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第一人称叙事

2016-05-09赵继园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4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赵继园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整部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这个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以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里的虚伪和种种欺骗行径。整部作品运用了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的理论中的第一人称叙事的修辞技巧,并且娴熟的应用了第一人称内聚焦来塑造了霍尔顿.考菲尔德这个不可靠叙述者的形象,来表达出作品中隐含作者的心声。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事;不可靠叙事者;塞林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这部作品出版以来,面对各种褒贬不一的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依然跻身在美国畅销书榜,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堪称经典之一。然而长久以来,《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的作品主题和语言成为大部分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们最感兴趣和最常研究的点,用塞林格塑造的霍尔顿这个形象来反观美国五、六十年代青少年和问题少年的叛逆性格。但是这部小说中的叙事技巧等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和了解。塞林格这样独特的角度定位创作出来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在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一切,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正是这样一批青少年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第一人称叙事情景的选择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是通过霍尔顿的叙述来了解所有的故事情节的。作品中十七岁的霍尔顿就是叙述者“我”,十七岁的霍尔顿回忆一年前的圣诞前夕学校即将放寒假前三天的故事,所以显而易见,十六岁的霍尔顿就是被回忆的“我”。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从大多数读者所理解角度来看,叙述者的“我”应该是以后的“我”,或者就是长大以后的“我”,无论在社会阅历上还是情感生活上,都是一个趋于成熟的“我”。但是被现在的“我”所追忆的那个十六岁的“我”依旧是离经叛道,不明事理的“我”。但是实际上,十六岁和十七岁的霍尔顿在各个方面并没有很大的进步,在整部作品中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塞林格选择了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作为他的叙事角度展开创作的。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第一段,霍尔顿的自述是这样说的: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要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我父亲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后来,我的身体垮了,不得不离家到这儿来休养一阵。1”

而罗刚在《叙事学导论》中是这样分析的:

“如果我们尝试着把上述引文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改为作者的全知的叙事情景,那么我们就必须破坏主人公与叙述者的统一,必须另外加一个外在于人物世界的虚拟的叙述者。从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的转变不仅仅是个语言细节问题,他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叙事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则存在同样的问题。”2

因此,塞林格选择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使得主人公和读者之间拉近距离,整部作品读起来自然流畅,达到了理想的文学阅读效果。

二、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的选择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成功的应用了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的叙事技巧,虽然作者事先没有直接告诉读者霍尔顿的叙述是不可靠的,但是他在写作过程中利用一些事、一些表情和神态,让读者自发的产生怀疑,自发的告诫自己不要去相信霍尔顿,他有可能是在说谎,他在骗人。塞林格通过对霍尔顿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性的直接描述,使得之后情节发展中霍尔顿的话语和行为之间的产生互相矛盾,来让自己置身事外但又使读者产生这样强烈的感觉从而读懂了小说的真正意义和暗含的内涵。

小说开篇第一段就是霍尔顿是在一个精神病院里的自述。他向听他讲述的那个对象说(至于对象是谁我们无从得知)“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但在小说结尾,他又说:“许多人,特别是他们请来的那个精神分析家,不住地问我明年九月我回学校念书的时候是不是打算好好用功了。在我看来,这话问得真是傻透了。”而且霍尔顿也承认了当哥哥“问我对上述一切有什么看法,我真他妈的不知怎么说好”。所以,他讲故事的时候所保持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是值得去怀疑的。小说中还有一些描写体现了霍尔顿平时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也说明他思想品德存在一些问题,大大加大了他作为不可靠叙事者的可能性。作为击剑队的队长,霍尔顿“把比赛用的剑、装备和一些别的东西一古脑儿落在他妈的地铁上了,”导致他们学校的选手错失比赛机会。可霍尔顿自己对此事件并没有反省和内疚,甚至还认为:“乘火车回来的时候全队的人一路上谁也不理我。说起来,到也挺好玩的。”所以在这段描述中,他又是一个没有责任心而且没有集体荣誉感的形象,从而,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又只得再一次怀疑。

《麦田里的守望者》运用到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巧妙的把一个问题少年塑造成为一个令人同情的经典形象,从而自然而然的体现了作品的主旨。可以说,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应用到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为美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开辟了先河,在美国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注释:

[1]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漓江出版社,1983年7月1版,第1页

[2]罗刚《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68页

参考文献:

[1]罗刚《叙事学导论》第16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2]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漓江出版社,1983年7月一版,第1页

[3]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苏晓,周宪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

[4]李征戎,逃逸与反叛——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版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
异化的边缘人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旋转木马上的追寻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孤独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