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餐饮的愉筷之旅
2016-05-09
16年前,杨静揣着家里凑来的1200元,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此行目的地——北京。一个17岁的花季少年,从社会的最低层开始,不断挣扎,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不断扑腾着“翅膀”,寻找着自己的希望。
杨静,这也是中国上亿打工仔背井离乡的艰辛缩影。16年后,当初一无所有的杨静从内心深处的渴望,激发出强大了自己的正力量,从一个餐厅的小小服务员成长为愉筷中式快餐创始人,加盟店到今天将愉筷中式快餐开到遍布全国10多个城市。他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上演了一场“屌丝”大逆袭的商业喜剧。
俏江南“偷”来的厨艺
每一个小人物故事的开始总会细微而艰辛。
1997年夏天,17岁的杨静中职毕业,面临就业。当时家乡人成群结队地奔赴北上广打工,杨静也加入打工大军前往北京。
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下班后走在夜深人静的路上,踩在雪地里的路上嗤嗤作响,呼出的气体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变成一段白雾。杨静很想念离开半年的家乡,重庆市南川区的一个乡下。
彼时,杨静在阿兰酒家当厨工已有半年,阿兰酒家是日后在餐饮界名声鹊起的俏江南前身。“因为人生地不熟,没多少文化,又不想进工厂,只能选择餐厅干活。”杨静回忆起当时的选择时,一脸无奈。
那些苦闷的上班时间,只能在厨房按照主厨的意思将菜切好,打好下手,人生的出路在哪里,是做一辈子的墩子,还是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彼时的杨静心理第一次发生强烈的危机感。既然选择了餐饮,就扎实学到餐饮技术。此后,他格外留意厨师们是如何制菜的。每天在厨师们炒菜时,时不时偷看,用料,火候等关键要素。下班后,其他同伴都在打牌聊天抱怨时,杨静却在微弱的灯光下整理白天“偷”来的厨艺。为了学到川菜的精湛厨艺,杨静经常给大厨端茶倒水,憨厚的做事态度赢得了大厨的真传。日积月累,杨静已掌握了川菜的基本要素。
1998年,张兰斥资2000多万元创立“阿兰会所”。杨静看着阿兰会所的生意一天天渐好,而他也当上后厨,在后厨的日子他掌握了制菜的精髓,而这时的杨静不仅仅是纯粹为打工而生活,他的心中已萌发从后厨制作到前厅的经营,他都要熟悉,心中也腾升起日后自己开这样一家店,来经营自己的事业。
杨静从一个后厨的打杂工再到前厅的服务生,他经历了从阿兰酒家再到阿兰会所变迁,也见证了其成长。“我很佩服张总的勇气与执着。”杨静说,直到今天他开愉筷中式快餐的动力都来自对餐饮的坚韧精神。
机会总是不期而至。杨静通过圈内的朋友介绍,在临近北京南站的饺子园当上了行政总厨,这一年他23岁。日渐羽丰的杨静又接到来自峨眉酒店老总的邀请,这一次是他真正开始管理餐厅经营,小到餐厅的清洁大到餐厅的节假日的促销都要一一亲自和员工们一起去做。
正是在不同岗位的历练,让杨静从餐厅后厨再到前厅经营,实践中总结出的经营理念,也为今日的愉筷餐饮在选址经营上提供很多实战经验。
站上巨人的肩膀
没有什么能阻挡一颗永不安分的心,即使是他现在过得是较为舒适的生活。
2006年5月,杨静在海口创业经营餐饮一年后,再次回到北京。二度创业的他决定继续经营快餐,他并没有头脑发热,经验教训使他变得越来越理性,一是自己从业经验,二是快餐投资少。经营前期,杨静花了3个月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骑自行车在北京城转悠,店面贵了不能接,偏僻不能要,只有那么多资金。”餐厅最终选择在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开业的8天时间,他瘦了13斤。
从此,杨静就锁定经营中式快餐,他分析:一方面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一方面属大众餐饮,人脉资源要求相对低。
2006年底,杨静回到家乡重庆,正式开启他的愉筷餐饮之旅。
愉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加盟中心
过去10多年,中国众多餐饮企业号称要打造“中国式肯德基”,但很快它们倒下了。同时又一批本土企业扛着“大旗”挑战。最终,以重庆的“乡村基”在美国纳斯达克敲响了上市的大钟,广东的“真功夫”17年间将门店开到400家。它们的出现,逐渐终结了中式餐饮行业难以做大做强的宿命。此时,愉筷中式快餐就诞生在这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年代。
中式快餐最大的难点在于口味与速度的问题。
此前10多年,乡村基、真功夫等企业解决了以“保温”的形式解决了速度问题。这对于愉筷的进入扫清了障碍。
这一年,乡村基在重庆经过10年的发展,步入了快速扩张的时代;南方的蔡达标也将“真功夫”经营得风生水起。
在经过多方考察,综合了几家中式快餐的特色后,“愉筷”中式快餐诞生了,它综合了几家中式快餐的特色,结合了国内各大菜系的风味产品,定位于中式快餐。
辅一诞生,杨静就与愉筷一起成长。他小心呵护着这棵嫩苗,愉筷以中式快餐、铁板烧、甜品三大组合为主打产品吸引客人。
吃出来的标准
愉筷如何在全国攻城略地?这就要求解决标准化。
中式快餐不同于西餐量化容易,相较于西式快餐,中式快餐的“盐少许,味精适量,油七分热,八分熟”,厨师只能根据这些不确定字眼来描述中餐烹饪流程。
而愉筷要求,整个饭菜制作中执行精准定量数据。为了减少现场操作对厨师的影响,愉筷强化了整个食品采购、物流和制作全环节的流程管理。例如宫保鸡丁采用的食材来源、烹调组合的比例等都有详细数据。衡量的数据就是愉筷特制的勺子。
同时,杨静在菜品研发时,极其注重菜品的简易操作,这样使加盟商可以上手更容易。“从后台菜品的操作,到前厅店员的服务,以及整个店的经营管理,都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高水平。”
愉筷的产品以川味麻辣鲜香和原味清淡相结合。特别注重合理营养搭配,以健康营养,绿色自然为经营理念,公司保持了传统配方和秘制工艺,让产品的品质在市场竞争中始终让人难以超越,使产品更加营养更加健康。
这种不是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拍出来的,杨静每天中午要前往位于重庆解放碑小什字的餐厅用餐,和前来就餐的顾客聊用餐感受,聊一聊菜品的口味。
在餐饮白热化竞争的今天,愉筷两年间迅速在全国开出10多家连锁店。
良心换来扩张
杨静正式确定愉筷走连锁加盟的流行商业模式时,愉筷已具备了连锁能力,公司已聚集了来自中式快餐连锁的多位管理能手。
青岛加盟商的成功可以诠释。
彼时,还在愉筷开业不久就有人介绍加盟商给杨静,这个未来的合作伙伴是山东青岛的廖志刚,他是经营钢材多年的生意人。廖志刚也想涉足不断崛起的快餐业,起初廖的意思是想杨静给培训技术。在杨静看来,廖志刚并没有现成的店面,先请一帮厨师是浪费,于是建议先确定找门面。
对于餐饮,廖志刚是个十足的门外汉,认识杨静就是一个倚重,他多次邀请杨去帮他选址。“尽管我不太愿意给他培训厨师,但他的诚心打动我了。”杨静说。在青岛的一周时间,杨静尽心尽力为选址不断奔波,最终确定位于青岛城阳区的青岛农业大学附近,店面相距学校不过100来米,且面积有400平方米,周围学生流量大,适合开快餐店。
一番下来,廖志刚很感激眼前这位精干的小伙子,尤其是杨静不折不扣的工作态度。“愉筷是值得合作的伙伴。”,在杨静回到重庆的第二天,廖志刚打来电话主动要求加盟愉筷,这并不令杨静感到例外,因为只有诚信、良心才能打动加盟商,愉筷做到了。
在装修期间,愉筷派出督导指导,包括用什么灯,灯的间距都不放过,也是愉筷形成的从考察选址到装修再到经营的一整套体系。
2011年4月,投入140万元,400平米的愉筷山东青岛店正式开业。通过前期不断预热,开业当天生意爆好,一旁的廖志刚乐呵呵。2011年青岛店营业额达到700万元。
愉筷也正在发力,在全国扩张开来。2012年底,愉筷餐饮在全国店面开出10多家。
“我们是靠的良心换愉筷发展。”而立之年的杨静,终于在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后,逐渐开花结果。