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DI对中国农业控制力形成的决定因素研究

2016-05-10李泳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5

学习与探索 2016年2期

李泳(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5)



FDI对中国农业控制力形成的决定因素研究

李泳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5)

摘要:厘清FDI对中国农业控制力形成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是防范和化解产业安全威胁的前提。时间序列模型估计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农业控制力与农业FDI企业平均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和贸易条件之间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鉴于此,弱化外资控制力需要着力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增加外资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也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约束外商在农业领域的不正当并购扩张行为。

关键词:FDI;农业控制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价格贸易条件

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 FDI)对东道国产业的控制力体现为决定产品的定价权、控制财富的流量、改变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它被认为是衡量威胁东道国产业安全的核心指标(赵元铭和黄茜,2009)。现有的FDI对农业控制力的研究多从市场控制、股权控制、技术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FDI对中国农业的控制构成了严峻的安全挑战。然而,这些研究多用单一占有率指标与国际通行的警戒线标准相比,实际上,FDI对某一产业的控制,是对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决定还是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并非用一个简单的FDI方的占有率所能表达。另外,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各种控制率的统计描述上,很少对FDI控制力形成的决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因此,降低了对产业安全威胁的指导意义。特别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效应急剧上升,FDI从贸易入手进入农业领域,再进入相关的加工环节,然后逐步向上游和下游的育种、收购、加工、贮藏、销售、股市乃至期货等整个产业链扩张,谋求控制整个产业链。这种情况下,FDI企业在华的实际控制力远远大于统计的名义占有率。因此,厘清FDI对中国农业控制力形成的决定因素及程度是防范和化解安全威胁的前提。

一、FDI对产业控制作用渠道的理论分析

纵观前人的分析研究,理论上,FDI可以通过三种渠道影响或控制东道国某一产业,即要素禀赋渠道、技术转移渠道和贸易条件渠道。

(一)要素禀赋渠道

FDI通过要素禀赋渠道对东道国产业产生影响在东道国资本短缺与否的情况下有所不同。在东道国存在资本短缺的情况下,资金从投资国流入东道国,可以弥补东道国资本不足,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促使东道国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新增劳动力并满足FDI的新增劳动力需求[1]。在贸易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东道国生产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不发生变化,则生产这两类产品的要素使用比例不变。因此,在东道国存在资本短缺的情况下,FDI的结果是直接增加东道国产业的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和产出,促进产业发展,但产业发展的方向不变。在东道国不存在资本短缺的情况下,东道国劳动要素的供给总量一定,FDI的结果是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提高其相对要素禀赋。在贸易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雷布津斯基定理,①雷布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将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将减少,这样会改变东道国产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具体地,FDI通过拥有生产主动权和产品定价权,控制品牌企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产业战略发展方向,以及控制该行业和其他关联行业的产业链。

(二)技术转移渠道

技术转移分为直接技术转移和间接技术转移。当FDI以直接的方式实现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时,由于外商拥有的技术上的比较优势是其垄断利润的重要来源,为了保证垄断利润的可持续性,他们通常会采取技术控制的手段控制着产品标准、设计、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控制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形成对该产业的绝对控制力。外商强化技术控制的策略具体有:凭借其品牌、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势,通过竞争将东道国的一些民族品牌产品淘汰出局;通过合资收购东道国的名牌商标,加以雪藏使其在市场上销声匿迹;通过实施本地化战略,低价竞销,打垮内资企业;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此外,考虑到FDI效率偏高导致成本普遍低于内资成本,其也会对国内投资造成挤出效应。当挤出效应发生时,东道国的企业和利益将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跨国公司吞噬和掠取,财富的流向受控于外资。

间接技术转移是指FDI可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关联效应四种渠道对东道国企业产生技术溢出。东道国企业有机会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来获得FDI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以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对承担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的一些中小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常常会通过技术转让、提供培训、信息共享和资金支持等方式来帮助其供应商或潜在的供应商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所以,间接技术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强化内资企业的产业控制力,削弱FDI在产业中具有的绝对控制权。

可见,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技术转移都能带来东道国产业效率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产生规模效应,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技术转移对FDI产业控制的影响是外资控制与内资反控制的作用的叠加,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三)贸易条件渠道

通常投资国(发达国家)比东道国(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假设初始贸易均衡时,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均低于发达国家,即两国生产函数的技术系数差异较大,并且其影响超过了要素使用比例对要素价格的影响,那么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要素成本动机。随着FDI流入东道国,生产发生扩张进而产出提高后,若其产业结构依然保持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供给和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则相对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的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将不断下滑,这将使东道国的贸易条件发生恶化。若东道国成功改变其产业结构,使得出口产品中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东道国的贸易条件将得以改善。贸易条件的变化引发的贸易逆差(顺差)将直接削弱(增强)东道国的产业竞争力。

随着FDI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也将进一步参与到东道国产品贸易中,由此,FDI企业在东道国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这也就意味着东道国产品的进口和出口对投资国的依赖程度将大大增加。当东道国产品高度依赖出口投资国,该国受投资国市场需求的影响会不断加深;当东道国产品高度依赖进口投资国,类似产品的国内生产则会面临激烈竞争,东道国相关产品和企业很可能因此受到挤压而萎缩。这样,FDI企业凭借本身较强的外向性,通过控制东道国产品进出口增长的进程和结构,一方面控制了财富的流向,另一方面通过制造贸易逆差直接削弱了东道国产业竞争优势。

(3)水温。地下水水温人工测量主要是使用温度计现场测量,自动测量仪器多使用半导体、铂电阻等类型的传感器,一般不单独安装,多与水位计一起构成多参数传感器。

上述分析表明,要素禀赋渠道、技术转移渠道和贸易条件渠道是FDI对东道国产业控制的主要途径,而控制与反控制的力量均存在着,因此,FDI进入东道国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产业控制是一个实证问题。

二、FDI对中国农业控制力形成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方程设定

1.因变量农业控制力( FDIC)的选取。FDI对某一产业的控制,不能简单地看某个产业、行业和子行业的FDI市场控制率和股权控制率,必须综合地看它们在经济关系中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依照李孟刚等( 2012)的方法,我们通过对其市场、股权、专利、研发、新产品、总资产和固定资产七个方面的FDI占有率的统计来展现农业被控制的程度。其中,FDI市场控制率= FDI企业销售收入/全行业销售收入; FDI股权控制率= FDI股权份额/100; FDI专利控制率= FDI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全行业专利申请总量; FDI研发控制率= FDI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全行业研发总投入; FDI新产品控制率= FDI企业新产品价值/全行业新产品价值; FDI总资产控制率= FDI企业总资产/全行业总资产; FDI固定资产控制率= FDI企业固定资产数额/全行业固定资产数额。将这七个方面的FDI控制率的统计数据进行加权,综合表示FDI对农业的控制力。为简单计,此处采用等权重计算。

2.自变量的选取。按照FDI控制力形成的渠道,其决定因素主要包括规模变量和中介变量。规模变量我们选择FDI企业平均规模代表,中介变量包括FDI引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产品贸易条件。其中,FDI企业平均规模( NF) =农业FDI存量/FDI农业企业数量。选择农业FDI存量进行实证研究是因为FDI存量既能反映FDI对市场的信心,也能涵盖FDI的规模实力。依据理论分析,我们预期此变量对FDI产业控制力的增强的预期影响为正。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TFP)反映FDI通过技术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途径对控制力形成的贡献。鉴于农业的特性,如农作物的不同导致生产技术、投入产出过程和对外部条件的敏感性等存在较大差异,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更适用于中国农业TFP的研究[2]。本文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TFP,选择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使用量、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五个农业投入指标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价格贸易条件( TRC)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价格贸易条件=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按照前面的理论分析,FDI对农业控制力的表现形式为:

其中,FDIC为FDI对农业的控制力,NF为农业外商企业平均规模,TFP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RC为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u为误差项。

(二)数据检验结果

1.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各变量采用了中国199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1995年为起点,主要是因为中国农业实际利用FDI在早期规模较小。1979—1994年,中国农业实际利用FDI累计规模仅为11.66亿美元,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95)。且在这一期间中国农业实际利用FDI缺乏完整年度数据。从1995年开始,中国农业实际利用FDI初步形成规模,且数据具有连续性。1995—2014年的农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变量数据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计算方式获得。本文相关数据的调整均以1995年作为基期,原始数据来自《中国海关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农产品行业数据,文后表1为所有变量序列的描述性统计。

表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2.变量的单位根检验。为避免宏观经济变量的不平稳性产生伪回归现象,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之前,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采用增广的迪基—富勒检验( ADF),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均为平稳变量。用经典最小二乘法估计决定因素方程,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三)结果分析

1.FDI对农业控制力的规模弹性在各产业位于前列。②汽车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弹性大于农业。但由于这两个行业的变量不全部为稳定的时间序列,故回归模型可能是伪回归,不能用来正确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而言,FDI控制力形成的规模弹性较大,说明FDI流入过程中其规模实力不断增强的作用导致的控制力增强效应较大。一方面,可能由于FDI兼并收购控制了产业链的具有较高附加值环节所致;另一方面,FDI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来控制上市公司,或者通过融资等方式间接控制中方企业所致。表面上,FDI持有国内农业企业少数股权,但是FDI拥有实际控制权。这与大多数研究认为FDI对农业企业的斩首式并购危及农业产业安全的分析是一致的。

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弹性反映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FDI控制力的影响程度。弹性为正,说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导致FDI控制力加强,也就是说,FDI进入中国农业领域的技术控制效应强于技术溢出效应。由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量的选择和各行业技术转移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行业间的可比性较差,只能说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FDI控制力存在一定的影响。

3.样本期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1个百分点,FDI控制力增强0.1137个百分点。中国实施了渐进的贸易自由化战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关税不断降低,且农产品原料进口持续大幅增加,这个过程的结果导致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呈现相对恶化的趋势。样本期一些行业,如有色金属业和机械制造业(见文后表2)减免关税后,价格贸易条件弹性提高或贸易条件改善,FDI控制力与贸易条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因果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影响机制中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多。相比而言,由于农业领域实施渐进的农产品贸易体制改革,实施15.1%的农产品关税税率,FDI控制的贸易条件弹性仍然保持低水平,这些体制上的原因是FDI对农业控制力函数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直接原因。如果将来实施幅度较大的贸易自由化改革,放开汇率和免除关税后,则有可能破坏样本期FDI控制力状况的这种因果关系。

表2 FDI对中国农业控制力决定因素的弹性系数与其他产业的比较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时间序列模型估计1995—2014年FDI对中国农业控制力的结果表明,农业FDI控制力与农业FDI企业平均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和贸易条件之间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FDI控制力决定的这种特征与中国实行的渐进式投资贸易自由化改革有关,由于长期实行关税保护控制和资本项目管制,虽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但龙头企业结构不合理,不能带动农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和优化,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稳固的产业控制力。FDI对龙头企业的兼并收购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促进了农业各部门、各产业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口经历了从谷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向水产、畜禽和果蔬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的过程,但农产品贸易结构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所以FDI控制力形成于高规模弹性、高全要素生产率弹性和低贸易条件弹性。为此,我们提出有效利用FDI、谨防FDI对中国农业控制力强化的措施,具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力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一是控制农产品的原料进口。原料进口贸易比重过大是造成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原料大量进口不但恶化了贸易条件,也对国内产业造成较大冲击。二是征收关税能起到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中国可以根据世贸组织许可的正当保护原则,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实现农产品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对农业应继续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尤其应鼓励农业的科学研究,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创新科技内驱力,提升内资企业技术效率。

第二,有效制止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斩首式”并购,增强内资企业竞争优势。一是制定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约束外商的不正当并购行为。虽然国家已出台了一些措施防止FDI不正当交易,但对粮食加工、肉类加工、果蔬加工等骨干企业正在或即将被兼并控制上看,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二是引导内资企业着力打造集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价格创新,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防止被FDI控制核心链条环节而失去主动权。三是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为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排忧解难。国家要在税收、信贷等方面为骨干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为防止FDI通过股市实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收购,可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前提下适当限制其上市。

第三,最大程度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一是提高FDI的示范效应,也称为模仿效应或边看边学效应。大力倡导内资企业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来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二是提倡良性竞争和有效利用竞争效应。竞争产生效率,FDI不可避免地会加剧东道国的竞争程度,增强当地企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效率低下的企业有可能因为FDI的进入而破产,被挤出该行业或转向其他生产,而剩下的企业则不得不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或采纳新技术,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三是废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发挥劳动力流动效应。外商投资企业会对其所雇佣的劳动力进行技术或管理方面的培训,这些劳动力离开外商投资企业到东道国内资企业工作时,就会对后者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提高后者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幼文,等.要素流动——全球化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0-51.

[2]李谷成,冯中朝.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推进抑或效率驱动——一项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行业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 5) : 4-14.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博]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增长点问题(专题讨论)

编者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新思想观念与理论方法的推动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拓展。新世纪以来,一些研究者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话题的匮乏与学术空间开辟的无力表现出诸多忧虑,尤其是现代文学研究资料在经过数十年系统整理和研究后,可推进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学术资源转向了当代文学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如何?是否存在重新清理和继续深化的可能性?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这些都是需要学界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关系整个学科的发展格局,更关系到现代文学研究的兴衰存亡。

作者简介:李泳( 1964—),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际金融与投资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4ZFG79002)

收稿日期:2015-10-23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6)02-01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