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救赎
2016-05-09王淼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重要作品之一,它叙述了一个人用血来救赎命运的故事,他的举动在常人看来既奇怪又是那样合乎情理,奇怪的是没有人那样看轻生命,合理的是他的疯狂举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苦难,并取得了意想中的结果,有时甚至还能超出预想,取得意外的收获,这个人叫许三观。许三观经历了苦难的一生,并用卖血来抗争命运,用卖血来救赎苦难,然而,作者对于许三观的性格描写并没用只言片语,但我们却从侧面更清晰地看清了这是怎样一个人物。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余华;救赎
作者简介:王淼,女,吉林四平人,吉林警察学院中外语言系助教,研究方向: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2
一、许三观形象分析
(一)追求理想的勇敢者
许三观是一个卑微懦弱的人,在一个小城里工作,接触的人不多,也就是他的同事们。而就在这个不大的圈子里,许三观的地位怎样呢?“她们的手经常会伸出来,在他头上拍一下,或者来到他的胸口把他往后一推。”可见许三观是被她们戏耍的对象,至少大家不会敬畏他,也说明了他在同事中的地位其实不高。那么他在亲戚中的地位怎样呢?许三观在家排行老三,父亲死了,母亲跑了,文中仅提到了他的爷爷和四叔,从没提到过他下面的老四、老五,也就是说他在家中的地位是最低的。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后,和阿方、根龙去胜利饭店吃饭时,“觉得他们喊叫时拍着桌子很神气,”拍一下桌子都会让许三观觉得神气,可见他一直都是很卑微的生活。拍桌子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点菜方式却让许三观觉得神气,因为他的卑微、懦弱,他不会刻意去引起别人注意,甚至不懂得高贵的享受方式,却又乐此不疲地学习。第二次卖血后,许三观隐约记得第一次卖血后的情景,唯独想不起来那句“黄酒给我温一温”,因为这句话与他的生活不符,一般是地位高贵的人为了追求高质量的享受,对很多事情的要求也比较高,而许三观却把它当成了提升注意、提高身份的方式。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懦弱的小人物,在面对自己的理想时却表现得异常勇敢。第一次卖了血之后,他不知道那么多钱要拿来做什么,于是想到了结婚,又迅速锁定了目标,主动出击,甚至得知人家有男朋友也不退缩,主动提了东西去找许玉兰的父亲,并拿出了老人家最在乎的“延续香火”为理由,成功娶到了城西最时髦、最漂亮的姑娘。在这过程中也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许三观共经历过十二次卖血,除了少数的几次是没有目的的卖血之外,其余的几次都是为了一定的理由去卖血,这些卖血的理由,就是许三观追求的理想,尤其是最后的几次,他每隔几天就去卖血,甚至目睹了根龙卖血而死后也没有放弃。许三观追求理想的勇敢,使他卑微的形象越来越模糊,高大的形象却越来越清晰。
(二)追求公平的复仇者
许三观的形象虽在追求理想时变得高大了起来,但仍掩盖不了他自身的缺点。每个人都会追求生活的平等,而许三观追求的平等却有些极端。
许三观是处处追求公平的,一旦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他就会伺机报仇。许三观在得知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后就不干活了,并告诉两个儿子十年以后要帮他报仇。报仇本身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自己报不了仇还要让下一代去报仇,则更显其狭隘。然而,许三观的懦弱胆小,并没有让他口中的报仇方式化为行动,只有唯一的一次,而这唯一的一次只是为了他的平等找了一个好借口。
许三观在看望受伤的林芬芳的时候与其发生了关系,如果说他是为了许玉兰与何小勇的事报仇,他大可理直气壮,而不会在事后给林芬芳送东西,也不会在许玉兰抓住了这个把柄后在家里任劳任怨,也不会在后来觉得自己确实干了一件傻事。公平只是在他情不自禁的风流之后给自己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许玉兰的错误比他的严重,所以他也就不觉得自己错了。
许三观所有的仇都与何小勇有关,但真正能让他报仇的时候,他却放弃了。何小勇被撞后,许三观高兴得不得了,他一方面认为这是老天爷对何小勇的惩罚,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没报的仇老天爷替他报了而高兴。因为他的软弱,也因为他的善良,他对何小勇的恨一直积压在心里,无处释放,而这一次何小勇撞车,让他内心中一直积压的恨意找到了释放的出口。然而,也正是这个人,叫一乐去把把何小勇的魂喊回来。“叫一乐去喊魂不只是救何小勇一条命那么简单,也等于许三观承认了一乐是何小勇的儿子,也就等于他承认了自己戴了绿帽子,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残酷的打击,也是一种最惨烈的伤害,而在这种苦难和耻辱的背后,许三观的忠厚品质也获得了极大的彰显。”[1]
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许三观自私、狭隘,也犯过错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泯灭人性,反而用宽容、善良使这一段仇恨得以结束,这也是他苦难命运的一个开端,而他用以德报怨的方式进行了救赎。
(三)无私乐观的救赎者
许三观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国家的重大变革。在这些重大的动荡中,也使许三观的美好人性表露无遗。
水灾后的荒年,全家人喝了一个多月的玉米稀粥,只有在许三观生日的时候,全家人才喝上了一碗放了糖的比平时稠很多的粥,他却无私地把粥分给了孩子们,并为了能让全家人吃上好吃的,在生日第二天又去卖血了。因为在那样的灾荒年,“他除了身上的血,别的什么都没有了。”灾荒年本该是一个萧条、沉寂的场面,许三观却用乐观演绎了一段温情:用嘴炒菜。这在常人看似离谱的行为,在许三观的演绎下却变得温馨而又悲凉。温馨的是我们看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享受精神会餐,悲凉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在苦难面前的责任与担当。即使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能乐观地面对一切,并通过自己的乐观来影响自己的家人。
许三观的无私不仅表现在儿子身上,从许玉兰的身上也看得到。许玉兰给许三观戴了绿帽子,他也只是偶尔发发脾气,也并没有因一乐不是亲生的就对他有些许的不好。许三观不忘每个月把新发下来的手套交给许玉兰,好让她能穿上精纺的线衣,自己却戴着几年也不换一次的破烂手套。
文革的特殊时期,许玉兰被批斗,三个孩子都不愿意给许玉兰送饭,许三观却顶着耻辱每天给许玉兰送饭,并贴心地把肉埋在饭下面,甚至为了让孩子们不恨许玉兰,自己把自己批斗了一番。在苦难面前,我们看到了许三观对许玉兰的爱,看到了许三观在无私中透露出的细心与体贴。
许三观用血救赎的道路仍在继续,他的无私与伟大也一直在继续。一乐、二乐下乡后,许三观为了一乐瘦弱的身体去卖血了,过了不久,二乐的生产队长来了,许三观又去卖血了,为了二乐能早点回城,他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了。为了家人,许三观付出了很多,他还想付出更多,只是他并没有什么资本,他有的只是身上的血,所以他一次次地卖血,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向命运抗争。在那过程中,他见识到了根龙的死,他知道根龙是卖血而死的,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卖血,反而愈演愈烈,而且间隔时间极短,因为一乐病了。
一乐本不是许三观亲生的儿子,他大可不必为了一乐那么拼命,但是相反,他却为一乐付出的最多,所以说他无私,他伟大,因为他为了一个不是亲生的儿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他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家人。
这也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许三观用血拯救了儿子的生命,用爱战胜了不是血缘的陌生,从而也实现了自己对苦难的救赎。
许三观一生卖血,而卖血就可能面对死亡,为什么他还一次次地坚持呢?他不怕死吗?这就显示出了他的伟大: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却有着强大的与命运斗争的能量,是什么能量能如此强大?答案是——信念。在许三观眼中,卖血就是他能挣脱命运捆绑的方式,它存在于他心中,作为一种信念存在着。除此之外,则是他作为一家之长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信念让他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自己,生死也就置之度外了。因此,他用一种极为平静、极为超然的态度来看待死亡,而这种平静与超然也让他的生命力变得更加顽强。
许三观用血、用生命对他一生的苦难命运进行了救赎,在救赎的过程中他不再是一个小人物,而因其光辉的形象而变得高大起来。
二、许三观的意义
许三观经历了波折的一生,在那过程中彰显出了他光辉的人性:乐观、无私、坚韧、宽厚、善良,他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缺点:狭隘、懦弱、卑微,而善恶的交织也使得这一形象更加鲜活、真实。更重要的是,因为人性的共通性,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许三观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看到了在苦难面前显示出的坚强的人性。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向人们证明了一个卑微的人也可以用爱、用宽容、用坚忍去抵挡命运中的苦难,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战胜苦难,去改变命运,从而保护好一个家庭的完整,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真谛。
许三观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卑微的生命都会有它的闪光之处,只要坚持,只要不放弃,你就可以成为命运的主人。许三观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平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用尽他的一生,完成了对苦难命运的救赎。
三、总结
《许三观卖血记》自出版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法国《读书》杂志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法国《两个世界》认为,余华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法国《新共和报》认为,作者以卓越博大的胸怀,以简洁人道的笔触,表达了人们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充斥着很多血腥、暴力的叙述,他还较为擅长对旧有文类的颠覆性戏仿。”[2]《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余华的转型之作,他也曾经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所以在这部小说中,纵使是残忍的命运中的苦难,作者也描写得极其简单、极其平淡,仿佛述说着一件极其平常、极其普通的事件,重复和转述手法的运用,也淡化了作品及人物本身的悲剧色彩。而这种单纯,却极具力量,余华也曾说:“我用一种很直接的、很准确的叙述方式写,反而更有力量。”[3]
可以说,许三观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给余华带来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也使余华的名声享誉国际,被认为是“和我们的经验最接近”的作家之一。
注释:
[1]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2004(6).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洪志纲.《余华研究资料》,[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朱栋霖,丁帆.《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