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文天祥《集杜诗》研究综述

2014-04-08张福清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集句诗史文天祥

张福清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关于文天祥《集杜诗》的研究,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专著还未有全面而充分的论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论及“宋末诗歌”时云:“文天祥晚期诗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集杜诗’,即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他在燕京狱中写了《集杜诗》一卷,共五言绝句200 首。集句诗向来被视为文字游戏,但文天祥的集杜诗却是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创作。”后以《至福安第六十二》和《思故乡第一百五十六》二诗为例,说明“情真词挚,意境完整,如出己手”。“200 首集杜诗清晰地写出了宋亡前后的历史过程,且渗入了诗人自己的感受,正如文天祥在集杜诗的《自序》中所说:‘予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文天祥的集杜诗说明杜甫的传统对宋末诗坛的深刻影响,也说明集句诗这种形式也可能改变其游戏文字的性质而成为严肃的创作,虽说这也许是文学史上仅有的一个范例。”[1]这部面向21 世纪高等学校的教材,对文天祥的集杜诗应该说作了高度的评价。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论述了文天祥的诗、词、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提及集杜诗:“他在燕京狱中曾集老杜诗句作绝句二百首”,并引用《集杜诗自序》说明其论诗及创作特色。[2]台湾学者裴普贤《集句诗研究》在“集句诗的发展”(上)录文天祥《集杜诗》二百首其中的十首[3],表明其对文天祥有所重视。而更多的中国文学史或研究史对文天祥的集杜诗只字未提。如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4],曹础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5],黄霖主编《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6]等等。文学史、研究史的情况如此,说明文天祥的集杜诗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

那么学术期刊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据傅林红、罗红《1979~2006年文天祥研究论文定量分析》一文的统计,近30年来,研究文天祥集杜诗的论文一共只有5篇[7],相对于121篇诗歌论文来说,微乎其微。它们是刘华民《学杜典范,集句珍品——试论文天祥〈集杜诗〉》[8],万绳楠《诗史奇观——文天祥〈集杜诗〉》[9],黄镇林《善陈时事,同声相应——从文天祥〈集杜诗〉看杜诗对后世的影响》[10],高霭亭《文天祥的“集杜诗”》[11],赵超、王渭清《文天祥〈集杜诗〉与〈胡茄曲〉异同论》[12]。还有未统计的非期刊论文,莫砺锋先生的《简论文天祥的〈集杜诗〉》[13]。2006年以后的期刊论文未予统计,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有杨媛媛《前生子美君即是,信手拈来俱天成——文天祥〈集杜诗〉的艺术特色》[14],张明华、李晓黎《试论集杜诗的发展及其与杜诗的关系》[15],刘福燕《集杜诗摭析》[16],左汉林、高付军《宋代集杜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17];涉及《集杜诗》的论文有文艳蓉《文天祥诗歌的艺术特征》[18],陈卫华、胡绍炯《透过诗歌看文天祥的生命意识》[19],王艳平《文天祥的忠孝之念与出处之思——兼论文天祥诗歌创作的多元主题取向》[20],刘加洪《文天祥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爱国斗争及其影响》[21],魏景波的《文天祥与杜甫的异代诗缘》[22],朱小宁《试论文天祥前后期诗风的变化》[23],邓晓琼《论文天祥的诗歌艺术》[24],赵冰洁《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25]等。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有两篇硕士论文专论文天祥集杜诗,它们是艾茂莉《文天祥〈集杜诗〉研究》[26]、赵长杰《文天祥集杜诗研究》[27],说明文天祥集杜诗课题引起了硕士研究生们的关注,集杜诗的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把文天祥《集杜诗》放在宋元明清集杜诗历史中观照

如张明华、李晓黎《试论集杜诗的发展及其与杜诗的关系》一文,首先从宋元明清概述了集杜诗的基本发展状况,一共列举了13种从宋至清的集杜诗集,其中就有文天祥《集杜诗》。其次论述“尊杜——集杜诗对杜诗的继承与发扬”,认为对老杜“诗史”精神的发扬是集杜诗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点,文天祥的《集杜诗》200 首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它以宏大的篇幅,从上到下,从国到家,从误国奸臣到忠义之士,全方位展现了南宋灭亡前的惨痛历史。[15]202最后论述“变杜——集杜诗人的创新与突破”,认为“形式上的创新突破,主要表现为文天祥不但开创了‘五言四句体’的《集杜诗》形式,并且给绝大部分的诗写作了诗序。”“五言四句”的古体诗,在杜甫1458首诗中一首也没有,这是文天祥对杜诗形式的创新。作者还以清代黄之隽、刘凤诰为例,讨论了内容上的创新与变化,这当然与文天祥没多大关系。张文将文天祥《集杜诗》放在宋元明清整个集杜诗中来梳理与观照的方法,让读者对集杜诗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一目了然文天祥《集杜诗》在集杜诗史中的地位。刘福燕《集杜诗摭析》、左汉林和高付军《宋代集杜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也论述到文天祥《集杜诗》。

二、把文天祥《集杜诗》与其他作品或集句诗来比较审视

其中以赵超、王渭清《文天祥〈集杜诗〉与〈胡茄曲〉异同论》为代表。该文认为《集杜诗》与《胡笳曲》都为文天祥的集杜诗,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其相同处表现为诗歌中包含的“法天地不息”的主体精神和“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而“自鸣”的诗歌主张。不同的是艺术形式和认识价值:《集杜诗》200 首全为五言四句的绝句,且有105 首诗有小序,《胡笳曲》18 首则采用古体歌行的形式,只有总序而无小序,难度比《集杜诗》增大。《集杜诗》200 首主要运用杜诗来记人、叙事,具有很强的“诗史”的价值;而《胡笳曲》主要是抒发感情,具有“心史”价值。这种比较研究,让读者从横向上更为广阔地了解文天祥《集杜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三、把文天祥《集杜诗》文本与其经历结合进行纵深挖掘

在这些集杜诗研究中,较有分量的有刘华民、万绳楠、莫砺锋诸先生的论文。

刘文对文天祥《集杜诗》200 首作了系统解读,作者认为文天祥利用杜诗原句表达的主要内容,一是南宋败亡的重大事件和有关人物,二是写自己起兵赣州、入卫临安到兵败海丰、囚居大都的经历,三是纪念自己的部将、战友、亲人,四是抒发“思故乡怀故山之情”。200首集句诗集中体现了文天祥的尽忠死节、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思想情怀和慷慨悲壮的风格。作者从“体式上的继承”、“题材上的继承”、“诗史精神的继承”、“爱国思想的继承”四个方面论及了文天祥《集杜诗》对杜甫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认为其《集杜诗》在学习、继承前人创作集句经验的基础上,有“时短量多,速成高产”、“专集一家,只采一体”、“诗序结合,诗文互补”、“连篇接续,体大思精”、“提要勾玄,善于概述”、“集句诗史,独树一帜”这样的特点,“堪称一流精品”。[8]

万文主要从诗史的角度分析《集杜诗》,他认为“目录”、“序言”、“诗歌本身”三个方面能体现其诗史面貌。首先是目录,前44 写宋亡经过,45到52杂写死于国事的人物,53到104写自己的抗元斗争经历,105 至138 写与他共同斗争的战友,139 至155 写家庭,156 到162 写故乡、故山之情,163 到191 杂写其本心,192 到200 概叹世道。其次是序言,作者云“《集杜诗》200首,有序的达105 首。这105 篇诗序,是最直接、最原始、最信实、最有价值的有关南宋末年历史的史料。”列举了《黄州第七》、《京湖两淮第二十七》、《幸海道第三十》、《张世杰第四十一》四首诗之序言,证明“其价值的珍贵”。再次,从诗歌本身所集杜句来看,全是杜诗精华。以《社稷第一》、《误国权臣第三》、《襄阳第五》、《荆湖诸戍第六》、《鄂州第十一》、《鲁港之遁第十四》、《镇江之战第十八》、《将相弃国第十九》、《京城第二十》、《幸海道第三十》、《祥兴第三十四》、《陆枢密秀夫第五十二》等多首所集杜句为例,分析所“集杜句,写南宋末年的历史,句句切合,首首相连,一代事变,清晰如画,非大手笔不可能做到。”[9]

莫文认为:其一,从北宋到清代,集句诗的作者代不乏人,作品数量也相当可观,但是为什么只有文天祥的集杜诗得到了成功呢?第一,如果把集句诗看作一种再创作的话,那么所集的诗句必须能够很好地表达集句者的真实感情;第二,要作好集句诗,特别是要作好专集某家诗句的集句诗,作者必须与原作者在思想情操、生活经历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其二,集杜诗200 首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七大类,其“被人称作《文山诗史》,是名副其实的”[28]260。分析了杜甫诗句能被集来纪述数百年之后的历史的两个原因:一是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二是杜诗历来被称为诗史,那些与时代脉搏桴鼓相应的诗篇字字句句都浸透着深沉的历史意识,且具有精微的纪实功能。其三,在与《指南录》、《吟啸集》的比较中,论述了集杜诗自身的文学价值。其四,也指出集杜诗并非完璧,也有一些缺点,如有些诗句与主题不协调。[28]255-265

四、从文本接受的纵横面对文天祥《集杜诗》所作综合研究

以赵长杰、艾茂莉两位硕士生对文天祥集杜诗的研究论文为代表。赵文分“集杜诗发展概述”、“文天祥集杜诗的史学观照”、“文天祥集杜诗的杜诗学解读”、“文天祥集杜诗的价值定位”四章对文天祥集杜诗作了系统的研究,其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在于:将《集杜诗》200 首和《胡笳曲》18首全部在杜诗中找到出处,从集杜诗与杜诗的纵横比较中,探讨文天祥集杜诗对杜诗的遴选与接受,考索文天祥集杜诗语词的内涵,从艺术上分析文氏集杜诗对杜诗的承传及嬗变。[27]艾文也分“集句文学发展概述”、“文天祥与集杜诗”、“文天祥与杜甫”、“集杜诗的价值”四章论述了文天祥《集杜诗》,但未包括《胡笳曲》18首在内。该文主要运用叙事学、接受美学、文本理论等现代文学理论来重新审视《集杜诗》的特点和价值,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研究路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三章“文天祥与杜甫——从接受美学说起”、第四章“《集杜诗》的价值——从文本理论说起”。第三章主要“从文天祥与杜甫的相似点看接受背景”、“从接受对创作的影响看文天祥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文天祥与张庆之——对《集杜诗》的直接影响的评述”三方面论述;第四章主要从“文本构成与集句的合理性”、“解构与重构——论《集杜诗》的创作”、“阐释与欣赏——《集杜诗》与其他集句诗之比较”等三个方面具体展开。从论文来看,研究者对文献资料和文本下了不少功夫,所以才有一些新的思考。[26]

以上是把《集杜诗》放在宋元明清集杜诗历史中观照,把《集杜诗》与其他作品或集句诗来比较审视,把《集杜诗》文本与其经历结合进行纵深挖掘,从纵横两方面对文天祥《集杜诗》所作的综合研究等,其他的还有文天祥与杜甫的比较研究。似乎文天祥《集杜诗》不再存有研究的空间,但认真审视文天祥《集杜诗》,还可以对《集杜诗》文本本身深入挖掘、把《集杜诗》与南宋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把《集杜诗》与《文天祥全集》作比较研究等等,还存有研究之空间。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4.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71.

[3]裴普贤.集句诗研究[M].台北:学生书局,1975:46-50.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黄霖.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7]傅林红,罗红.1979~2006年文天祥研究论文定量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9.

[8]刘华民.学杜典范,集句珍品——试论文天祥《集杜诗》[J].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46-51.

[9]万绳楠.诗史奇观——文天祥《集杜诗》[J].中华魂,1996(5):34-36.

[10]黄镇林.善陈时事,同声相应——从文天祥《集杜诗》看杜诗对后世的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1999(1):39-41.

[11]高霭亭.文天祥的“集杜诗”[J].语文知识,1999(2):16-18.

[12]赵超,王渭清.文天祥《集杜诗》与《胡茄曲》异同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3-96.

[13]莫砺锋.简论文天祥的《集杜诗》[J].杜甫研究学刊,1992(3).

[14]杨媛媛.前生子美君即是,信手拈来俱天成——文天祥《集杜诗》的艺术特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1):143-144.

[15]张明华,李晓黎.试论集杜诗的发展及其与杜诗的关系[J].东方丛刊,2009(3):196-217.

[16]刘福燕.集杜诗摭析[J].晋阳学刊,2010(1):111-120.

[17]左汉林,高付军.宋代集杜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1):88-92.

[18]文艳蓉.文天祥诗歌的艺术特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81-84.

[19]陈卫华,胡绍炯.透过诗歌看文天祥的生命意识[J].安康师专学报,2004(3):49-51.

[20]王艳平.文天祥的忠孝之念与出处之思——兼论文天祥诗歌创作的多元主题取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25-33.

[21]刘加洪.文天祥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爱国斗争及其影响[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8-22.

[22]魏景波.文天祥与杜甫的异代诗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73-76.

[23]朱小宁.试论文天祥前后期诗风的变化[D].南昌:南昌大学,2005:1-49.

[24]邓晓琼.论文天祥的诗歌艺术[D].湘潭:湘潭大学,2007:1-53.

[25]赵冰洁.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42.

[26]艾茂莉.文天祥《集杜诗》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1-71.

[27]赵长杰.文天祥集杜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61.

[28]莫砺锋.推陈出新的宋诗[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集句诗史文天祥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百年诗史巨著——《百年诗颂》
正气文天祥
施议对论词集句例话(十章选三)
《张迁碑集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天成集句类
杜诗“诗史”说检讨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