴山区各县市自然生态分异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四川秦巴山区各县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依据生态区划原则可划分三类生态分区:

(1)生态保育区。是市域内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区,是市域的国家生态建设所要求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重点治理区域,是市域内生态保护区、珍稀生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分布集中的区域,也是市域内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区。

(2)生态缓冲区。是市域内人口密集区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区域。

(3)生态重建区。是市域内城镇发展密集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

由生态区划原则、区划方案以及各城市土地利用分类表,对四川秦巴山区进行生态分区(图3),为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做出指导。

3.3 生态分区开发原则

针对不用的生态分区提出相应的资源开发原则(表4),加强各分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绿色循环发展。

图3四川秦巴山区域内生态分区示意

生态分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1.强化区域开发建设中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保育区2.严格执行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规定和标准,防止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对山体自然生态和水土保持能力的破坏3.对区域旅游开发应进行生态环境容量评估,防止过度开发对区域多样性生物生境的破坏4.严格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管制,对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地方法规规范开采行为1.把保护耕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区域发展的前提生态缓冲区2.重点防止化肥、农药对区域环境的污染;在进行资源开发时,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3.维护丘陵山体的植被,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4.限制高切坡的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防止滑坡、崩塌等灾害生态重建区1.限制污染工业在本区域布局2.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应注重区域环境保护设施的共享共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4 结语

本文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区域内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评价,指出“红绿古”共存是区内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其次,为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开发,提出了对区内进行生态区划,其中包括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生态重建区等3个生态分区,并针对各分区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总体来说,只有实现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共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与整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跨越式发展。

[1]孙媛媛.陕南古村镇景观构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西

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覃海绍.七百弄地区岩溶地质研究及旅游资源开发保护[D].西安:长安大学,2007.

[3]彭建,王仰麟,景娟,等.中国东部沿海滩涂资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生态开发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5):515-523.

[4]马鹏刚.秦巴山典型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陕西省平利县为例[J].地下水,2011,33(6):134-135.

[5]衣兰智,张培栋,孙娟.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草原资源与环境保护分析[C].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2009.

[6]翁嫦华.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7]齐新.长白山地区生态完整性遥感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Exploitation in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CHENXu-di,WANGYue,HEYu-yang,LIUQiong,TAOGuo-p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Take the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the study evaluated the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respectively,and concluded thei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Meanwhile,the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is the national important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it put forwar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inciples for every ecological zoning,so as to balance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and to promote the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of this area.

ecology;cultural tourism;resource evaluation;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2.017

2016-03-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ZH2015038)

陈叙笛(1992—),女,从事城市建设的技术经济与评价研究。E-mail:364999718@qq.com

王 钺(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E-mail:1102636992@qq.com

F590.1(271)

A

1009-4210-(2016)02-096-06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旅游区区划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兔”与“免”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基于GIS的陕西省烤烟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