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抗战题材小说的独特性
2016-05-09刘忠阳
摘 要:身为20世纪30-40年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东北作家群的最为主要的代表人物,萧红的抗战题材小说在其小说创作中占据着相当大一部分内容。面对特殊的历史形势和社会现实,萧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触和表现战争,去展现战争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生活及精神上的创伤。本文拟对萧红抗战题材小说进行重新解读,以发掘其独特性。
关键词:萧红;抗战题材;独特性
作者简介:刘忠阳(1989-),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号:20130631,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1
萧红的抗战题材小说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占据着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在特殊的历史形势和社会现实下,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触、表现战争,并展现战争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生活及精神上的创伤。与萧军、端木蕻良等书写战争不同的是,萧红立足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战争。
一、对宏大时代主题的独特表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民族危机进一步严峻。在战争局势下,表现战争,呼吁抗日等是文学的表现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以来自东北沦陷区的作家们组成的东北作家群率先用文学形式去控诉日本侵略行径,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行为。如萧军《八月的乡村》,以铁鹰队长领导的抗战队伍的故事展开,一方面表现日本侵略军的残酷,给东北人民带来的家破人亡的苦难,人民奋起抗争。另一方面,作者自己也化身成小说中的抗战人物——萧同志,直接参与战争,表现了抗战保家,驱逐日寇的英雄气概。端木蕻良也在《浑河的急流》等小说中,直接表现日军侵略造成的亲人惨死、家破人亡,以及强取豪夺,人民无法生存的惨状。
但萧红的抗战题材小说从侧面去表现战争,在她的小说中,主要体现的是普通人,尤其是作为个体的最为普通的农民,对战争的态度。他们是失去儿子的人,如《旷野的呼喊》中的陈公、陈婆;是逃难的人,如《梧桐》中的张老太太;是底层的劳动者,如《黄河》中阎胡子;还是最底层的农民们,如《生死场》中的二里半、赵三、李青山等。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民众,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和日本侵略者战斗过,他们不了解战争,远离战争,但是战争给他们的生活还是造成了影响——亲人失去、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萧红通过冷静的白描,淋漓尽致的展现普通人在战争下的生存状态,与萧军、舒群等人的正面写战争相互补,侧面描写,全方位的透视战争的残酷性。
二、对普通民众的独特关注与表现
萧红抗战题材小说,所具有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普通民众的关注与表现,书写底层民众的生活琐事。
小说往往不直接描写战争,描写参与战争的人,而是描写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通过这种生活状态的表现,进而去反映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对侵略者的态度。比如《汾河的圆月》中通过对小玉祖母的故事的讲述,以及那句“你爹还不回?”近似祥林嫂式的反复向人诉说,间接表现了战争对“家”,及“家人”造成的创伤。还有《梧桐》中通过写关外逃难的张家老太太,因为听到谣言说,苏联出兵了,就相信“打胜仗了,就要打胜仗了”,因此想到马上就能回家乡的兴奋与喜悦,这进而表现了战争使得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虽不言对战争的厌恶,但是所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了。
在萧红的小说中,普通民众基本都较少的参与战争,他们更多的是一些老弱妇幼群体,害怕、厌恶战争。萧红关注更多的是战争带给他们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侧重表现的是一种对战争的态度。
三、悲凉感情基调独特表现
萧红的抗战题材小说,在总体感情基调上是悲凉的。
这种悲凉来自文章主人公的或疯、或死、或无奈、或绝望。《旷野的呼喊》最后陈公在狂风中呼喊,虽然不知道在喊什么,透露的是一种面对儿子死去的无奈与绝望;《梧桐》中的张老太太,对于“苏联要出兵”的谣言的被揭破,是对战争胜利回家的期望的破灭与无望;《看风筝》中的刘老汉,因为儿子刘成在抗战中被捕,而孤独的终老;还有《汾河的圆月》中因想念儿子而发疯的祖母等都透露出一种悲凉的基调。
这种感情基调的确立与表现与其他抗战题材小说是不同。如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描写了抗日游击队的斗争情景,透露的是一种粗狂和英勇的气息,还有舒群的抗战题材小说,如《沙漠中的火花》、《蒙古之夜》等,多描写的是民众的觉醒与反抗,以及成长之路,革命的英雄气息比较浓厚,还有稍晚时候的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虽也大多以农村日常生活为题材,但作品格调清新,风格朴素、明丽。
萧红抗战题材小说的悲凉感情基调的确立,是萧红对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人们的一种大悲悯。战争打破了他们的原本平静的生活,他们的家园毁弃了,亲人也在战争中失去。战争搅乱了他们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遭受了重大的创伤。萧红要表现的是战争对人造成的那种精神上的创伤,她通过描写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创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日本侵略的控诉。这是萧红抗战题材小说的一种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萧军:《八月的乡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端木蕻良:《端木蕻良精选集<初吻>》,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4]舒群:《舒群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